资深童书出版人"大白话":太多父母,正被忽悠着买了粗制滥造的童书...

企业   2025-01-23 21:54   上海  



小溪:最近,看到一篇童书编辑写的深度好文。


文字作者是刘宇昕老师。他大学一毕业就投身童书出版行业,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十几年,一直奋斗在一线。咱们国内中文版《神奇树屋》系列那100多本书,都是他负责出版的,挺厉害👍。


刘宇昕老师负责的《神奇树屋》系列

文章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六虫虫,作者刘宇昕


这几年,刘老师发现童书行业不太景气,有些出版社为了挣“快钱”,推出了好多粗制滥造的童书。一些不太懂育儿、又容易焦虑的父母,就特别容易踩坑,被忽悠着买了这些质量不咋地的书。


怎样才能避坑呢?今天,借着刘老师对图书出版的深入了解,带咱们弄清楚那些粗制滥造书的来龙去脉,帮咱们少踩坑,让孩子们能读到更多好书!


小花生社区内花友家孩子读书

1

焦虑的父母,
容易被“忽悠”买粗制滥造的童书


2024年,百业衰,出版业也不能幸免。


出版前辈白冰前不久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采访,这是他从业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这么消极地看待市场。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现在是我从业近40年最难的时刻
在疫情之前,确切地说,在抖音还没火之前,人们的购物习惯还在传统电商当当、京东、淘宝的时候,图书还可以卖。
那时候没有主播带货,没有主播之间的价格厮杀。所以传统电商的价格还是控制得不错,公众号、微博、小红书,作为宣传媒介,可以让这些渠道的书,有销量。

随着疫情的到来,童书有过一段兴盛期,但是这种兴盛是打价格战的兴盛。

就是所有的出版商都在为主播服务,同一个题材的图书,哪个价格低,哪个给主播达人的佣金高,就给哪个达人。

这样就导致,西游记、资治通鉴、山海经……这些书,在品质差不多的情况下,谁给的价格低,就卖谁的。

当时大量充斥着9.9包邮的图书,还有39块四本的图书,69块8本的图书,单本到手价才几块钱。
市场大量这样的书,比如《漫画孙子兵法》《漫画狼之道》《漫画山海经》……这些书,制作周期快,成本低,销量大,就导致了市场都觉得这个好做,就纷纷加入市场。

每一个大厂,基本都有几套这样的书。
这些制作公司,基本的制作流程。

先把同类书买过来,把每本书的目录列出来,板块列出来,哪些板块吸引读者保留,哪些不好的,用另一些板块取代,比如西游记,就加一些考试会考的考点,别人的西游记是传统的画风,那我就做一个Q版爆笑的……

至于核心的文字部分,基本都是一次性稿费买断的。对于作家来说,这样的一次性买断的文字,没有谁去接,所以图书公司,就会去找一些大学生或者连大学生都不找,自己编辑部几个编辑,把同类书稿子拿过来,重新洗稿,就很快一两个月就可以出来文字稿。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不知道这个童书制作的流程,所以,他们看到好看的图片,里面许多知识点,就盲目去购买。

你都不知道这个作者是谁,它的历史、地理知识是否扎实,可能连大学都没有上过。

所以一本书上写着“编”“编著”这样的书,基本都是这么操作的。
文字稿快,插画一般也快,许多插画人物连上色都懒得上,直接画个线条,后期由美术编辑,用电脑铺色。

一套书4本,文字+插画,总成本才五六万都不到,然后排版稀疏一点,这样本来一本书120就可以排满,非要把它拆分成4本。

家长在抖音上买书,听着主播一脸焦虑、煽动情绪的话语,手里展示着图书里一两页里面的图片,然后说“现在孩子一定要懂得拒绝,一定要有学会独立思考,一定要有心机,不然根本没办法生存”……《漫画鬼谷子》《漫画狼道》《漫画墨菲定律》……所以本来只给成年人看的书,一加上“漫画”两个字,受众就是孩子了。
短短几句话加上一两页内文的展示,让家长买了书。

焦虑的父母、不懂育儿的父母很吃这套。

现在家长担心孩子有心理问题,给他们疯狂买“小学生心理学漫画”,其实图书和心理学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教孩子好品格、好习惯、如何自律、学习等等……这些都是说教性的东西,难懂,难看,孩子本来没啥心理问题,家长一套套书买回去,孩子不爱读,硬着头皮读,心理问题反而会出现。

挑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书店,对比着看,看看真实的书,看看真实的内容,然后做决策。

当这种小作坊粗制滥造的书搅乱了市场之后,大厂纷纷也焦虑,希望在这样的短视频时代,也能分一杯羹。想做这种图书,最后发现小作坊粗制滥造的低成本的书,在出版火热的2020-2022年这段时间,版权不好抢了。

许多小作坊靠着低端制造,开始和出版社,大民营书商要版税了。

就是一套书,制作成本不超过10万,但是他们却向合作机构要版税至少8个点以上,印数三四万以上,都很正常,相当于,一个低制作的书,卖了高价。

在那个争着出书的2020-2022年,出版社和民营公司,也都开始大量出这些书。

最后导致了制作成本高,到手价就高。所以最后这些花高价签约小制作成本的公司,都没有挣到钱,亏得一塌糊涂。

当然出版社和民营公司和这些小作坊合作了,签约条件高,但是书没卖出去。

这些小作坊,在对外合作其他公司的时候,也闭上了自己的大门。

因为同行也看到了你做的书销量不好,就不会再合作。

其实一开始就没必要趁火打劫,最开始小作坊和出版社、民营公司合作的时候,如果想长远发展,就应该让彼此双方都有钱挣,这才是商业的目的,不然一旦只有你挣钱,出版社亏钱,谁愿意再出你的书,这个逻辑没考虑清楚。

对于低成本制作的小公司来说,最后随着大公司的业务收缩,市场同类书太多,小公司也难以运行下去,做出来的选题,卖不出去了。

2

尽量避免
买流行的“跟风”童书


我是一毕业就进入了出版行业,做过教辅,做过杂志,做过漫画,做过儿童文学,都是围绕孩子转的。

这十几年,作为旁观者看到了童书出版圈的起起伏伏,也可能是因为一直在一线,做策划,负责全流程,所以就更看得精准一些。

记得最开始从中少社离职,跳出出版社,进入民营企业。

那时候像是挖肉一样的疼,因为出版社的体制里,太安逸了,待得时间越久越不想出来。我2013年1月入职中少社,2018年4月离开,5年的时间,如果不离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可以到退休。但是重复的工作,不了解的市场变化,人就不会开阔眼界。

离开中少后,童书的市场似乎也发生了变化。

2018年后,国内原创的儿童文学似乎不再灵验了。反而是原创科普、大语文、国外大奖小说这些开始火热。

中国的童书市场,似乎一直在围着80后这个大生育群体服务,他们也是一直最关注教育,头一匹从农村彻底脱离进入城市的一群人。

无论是《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爷爷是个幽灵》《皮特猫》《小猪佩奇》《奇先生秒小姐》……等等一匹低年龄绘本、图画书的火热,都是从2011年左右开始火起来的,那时候第一批80后,刚好30岁出头,孩子才三四岁,需要读绘本了。

小花生App中最受欢迎的小宝宝绘本
后来孩子长大了,需要通过儿童文学来提升阅读兴趣,家长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80后缺失什么,总想给孩子什么。那时候儿童文学开始逐渐火热。

《查理九世》《米小圈上学记》都是在2013年左右开始火起来。


再后来,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开始焦虑,尤其是疫情的到来,大环境下滑,A股,屡次破3000点,房价下跌等等因素……

家长开始变得功利,以实用为主,不再考虑孩子快不快乐。于是大量的科普读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量子力学、AI、高科技、元宇宙、编程……各种图书开始陆续上场。

家长焦虑孩子成绩的同时,又担心孩子的学习压力、安全问题,还有心理学、安全漫画等纷纷上市。

那个绘本的时代过去了,当然还是有需求,只是需求没那么大了。最大的群体还是80后这批中年人的孩子,是现在最大的童书市场。

我是80后,我也了解80后的焦虑。

以前,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许多编辑靠维护作家,读文学,了解孩子心理,做了许多孩子喜欢看的图书。那个时代纯粹,作家纯粹,编辑也纯粹。

正是因为作家和编辑都纯粹,所以当市场风向变了的时候,作家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了。只能跟着风,去写主题出版,什么少数民族啊,什么体育健儿啊,什么大国崛起啊……凡是和孩子生活离得远的,都是主题出版的范畴,也是孩子最不愿意读的内容。

除了主题出版,就是和当下最火的ip结合的,比如“故宫”“敦煌”“三星堆”“古诗词”“山海经”……用儿童文学的方式去各种冒险,然后在每本书加上几页知识点,就是一本书了。
不伦不类。

编辑的思维单一,导致了童书的市场一直都在原地打转。

也是因为那个儿童文学的黄金时期,大家都安逸太久了。没有主动策划的思维。

反而在这个时间里,积极应对市场的一些小公司还活得不错。比如狐狸家,歪歪兔等,歪歪兔最近出的一套《寓言里的思辨课》,思辨这个课程,一直都是小红书上妈妈经常讨论的,关注这个话题的人,最先研发出相关图书。这就是应对市场。

现在的童书市场,想靠维护几个大作家,守着这些作家,等他们的稿子,然后出书,签售讲座的时代过去了。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家长,不再去关注名家了,以前因为签售,进校园,所以家长知道名家,现在随着纸媒的没落,杂志订阅量的减少,报刊亭的倒闭,书店的不景气,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不能真正走到读者面前了。

在当下的家长眼里,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他们都是不认识的。

现在哪个社,没有曹文轩老师,金波老师,冰波老师、孙幼军老师……等等名家的联系方式和资源,怎么做好作家的作品。

这是编辑需要思考的。而不是单纯得做一个短篇集、某某作家校园成长小说……这些常规的逻辑去做书了。
童书编辑,需要许多素养:

1.喜欢读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语言有判断力。你知道哪些语言是幽默的,不是加一个语气词,就是儿童文学了。“好好吃哇”“真好玩呢”这些都不是儿童语言。

2.独立策划能力。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家长焦虑的点越来越多,每时每刻都焦虑的不同点,你能否抓住一个点,去应对他们的需求。这个靠编辑自己,你有了策划能力,作者才能把策划付诸实现。

3.统筹安排能力。我做《神奇树屋》的时候,全系列100本书,全部是我一个人做。对接版权方,责编,设计师,法务,财务,销售,营销……这套书100多本,做了4年。
4.整体规划能力。做任何书,都需要从长远来看,尤其是童书,一套书如果册数多,如果做出差异化,又具有统一性,这个是需要考虑的。每个套系定位的读者群不一样,怎么通过宣传语和封面书名来定位读者群。提前做好规划,多听取同事的意见,敢于把书交出去,给不同的人一起做。这样的话,集众人之力,才能成大书,成大事。

说到做《神奇树屋》,经常有人觉得,这个书是外国版权书,版权又不会随着编辑走,你做这个书,有啥收获呢?

如果你没有通过这套书,拿到足够的财务,又拿不走这个核心的资源,你收获了啥?

收获啥?这个问题问的好。

3

不要盲目跟“获奖“书
很有可能没销量、没口碑

当下出版社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评奖!!!为了获得基金扶持,当然对于编辑来说,是为了升职,获奖的书多,就可以升职。

各种奖项都在报,一查销量不到1000。

因为评奖,所以出版社聚焦的全是那种国宝、博物馆、戏曲、剪纸、消防员、解放军、跳水、体操……等等题材。

每个社都在出,每个社都在做,流水线一般生产,先定一个方向,比如讲戏曲的,就讲少年抵触,流汗吃苦,最后热爱上戏曲,然后站上舞台。

同样的套路在各种主题书里层出不穷。

民营公司就看读者口碑,看销量,销量能这几年一直稳着走,被读者认可,到现在的900万册,销量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奖项。

其他的机构颁布的儿童文学奖项,其实都是成年人颁给成年人,不是通过读者投票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

我们没有开发布会,没有开庆功会。

我们都在脚踏实地地去做书,去忙着写新的卖点,宣传语;去忙着给达人讲书,讲内容。

我们忙着配合活动,做线下的展陈,做线上的讲座。

2020年,疫情刚来的时候,我自己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直播无数场,还有线下的讲座活动,南京,苏州跑了好几场活动。

还有言几又、西西弗、新华书店的门店陈列方案,物料设计制作跟进,让整个神奇树屋家族,在线上线下遍地开花。

神奇树屋从最初上市到现在,已经6年多,还保持着加印,在当下的这个市场环境下,它存活了下来。

别人忙着评奖,我们忙着做事。

我们当时,关于封面的logo设计,更换了设计了不下10种。

当时领导说,神奇树屋分为好几个系列“故事系列·基础版”“故事系列进阶版”“科普系列”“中英双语系列”,是不是书名logo在不同的系列里,换不同颜色,这样会有识别度。

但是考虑到,无论是线下活动,还是对外宣传,“神奇树屋”都要有一个主设计的logo,所以没有考虑在logo上换颜色,如果金色、银色等同时出现,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Logo不变,颜色不变,那不同的套系书之间,就需要做出差异化,每一个套系,都会设计一个盒子,盒子颜色进行区分,也方便销售和营销,直接用“红盒子”“蓝盒子”“绿盒子”这样的缩减名字来称呼神奇树屋,更容易快速对接各个渠道。

如果说,神奇树屋的包装设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可能是书名后面的系列名。

书名上可以还可以更直达读者一些,比如《神奇树屋》的故事系列·基础版,和进阶版,2个版本单看书名,给人的感觉是基础版和进阶版的故事是连续的,基础版读完,才能读进阶版。

其实2个系列是独立的。而且基础版和进阶版,读者其实分不清概念,如果还能做改进,我会把“基础版”改成“桥梁书版”,读者本身就是1-3年级,所以叫“桥梁书版”更合适,内文的插图改用彩色或者双色,会更好;“进阶版”改名叫“人文版”。

这样,“桥梁书版”“人文版”相对独立,不影响读者去选择。其实还有许多需要复盘和完善的地方…… 

4

不要盲目
跟出版社的书

童书这几年的兴衰,其实有时候也和出版商盲目扩张有关。

出版的品类越来越多,而且没有都是那种竞争激烈的品类,比如西游记,有的出版商可以自己一个部门,就出五六个西游记……

自己和自己打架,实在是没必要。

另外,盲目的人员扩张。童书出版,先做产品,当产品线稳定后,再扩充人员。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扎实的产品线支撑,就开始招人,希望新人进来,做更多的产品,是没有用的。

因为你领导层自己没想清楚做什么,那新进来的人,做的产品也就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众品,只是凑品类而已。

一旦扩充人员太快,小船边大船;船大了,水浅的时候就很难掉头了。

就想小公司,本来养的人就少,做的品少,成本开销就少,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也好即使掉头。

水干的时候,大鱼首先搁浅,死亡;小鱼,还可以在水洼里熬着。

当然,对于编辑来说,什么板块都尝试,都要去做,然后找到自己的专长,这样你跳槽,都很方便,你是一个独立的人,试错成本很低。

但是对于部门、公司来说,试错成本极高。一旦一套书,试错了,卖不出去;稿费付出去了,打水漂了。一次可以,两三次,就会彻底拖垮这个部门。

所以对于公司来说,需要做的事情不用太多,有时候越少越好,每个部门专注于一个赛道就可以。

出版这几年,经历了许多赛道,每一年,都会有新赛道出现。有的出版商为了挤进新赛道,从一个赛道掉头,跑进另一个赛道,什么都不懂,就瞎做。

比如当年原创科普等题材很火,就许多人开了工作室,找几个人做地理、历史类的科普;再后来漫画一切的概念很火,就多了漫画山海经、鬼谷子、墨菲定律、心理学漫画的选题……为此,招了许多人,又走了许多人。
快速火起来的东西,往往带有时代特性,是一口青春饭,吃完了就是完了,不能继续再吃了。

如果一个公司都是这样的项目,死亡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就像做青春文学的许多公司,也都是挣快钱的公司。《花火》《萤火》《魅力文化》……许多公司一直持续做当年那个风格,就会死,有的中间转变策略,做了耽美、流量图书,便起死回生了。

青春图书,需要变化,越变越活,越变越好。紧跟流量。

童书不然,童书本身就是靠一代一代父母,前后传承的口碑出来的。比如别人说,我们家孩子看了禹田文化出版的那个国际大奖小说《天蓝色的彼岸》《想赢的男孩》……说超好看,感动哭了……这就是口碑传播。

相比而言,无论是“我的世界”“赛尔号”“叶罗丽”……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最早进入的人,才能吃到肉,后来者花了大价钱,想吃个满汉全席,却发现只剩一锅汤……

2024年3月,我开始跑步,每月跑100多公里,有的月份跑300公里,最初速度是一公里5分半,后来慢慢跑得多了,基础打好了,就到了5分,再最后到4分,再到3分半……
做童书,就像跑马拉松,需要积累,需要专注跑在一个赛道,一直往前冲。
我自己是写儿童文学的,各种题材都写过,幻想小说,童话,绘本,成长小说,好习惯故事……我每次尝试一个题材,都觉得是一个挑战,当发表了文章之后,新鲜感过去了,就想尝试别的。

写作对于我来说,是爱好,不是糊口的手段,所以这些年,很少写东西。

因为总觉得只是单纯去讲一个童话,或者成长小说,不能引起社会讨论,或者没有被看到,写出来便没有意义。

儿童文学,还是有市场的,只是营销起来困难一些。

当下的儿童文学,需要结合社会上的新闻,通过儿童文学的语言,去表达。可能还有市场。

抖音上,许多感动的,震撼的短视频,里面有许多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这些视频其实都是写作素材。

它们能丰富你的故事,还结合了社会热点。

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想做事,就需要多想,多去碰撞。

编辑多想,多和作家讨论,一起去做好书,做畅销书,别躲在舒服的躺椅上,每天等着朝九晚六的上下班。

那样的话,你们的童书真的死了。

但是,其他公司的童书,还活着。市场有需求,童书一直在,只是价格还有题材,怎么去创新。

以此文,做讨论。只是个人观点。

祝各位新年快乐,2025年,做出好的童书。

童书之死?没有死!


-- The End --
“童书之死”,你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聊聊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

小花生网
分享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探索高效家庭教育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