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要开工了!文章之前预告下节后的第一场直播:主题是语文。这次,我们请到馒头大语文产品负责人、复旦新闻系毕业的许卓老师,来直播间聊聊:围绕中小学语文课本,怎样做大量有效的知识面输入,系统提升娃的语文能力。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预约参加👇
本文由花友 @丽丽在目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我们家算是比较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养娃这一路没少看育儿心理学的书,几乎每本书里都会把“运动”单独拿出来讲。
所以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认知——“运动”对孩子来说好处非常多。但具体有什么好处、科学依据,好像也说不上来。
反映在对孩子的运动规划上,就是“重视”但又没有那么“重视”。
我们的运动主要是一些大块时间的安排,比如暑假游泳、周末去公园骑行、篮球培训班等…平时的日常生活里,并没有有很严格的规划和坚持。
直到今年,因为一些阴差阳错开始下定决心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
没想到,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小变动,仅仅过去一个月,我们看到了儿子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1
不运动时的儿子
拖延、不自律、成绩还差
刚进小学不久,孩子的老师就找我们沟通说,娃在学校语文课老走神,数学课也老走神…上着上着课就开始发呆了,注意力非常不集中。
其实这个问题,娃从幼儿园开始就有。
孩子的幼儿园属于那种成天关着娃的学校,很少放他们出去跑、跳、运动。
到了中班、大班后,老师开始抓纪律,上课的内容也比较枯燥,孩子那个时候就开始经常上课开小差,最夸张的是一堂课能请10次假去上厕所。
有时候甚至还会上着上着课开始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孩子睡前在看漫画
有段时间我甚至一度怀疑孩子是不是ADHD,专门找了测试表在家自测,测下来,娃刚好踩在线上。
孩子到了大班时,我们还常借这个理由说服老师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孩子幼儿园时遇到的老师就像严格的园丁,特别想把儿子“剪”得整整齐齐。孩子被逼得特别惨,不仅上学焦虑,后来还慢慢不自信了。
甚至他的口头禅都变成了: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跟老师沟通后,虽然老师把批评改为鼓励小进步,但是孩子始终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批评意味。
为此他曾经哭得很伤心地问我:“妈妈,为什么别人都有很大的进步,而我只有一点点进步?”看孩子这样,真的很心酸、心碎。
带儿子在户外散步
煎熬的幼儿园熬完了后,娃来到了小学,遇上了耐心的老师和同学们,过得比以前开心了。
但是家里还是少不了鸡飞狗跳。
我们儿子报了学校的延时课,每天晚上6点他就能到家。
回家后的,“拖沓”就成了孩子的主旋律。
吃饭慢,一顿饭吃一个小时是常事。为此我们尝试过很多“规则”,最终都以孩子的哭闹收场。
作业慢,而且很抗拒。娃上学后,每天回来语文会有一些预习、复习的作业,但他很抗拒做这些作业,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为了作业哭闹。
而且效率极低,总共20~30分钟的任务,能哭闹到睡觉时间都做不完…
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的儿子
虽然我读过很多心理学、教育学的书,都强调要和孩子好好沟通,倾听他的声音,但是也架不住孩子天天找人哭、找人闹。
好多时候真的是被闹崩溃了,然后忍不住开始吼他,最后闹得鸡飞狗跳…
2
每天坚持运动后
自律、自信、成绩上升
一年级上的时候,因为学校体育老师有建议孩子学跳绳,我们就趁机也让娃跳了一段时间。
当时目的也挺功利的,想着跳绳是未来会考的一个项目,随意每天晚上跳个5-10分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坚持多长时间就停了。
而到了今年一年级下学期,而娃连续两个月都带回比较严重的传染病毒(轮状病毒和甲流),全家都被传染了个遍。
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他的免疫力?如何更加合理安排他的作息时间?如何让他可以更开开心心地学习?
我知道,光是强迫和说教是没用的。想来想去,对于他来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运动!
我在甲流高烧中,开始了跟孩子爸爸拉大锯沟通模式。要求他着手写带老大运动、玩耍的计划。
这次计划的重点是先把周一到周五的日常运动给抓起来,我们安排了羽毛球+跳绳+体能小运动,每天30分钟。
队友执行力还是可以的,定好计划后,他立刻就执行了,没想到这一下子老大的变化立竿见影,不到一个星期,娃几乎是全方位的变了一个人!
和儿子一起出去散步
最明显的,是更自律、更主动了。
运动后,娃吃饭快,吃饭是自己主动定时的,基本上都能在15~20分钟吃完。
吃完又特别主动的自己去完成各项作业,都不需要大人喊,以至于每天都能高效率、高质量的提前完成任务。
因为学习效率提高,多出来的时间我们读了很多书,阅读量也慢慢变大。
除了每天老师要求的语文课本的预习复习、《和大人一起读》朗读、《日有所诵》背诵,家里固定安排的五六分钟古诗词朗读、《论语》朗读外…多出来的时间,我们经常可以每天多读一两本绘本,娃和我都很开心。
娃看完电视还有多余的时间,又主动来做改错的作业了
而且,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 !
娃不仅变得主动,不需要喊就自己主动完成各项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也变高了。
比如,语文听写以前错很多,不是字错就是拼音错。而现在正确率提高了很多,只错很少数几个他一直混淆的拼音或者声调。
而数学计算正确率和速度都提高很多,甚至开始拿满分。虽然和班上别的同学比,还是有差距,但是就他自己来说确实是有很大进步了。
孩子注意力更集中了,老师的评语发生逆转。
在娃坚持运动前,老师的评价全是走神、发呆…
运动前老师的评价
但是,运动后,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评价全是肯定孩子上课状态很认真、进步很大等表扬,清一色表扬,没再批评过。
运动后老师的评价
数学老师很严格,就连她的每周评语也变成了对孩子状态的肯定。
数学老师的评价
因为一切都在变好,孩子收到了正向回馈,自己的心态也有了很大改变,开始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因为在幼儿园受到班主任长期的批评,有心理创伤,一直不是很自信。娃的自我评价和他认为别人对他的评价,一直是“笨子”、傻子。
运动一个星期后,由于学习效率的提升、课堂状态的改善,他开始变得特别自信,他的自我评价变成了“聪明子”。
还跟我和他爸爸说,“别人以为我是个'笨子',其实我是个'聪明子'。我很聪明,只是他们没发现而已。”
就这样,仅仅是每天30分钟的运动坚持下来,仅仅一个月,家里再也没有了吼叫声,母慈子孝、一片和谐!
而且孩子的成绩也是肉眼可见的进步起来,从班级30多名,一下冲到了10多名。
3
最后聊聊
时间规划、运动安排
一开始我们的运动计划都是凭直觉来安排的,当时只有一个标准——让孩子出出汗。
因为孩子爸爸喜欢打羽毛球,所以我们初步的规划是羽毛球+跳绳。
后来在小花生回看黄翔老师直播的时候,发现黄老师从脑科学的角度,对运动提出了一些更科学、具体的要求。
最大心率计算法=(220-我的实际年龄)*80%。
后来我们的运动计划和时间安排,也参考了这些建议进行优化。
比如运动项目在羽毛球和跳绳外,增加了些体能小运动拉心率。这些体能小运动都是从小花生之前推荐的运动帖中收藏下来的,主要参考了这两篇👇
我们给孩子做计划时,主要选择的是一些在室内小空间也能完成的动作,比如开合跳、左右蹲、原地登山跑、卷腹、瑜伽运动…
半小时的运动里,娃会先和爸爸打一会儿羽毛球,这个就当热身了。因为娃还不是很会打羽毛球,现在就是接接球的程度,运动量不是特别大。
偶尔下去陪父子俩运动的时候,我发现娃颠球的时候专注力特别高。
打完球后爸爸会领着做些小体能运动,最后跳绳,跳完就回家。
这半个小时的目标就是内容尽量丰富一点,别让孩子闲下来,也别让他觉得枯燥,所以最后安排了三项内容,还顺便把“跳绳”也融入了进去。
加入了体能小运动后,最直观的是孩子的耐力变好了。
之前跳绳只跳20~30个就累到停下的娃,现在一分钟已经可以跳80个,跳得又稳又快,进步非常大。
娃正准备跳绳
运动结束回家基本就晚上6:35~6:40的样子。
我们的安排是先洗漱、吃饭,然后开始学习。这一套做完,差不多就是在运动后半小时开始学习的。
一年级的内容因为简单,学校的内容只是语文读读背背的东西。孩子效率提上来后,很快就能完成这部分内容。
睡前我们居然还能留出时间朗读朗读英语,再练练数学口算的单子。
儿子正在快乐地读英语绘本
以前只知道运动对孩子好,朦胧地对运动有一些滤镜,但具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怎么运动是比较科学的…其实有点说不上来。因为在我家的育儿实践中,一直没太感受出来。
当然,也有我们之前一直坚持得不太好,以及没有遵从孩子兴趣来选择运动这些原因…
但这次,每天30分钟的运动坚持下来,仅仅一周下来我们全家的整个画风就都逆转了。孩子更是迎来了全面立体的改变,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在发展,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回头再看黄翔老师的科普文章,条条款款看似很多,若是一条一条的拆开去执行,感觉特别复杂、无从下手。
但是我们通过这短短的30分钟运动,孩子的睡眠、运动和学习…几乎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看黄翔老师直播和文章时做的笔记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小花生直播预告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预约参加。
【嘉宾】馒头大语文的产品负责人老师 【适合年龄】6-12岁 【主题】1-9年级语文预习,高效不费妈 【嘉宾】原新东方TOP级名师 【适合年龄】5-12岁 【主题】3~4年,带娃小学毕业前搞定英语 【嘉宾】北大数学毕业老师 【适合年龄】6-12岁 【主题】每天8分钟,让娃自主完成数学预复习大任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