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 每天打30分钟游戏, 竟能收获一个自律儿子…

企业   教育   2025-02-03 20:31   上海  

橘子:之前,某社交媒体平台上一条话题为 #建议国家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网游 冲上热搜,有超 4 亿的阅读,近 100 万的互动量。

某代表建议:


管控大学生玩游戏时间,除此之外,还要全面禁止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



这个新闻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家普遍认为,在孩子打游戏这件事上,一直堵着,效果反而不好。

从来没有人说让孩子沉溺游戏是一件好事,但是太过武断“一刀切,等到孩子终于自由的那一刻,总会“还债”的。

比如每年都会有升入重点大学,因为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的新闻…

图源网络

视角放大一点,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名人都比较赞成玩游戏,有的甚至还亲自做游戏。

比如去年炙手可热的名人——埃隆·马斯克,年仅13岁时就制作了射击游戏Blaster,卖给了一本被称为 PC and Office Technology 的杂志,拿到了500美元的报酬。

马斯克

比如最近创美股历史新高的英伟达(做游戏显卡的公司)——一夜身家爆涨100亿美元,黄仁勋当初创办英伟达为了玩游戏的这个想法,某代表看了估计会气炸…

黄仁勋

更何况,现在这样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很难将孩子和游戏完全隔离。长远来看,打游戏这件事,堵不如疏。

如果娃早晚都会打游戏,不如早早介入,给孩子培养出好的游戏习惯和品味,“智慧”地打。说不定还能打出学问、打出效果、打出自律!

所以,我们今天给大家准备了3位花友的经,这3个故事,都是通过有智慧地玩儿游戏,反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莫大帮助。

看完今天的分享,你一定会觉得,打游戏这件事,还真有点学问…


故事1
陪娃一起打游戏后
儿子学习更有劲儿了

花友@新手洋洋 家的儿子今年六年级,刚刚通关“三笔”考试,拿到了资格证书。


但在备考路上,娃因为沉迷“垃圾游戏”,没少耽误学习。好在花友即时发现,及时调整了“游戏策略”,成功把娃的状态“垃”了回来…



花友儿子的证书 

人吃饱了以后,就容易想点其他事情,大人小孩概莫能外。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堵不住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取得娃的信任,把控方向,别跑偏了。

之前,很自信滴、很自以为是滴各种堵,后来发现都不过是自我安慰。

以前,我们对娃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有绝对的自信:嗯,我们引导得很好,娃对电子产品有着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使用习惯。

一是,我们都不玩游戏,家里没有玩游戏的基因和氛围,很好!

二是,从接触电子产品伊始,就把手机、平板、Kindle当做学习用品。我们一直给娃灌输一种理念,电子产品跟字典一样,只是用来查资料的,只不过多了听网课和打电话联络的功能。

所以自欺欺人地觉着娃不会自我探索,指哪儿打哪儿,没有游戏土壤也从没接触过,娃一定不会走上“打游戏”这条路。

娃在CATTI考场

这美好的自我催眠和美好滤镜,在某个不经意间查看浏览器的浏览历史的时间点终结了!

有一段时间,我偷摸看娃Achieve3000 (A3000)学习报告,发现小伙子一个月竟然才做了6篇,这跟正常情况下40~50篇相差太多。但我笃定地认为是系统出错了,又抽风了,绝对滴…

A3000页面截图

当时我在“自家娃是自律娃”的催眠中,宁肯相信系统出问题,也不相信娃出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昏了头!

后来在和他心平气和的聊天中得知——在某个美好的日子里,他正在做题,直到浏览器突然弹出来一个窗口。

他两眼放光地告诉我: “一扇神奇的大门打开了,精彩绝伦的美好世界出现在我面前”。

一个曾经很自律的娃陷入到页游小游戏中不能自拔,作业丢三落四,能混就混,坚持做题学习的好习惯开始丢掉!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才被迟钝的我们发现。

一顿“爱的教育”后,我们开始天天陪娃,凡是要用电脑的操作一直陪着,最后好不容易才扭转过来。

这件事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游戏”这件事上是不是一刀切得太过了?想了很久才释然——游戏是洪水猛兽,但,宜疏不宜堵。

然后,赶紧亡羊补牢。一顿爱的教育以后,趁着母慈子孝、父爱如山的感人时刻,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就如何玩游戏,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达成了广泛而长远的共识。


必须以学习大局为重,周内好好约束自己,认真学习,游戏能且只能作为繁忙学业的调剂和泄压阀,不能沉迷。


确保先完成学校和家庭作业,且表现良好的话,每周六下午我们可以免为其难(以公谋私)滴陪玩(把控方向)一个小时的游戏。


游戏的内容由我做筛选,带娃玩儿的都是我年少轻狂时玩过游戏——红色警戒、CS、魔兽世界、植物大战僵尸 :)这些古董游戏只能在古董电脑上运行,跑不偏。

植物大战僵尸

我们定期也会监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游戏时间,确保他遵守规定和约定的时间表。 

除了周六,平时也对他的手机使用有严格的管理——严格规定他自己的手机使用:用华为的儿童模式,不能自主下载APP,使用时长限制,严防死守。

另外,只要周内有我和队友出门但娃一个人在家的情况,一律断网!

除此以外,在游戏外,我们还努力做到给娃提供高质量共度的美好家庭时光。


这个十分重要,是确保孩子能回归现实的重要因素,每周有一次户外活,一起或打球、或骑行、或草地上打滚、或河边找春天的第一株小草、第一棵小嫩芽…


全家一起拥抱大户外


这套方法试运行下来,娃的接受度蛮高,慢慢地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状态,周内用电脑做A3000的时候也比较自觉了。

通过软硬兼施和自我革命,孩子终于回归了正常。

由于积极的变化,得到了我们和老师的肯定,学校作业开始往前赶,每天回到家都会兴冲冲地多“卷”几页练习。

平时娃还会主动和我们谈和《红警》有一丁丁点儿相似的《文明》这个游戏的玩法(看来是想玩儿)

也终于干啥事不再偷摸心虚,阳光终于灿烂了起来,母亲终于又慈祥了起来…

儿子和女儿在读书

现在这个时代,做不到一直把娃和游戏隔离开,理想状态是把所有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每天偷摸放松一下,以不耽误正常学习生活为底线。最好是可以帮孩子建立健康的游戏习惯,同时确保学习和成长不会受影响。

我们是外松内紧,网课一般不陪,会看上课状态情况统计,然后时不时地抽考上课内容。

再自律的人,在花花绿绿的网络和游戏面前都会身不由己,何况孩子呢?我们仍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行着,共勉!
‍‍‍‍

儿子去国图参观学习


故事2
带娃在游戏里学英文,
效果超乎预期!

花友@polyglotmath 家的小伙今年11岁,虽然就读于普通公校,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语娃”,而且辉煌战绩。


三年级时就通关了RAZ,GE值达12.9(相当于国外接近高中毕业水平)。后来参加TOEFL Junior 小托福全真模拟题轻松获得满分900分,水平不输高考,甚至超过了国内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回顾娃的英语学习路,“打游戏”这件事居然还有很大功劳


从我家经验来看,游戏学英文相当可行,而且效果超乎预期。既然娃接触电子游戏产品很难杜绝,似治水般可疏不可堵。

既然娃接触电子游戏产品很难杜绝,似治水般可疏不可堵。那么怎样才能把娃的游戏冲动转化为“正能量”而不是掉进“坑”里呢?相信无数家庭,头疼过这个老大难问题。

思考下来,我认定很多游戏并不适合达成这个目的,而最好是特别选择英文文字信息比较密集、画面节奏平稳一些的游戏类型。

在这个思路下,英文版 Hearthstone 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喜欢魔法与战斗,7岁以上,英文水平在 RAZ G、H 以上的娃可尝试。

边玩游戏边学,关键是从娃的兴趣下手。部分生词我们帮着查询即可,而词汇学习也正是目的之一。

游戏界面词汇有Hearth、Strategy、Deceptive、Insane 等👇

炉石传说原版

游戏里有近 700 张英文卡牌,这些卡牌里有多少表达和词汇?

至少 4000 多常用及专门词汇及短语等,还有不少句型等。儿子在玩游戏过程中、平时自己的热情钻研中,不知不觉基本都掌握了,且其中一半以上的卡牌介绍可以倒背如流。

自己对几百张卡牌进行 Rating,标出价值等级范围如A、A+、B、B+等等。关键是这些根本不劳大人安排或催促,积极主动性空前。

娃还经常拉着我一起做游戏,让我考他英文答出卡牌内容,一玩至少半小时,涉及几十上百张卡牌的英文表达。

这就是玩中学习的最佳境界吧?

当然,出于视力考虑,我一般只允许娃周末玩电子版,每次20分钟,或者约定好读完或听完一套书之后奖励两三次游戏时间,娃的动力于是起飞,满满的都是套路😂。

下面就举例看一看娃到底能从卡牌中学到什么:
这是一张相对简单的卡牌,娃就自然地谙熟了 Savannah 热带草原、Mane 鬃毛、Rattle 咔哒响、拨浪鼓、Summon 召唤、Hyena 土狼等词汇,其实还有数学😀


下面这张游戏中的普通卡牌 scarlet、crusader、divine、shield、disenchant 等较高级词汇。


下面这张中实际上有 fleet 迅捷、hoof、pearl、tusk、rush、corrupt、gain、beast等常用词汇。


下面这一张卡牌顺便就学了evocation唤起、random随机、mage法师、discard丢弃等高级词汇,以及fill with和at the end of等短语。


这张游戏图中有Neutral中立的、Filter过滤、Craft制作、Yeti雪怪、Circus马戏团、Medic医护人员、Mechanic机械师、Dwarf矮人、Gnome侏儒、Devote奉献、Maniac疯子、Invoke召唤,援引、Dread可怕的、Corsair海盗、Opponent敌手、Minion跟班,等等…



下面是有人统计过的该游戏中涉及的一小部分词汇表,娃目前都很熟悉了👇



如果这些词汇表达再乘以几百倍的卡牌又是什么概念呢?几百张卡牌完整英文介绍,娃流利表达出来又是什么感觉呢?对娃英文水平的提升帮助有多大呢?你可以去想象。


而这些都是在娃高度兴趣的情况下,在游戏中自发达成的,家庭一片和谐😅


另外还有一款是纯文字类游戏,叫 A Dark Room


A Dark Room

游戏画面以英文文字呈现游戏过程,给大家放一张游戏截图👇

A Dark Room游戏截图

娃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乐趣还有不少词汇表达。

比如Raucous、Merchant、Reset、Lodge、Smokehouse、Tannery、Waterskin、Rucksack、Alien、Alloy、Cask、Cured meat等等,而且记忆深刻、得来全不费功夫。


娃三年级时还玩过 Minecraft (我的世界)。

Minecraft 是一款类似数码乐高的游戏,它需要玩家收集材料去构建新的物品。这个游戏的主要目标是设计、构建和共享精心设计的数字块结构。瑞典已经把《我的世界教育版》纳入教学的必修课。


Minecraft风格是典型的像素块(Block),每次开新世界都是随机的,出生点有时候在海边、有时候在高山,有时候又在火山口,不同的地理位置都直接影响了孩子要在这个世界里创造出什么东西才能“安全无忧”。


当手头上的资源越丰富,这个世界的可开拓性就会越来越高了。

比如农业部落、畜牧业、不同的生态种族等,都需要孩子去思考如何搭建更合适的建筑,来抵抗怪物的攻击,或者如何开发出更锋利的工具,主动攻击来搞破坏的小动物们。

最后,还有一点儿童奖励机制的糖衣炮弹不可或缺,比如有段时间,我们是与娃约定每一千奖励两次游戏时间,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保证😅。

我的世界 游戏截图


故事3
给儿子玩游戏的自由后
眼里不光有学习,还有光


花友@穿山甲 一家住在北京,儿子小时候,花友家就利用“电子游戏”,激发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三年级时娃还拿到了北京市天文竞赛的二等奖。


现在娃读高一了,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但每天仍会给自己留40分钟手机娱乐的时间…


要说不玩儿手机,其实我自己都控制不住。为了杜绝小视频刷起来没完,我把手机微信调成了青少年模式。

不过如果是我妈给我调成了青少年模式,我恐怕就没那么自觉了,背着她我会解除青少年模式,或者也保不齐和她蹿儿,大干一仗。

孩子也是一样的。我始终相信“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靠着打游戏

带娃完成了科学启蒙


对电子产品和游戏,我也没有那么排斥。现代学习资源太丰富,太有趣了,好好利用,能让学习这件事轻松还事半功倍。

比如儿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在手机、Ipad游戏里做完了科学启蒙。

当时用过 Tinybop 家的各款科学启蒙游戏APP。各款游戏都是从小朋友的视角出发,突出孩子的自我探索性,非常适合幼儿园到小学中低年级段的孩子,唯一的缺点就是收费软件。

Tinybop合集

但有包括简体中文在内的几十种语言可以选择,就算是作为语言学习软件也值啦!最酷的是每个应用的每一部分都以动画形式显示并且可以互动。


我娃最喜欢里面的《地球万象》


地球万象


他会为我讲解哪个时期的图片是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更新世…这些时期都诞生了什么物种。


当孩子用这个应用给我讲解地球的发展历史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在游戏中也可以得到应用,而且游戏中更加形象生动,还愁那些知识点记不住吗?


地球万象截图


此外,还有火山、海岛、地震、海啸、风化、侵蚀、沉积、沙漠、高山、海洋、冰山等等地质现象。而作为玩家的小朋友,可以亲自参与甚至创造这些地貌的形成。这一切,只需要小手点点划划地探索和孩子们的观察与思考。


Tinybop家还有很多创客类游戏,可以说是编程创意的基础启蒙版,也是相当棒。


Tinybop创客


我们一年级时玩疯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编程猴、Scratch的学习。这些可能对于已经使用Scratch编程的小朋友来说比较低幼,不多推荐。


此外,还有Toca Boca 家的游戏也很适合低龄段的孩子,同样具有很强的自我探索性。

比如Toca Boca家的Toca Elements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能对化合物、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啥啥的还提不起兴趣,那就来点儿有趣的化学探索游戏。

Toca Elements


在虚拟实验室里借助实验工具来探索各种元素。可以将元素放入离心机中旋转,将它们放到加热器中加热,或将元素放到带有制冷剂的冰块上,从试管添加一到两滴神秘液体,用示波器更改电动势并使其充磁。


丑萌的动画人物设计,孩子爱不释手。


Toca Elements截图


让孩子掌控“游戏”

而非被游戏“操控”


升入初中,我们给孩子买了Switch,孩子很喜欢塞尔达传说、马里奥系列 的游戏。


塞尔达传说


但因为初高中了,学习还是比较紧张,玩起来也费眼,游戏机上的游戏只在假期玩玩,平时都把游戏机扔奶奶家物理隔离。


我一直认为,严控不如松管,目的是逐渐让孩子学会掌控电子设备,做它们的主人而非奴隶。


“自由和自律”一直是相对的,在我看来,自由度大的人具有更好的自我察觉能力。特别自律的人是有的,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禁不起诱惑,放纵自我的时候。

所以,需要我们保持察觉,感受这种放纵后带来的麻烦,逐渐感知这种自由与放纵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孩子还没有成年人这种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是有限度地放手让他感受自由和自律的边界,不断自我调整,学会自控。而不是上来就没收,完全物理阻隔。

如果能够做到彻底物理阻隔是非常理想的。但现在的信息社会,可能无法彻底做到这一点。

电子设备多如牛毛,吸引眼球的又何止微博、游戏、视频、影视剧?小朋友们之间的交流、生活的环境都让我们沉浸在电子世界之中,我们吃饭、购物、消遣都难以离开它们。

打游戏的孩子,图源网络

如果非要小朋友(小学中低年级的娃)远离电子设备,可以考虑:

1.其他玩具替代;
2.充实生活(运动、参观、游戏、美食);
3.家长示范,互相监督。

毕竟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别让孩子觉得没有电子设备很无聊,相反有很多事情可做,自然也就远离了。

不过,别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人是会反复的动物。

当你的干预变少,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学习或工作压力陡增时,通过电子产品宣泄或休息的方式可能又会占领他的生活。你能管得了一时,能管得了一世吗?

不如就让他遭遭罪,熬熬夜,难受难受好了。

图中是我儿子在中考那一年刷B站动漫的成果。半年看了这么多,还不包括后来删掉B站又忍不住在网站上刷的剧,据他说时长可能比这还要多。

高中寒假又把B站装回来了,得了“三好魔法师”的称号。

儿子的B站记录

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动漫、喜欢电子游戏、喜欢刷番。也会打游戏打到眼睛疼,所以游戏机被物理阻隔在奶奶家,偶尔回去打一打。

手机天天要用,高一每天放学后还要刷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的视频、公众号和动漫。晚上临睡前还要听10分钟到半小时的网易云音乐。所以,现在他睡觉很晚,基本上都是11点多。

如果扣除这些电子产品时间,岂不是天天都能10点多就寝?想多了!他必须要给自己留至少40分钟的自我游戏时间,而电子保姆可比小说、散文、诗歌有吸引力多了。

当他看到“区一”同桌的超级自律时,他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如果我把所有时间都拿来学习,是不是成绩可以更好?但很快他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也许更差也说不准。

我赞同,不强行控制自己,给自己以弹性。如果逼迫自己自律,反而带来更多能量的损耗,倒得不偿失。想玩的时候玩,想学的时候学,比想玩的时候逼自己学效率要更高。

写作业的孩子,图源网络

本质上说,自律是很强大的自我察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是不断练习,不断修行,不断看淡和放下一些欲望而自然而然达成的。否则,强力的控制可能会得到更强烈的反弹。

这是孩子的世界,我至少要给他不读书的权力,玩电子设备的权力。因为他知道,权力的背后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义务。而且,我相信他,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任。

他是自由的,也是自律的,无论自由和自律孰轻孰重,是他自己可以调控的。他的修行也会伴随一生,这是我所不能代替他做的事。他需要经历过,感受过,体验过,去判断,去甄别,去尝试改变。

人生嘛,不就是一种体验,为什么要剥夺他体验的权利呢?


-- The End --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



小花生网
分享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探索高效家庭教育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