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分享各种假期计划表,但有不少花友反馈:计划定好了,执行却成了难题。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花友 @青鑫家的一张特别好执行的计划表。为什么说这张表”好执行“呢?因为她家儿子从三年级开始,每年寒假都主动完成表上的任务,已经坚持到六年级了。
这张表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是因为花友@青鑫在传统计划表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吧!感谢花友@青鑫!
本文由花友@青鑫 发布于小花生App(花友阅读打卡和经验交流园地)仔细翻了下曾经的朋友圈记录,计划表的雏形应该是在娃二年级的寒假形成的。那时候因为娃大了些,想着能不能稍微“鸡”一“鸡”。最开始,我用一堆淘宝的精神奖励卡和一本淘宝的打卡本,给娃的制定了第一次假期计划。那次虽然雄心勃勃地开始了,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虽然精神奖励理论上很美好,实际上对我家娃根本不实用。那些淘宝上的精神奖励(比如小红花、小星星),不会让他更有动力,只会让他觉得我在“画饼”。虽然那个年纪的男娃相对也好带,稍微哄哄就比较好按既定计划形式,不需要太多督促,但娃实在不爱吃我给他画的饼,所以这种计划也就只坚持了这一个寒假。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决定自己做计划表。毕竟买的不实用,还是根据自家娃情况、自己做的表更好用。因为娃在一二年级就不是刷题娃,所以三年级时语文由原来的几乎一直的99分和100分下滑到了90分左右,这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重创,当时也明显感觉到娃在语文上的一点点挫败感。当时语文的小波动也让我们意识到三年级要适当刷点题了,毕竟无论语文还是数学都是这样的,尤其是语文,语基和阅读套路还是需要适当刷的,而且三年级也到了需要适当鸡娃的时候了。但是我家娃是典型的高敏、高需求娃,不可能像其他娃那样传统意义的去鸡,那样会出事,必须想个套路,套路娃,并且娃还开开心心的。咋套路呢?我想到了很多父母眼中俗不可耐的物质奖励,但是这物质奖励必须要有个缘由,不能凭白无故,更不能毫无节制,也不能流于形式。所以我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打卡积分制,由计划表的变种打卡积分表来适度鸡娃。当时的表已经找不到了,只能在视频号的视频截图找到当时的一点留存表里设置了一周七天,每天可以干的事都列在上面。列表里的不是每天必须要做完的,只是可以做的,娃可以根据自己每天实际情况选做,做了就打一个勾。一个勾加一个积分,如果这项做了但做得非常差那就会根据情况打1-5个叉;做的正常就是一个勾,做得非常出色就可以根据情况打2-5个勾。一个叉扣一分,一个勾加一分。就这样每周打印出一张这样的积分表,每天晚上娃睡前和娃一起总结后并打勾打叉。积分表上的积分每周统计一次,可以一直累计,啥时候兑换取决于娃自己。兑换规则就是一分=人民币五毛,每次都是娃自己去淘宝选,选好我下单,如果有快递费也需要计入兑换的积分里的,每次兑换后都及时记录扣除的积分。可能有父母觉得这样的物质奖励会太放纵娃,其实不会,当然这也必须有个大前提。前提就是娃的家庭教育中一直有正确金钱观、消费观及三观的输入,如果没有,那这个方法可能并不适用。自驱力很多时候并不是天生的,孩子小的时候,自驱力需要外力去驱动。只要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没有问题,一定的外力物质奖励不但不会带坏娃,相反反而会有利于娃自驱力的逐步形成。通过一定的外力促进,很多东西会在周而复始中形成一种类似“肌肉记忆”,也就是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习以为常”,最后娃就会初步形成“很多时候要获得,就必须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的观念。有了积分兑换之后,娃执行起计划来会很有动力。有时候为了兑换一个较贵的大件,他会非常努力,坚持每天完成好几项。
娃最开始兑换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积木。从三年级打卡积分制执行至今,娃靠自己买了很多很多积木,有乐高,有美高,有搭建书,有真骨雕……等等。到现在执行有三年多了,三年多来,家里成品多了不少。
随着娃的年龄增长,娃的兑换也发生了变化,一直以来积分兑换都是娃自己决定,没原则性问题我们都会同意。从六年级开始,娃的积分兑换不仅仅限于小颗粒积木了,有时候他会选择积分兑换网游的充值,充值规则就是一个月只能充值一次,且金额需共同协商后再定,依然是一分=人民币五毛。娃已经六年级,电子产品对他来说是必须的工具,网游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子产品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娃的朋友圈和社交问题。所以,只要是有商有量,网游适当的充值没啥不可以。平时的打卡积分表也需要根据娃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一般一个月左右需要修改一次,在改动中不断优化,使它更适合娃的实际。一是娃从小作息就一直比较规范,也就是可以不夸张的说从娃从出来了月子后基本的饮食作息都有一个大概的约定俗成,比如一岁前:每餐奶大概什么时候,上午和下午加辅食什么时候,晚上六点前必须睡下去……等等,哪怕新年除夕都是如此,晚上到点全家熄灯安静,十多年来,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外出旅游也不例外的。所以娃一直有一个很好的作息习惯,因为从小就是这样的,形成了习惯。再就是娃一直时间观念很强,娃两三岁时,家里客厅醒目位置就挂上了一个很大的钟,经常有意无意的抱着他看时间,告诉他再走多久我们就干嘛,他也是靠着这钟潜移默化地有了基本的数感,知道数量多少、数的大小和基本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极早形成也直接促成了娃不拖拉的好习惯,因为他知道早干完早玩。所以我家的计划表比较灵活,没有规定到时间段,也没有安排得太满。到了寒暑假,把上学日的打卡积分表稍加改动就是假期计划表了。整个假期就是这一张表,表里的日期刨去了外出旅游的时间,只统计在家时间。但这份表完全是基于我们这小升初和娃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基本前提就是无小升初压力,但娃需要过渡到中学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本来要我谈的是寒假计划表,但我连带谈了很多其他的,因为表面上那一个白纸黑字的计划的落实,是需要很多东西去支撑的,单独的去执行一个计划毫无意义,也根本不可能很好的落实。家庭教育中的每一环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是环环相扣,前面的铺垫做好了,才能去执行当下想执行的,当下做好了,才有可能更好的未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下去,问心无愧就可以啦!点击“阅读原文”,和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