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快乐!关于“蛇”最有趣最常用的40个“成语故事”, 和娃用上一整年!

企业   2025-01-28 20:32   广东  


小溪:大家新年好!小花生全体同事给大家拜年啦!🧨🎆 祝大家蛇年吉祥,全家拥有丰饶、进步、健康、快乐的美好一年。


今年是蛇年,虽然中国古典成语里,关于蛇的,贬多于褒。不过蛇年的精神,却无比积极。


蛇具有蜕皮的生理特性,蛇的成长,离不开“脱胎换骨”式的蜕变,代表着自我更新、重生、改革、变化、用新生替代过往 ...


也许,在2025年,我们和孩子,以及所处的环境,没准就会经历这样的变化。‍‍‍‍‍‍‍‍‍‍‍‍‍‍‍‍‍‍‍‍‍‍‍‍‍‍‍‍‍‍‍‍



蛇年到来之际,我们为大小花友们做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化”功课,盘点了40条关于蛇最常用、最有意思的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我们还为每一条成语匹配了背后的“历史传说典故故事”。


每个典故,不单单是交代了出处释义,还用讲故事的方式,带娃深入浅出理解这些典故;此外,还让AI配上了图,感觉跟读一本“成语典故故事集”一样。


这份资料,估计未来一整年都能带娃派上用场:春节聚会的时候,玩和蛇相关的成语小游戏;语文学习里,也说不定碰上和蛇有关的典故考察 ...


所以,这是一篇“典藏型”文章,包含40条成语、40个故事,篇幅很长,大家一定收下来,方便以后能随时查阅。


这40条蛇相关的成语,其中:


  • 25条关于蛇的“贬义”成语

  • 8条关于蛇的“中性”成语

  • 7条关于蛇的“褒义”成语


因为章篇幅较长,先给大家一份40个成语典故的目录,感兴趣哪个,直接按序号就能定位到。


🐍 关于蛇的贬义典故

1、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2、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3、打草惊蛇:打草惊动了草里的蛇。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4、拨草寻蛇:比喻故意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5、巴蛇吞象:指一条蛇想吞吃一只大象,比喻贪婪。(同义词蛇欲吞象)
6、佛口蛇心: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7、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同义词:行行蛇蚓)
8、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9、蛇蝎心肠:形容人心肠狠毒
10、虚与委蛇(yí):待人处事没有真心诚意。
11、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险恶 。
12、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13、一蛇两头: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14、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15、蛇头蝎尾: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16、封豕(shǐ)长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同义词:封豨修蛇)
17、为虺(huǐ )弗摧,为蛇若何: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18、蛇行鼠步:形容人胆小谨慎。
19、蛇盘鬼附:比喻相互勾结。
20、蛇蟠蚓结:比喻相互勾结。
21、鲸吞蛇噬: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22、杯蛇鬼车: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
23、豕(shǐ)分蛇断:比喻支离破碎。
24、龙屈蛇伸: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25、不辨龙蛇: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 关于蛇的中性典故
26、斗折蛇行: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7、岁在龙蛇:指命数当终、气数已尽。
28、一龙一蛇: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29、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30、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31、引蛇出洞: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32、蛇入鼠出:比喻行动隐秘。
33、膝语蛇行: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 关于蛇的褒义典故
34、龙蛇飞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35、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同义词:骇龙走蛇)
36、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37、灵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38、蛇雀之报: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后以之为报恩的典故。
39、蝉蜕蛇解: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
40、楚相断蛇:比喻人做好事必将得好报。







与蛇相关的贬义词


1
画蛇添足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含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在战国的时候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完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了前来帮忙的门客们。


可是人多酒少,这壶酒根本不够大家喝的呀。于是,这些门客们就商量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决定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这壶酒就归谁喝。


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挺有趣的,就纷纷蹲下身子,开始在地上画起蛇来。其中有一个人,他画画的速度特别快,不一会儿,就把蛇画好了。他看看周围的人,有的人刚画了个蛇头,有的人还在画蛇身子呢。


他心里可得意啦,就想找点别的事情来显示自己厉害。他想:“反正我画得快,别人都还没画完,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吧”。于是,他又拿起树枝,在已经画好的蛇身上开始添脚。


可就在他给蛇添脚的时候,另一个人也把蛇画好了。这个人看到先画好的那个人在给蛇添脚,就赶紧把酒壶拿了过来,说:“你看,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给它添上脚,那就不是蛇了呀,所以这壶酒应该是我的。”


说完,他就拿起酒壶,“咕咚咕咚” 地把酒喝光了。而那个给蛇添脚的人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把酒喝了,后悔也来不及啦。


后来,人们就用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来比喻有人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不合适,甚至会把事情搞坏,让原本正确或完美的事情变得糟糕。




2
杯弓蛇影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含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很久很久以前,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乐广,他特别热情好客 。有一天,乐广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到家里来喝酒。两个人坐在舒服的屋子里,一边聊天一边喝酒,可开心啦!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还有装满美酒的酒壶和酒杯。


就在乐广的朋友拿起酒杯准备喝酒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酒杯里竟然有一条小蛇在扭来扭去。他心里一下子觉得特别恶心,可又不好意思不喝,毕竟是好朋友乐广请他喝酒呢。于是,他皱着眉头,勉强把那杯酒喝了下去。


喝完酒回家后,朋友越想越难受,总觉得那条小蛇在自己肚子里爬来爬去。没过多久,他就生病了,躺在床上,身体越来越虚弱,不管吃什么药都不见好。


乐广知道朋友生病了,心里很纳闷,就去看望他。乐广问朋友:“你怎么突然生病了呀?” 朋友就把那天在酒杯里看到小蛇的事情告诉了乐广。乐广听了,也觉得很奇怪,自己家里很干净,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


乐广回到家,坐在原来喝酒的地方,想啊想啊。突然,他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一张红色的弓。他灵机一动,好像明白了什么。


乐广赶紧又把朋友请了过来,还是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然后倒了一杯酒。乐广指着酒杯对朋友说:“你看,这酒杯里的‘小蛇’,其实是墙上这张弓的影子呀!” 朋友仔细一看,真的!原来根本没有小蛇,是自己看错啦!


从那以后,朋友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病也很快就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胆子很小、遇到一点小事情,就胡思乱想,把自己吓得不行的人。


以后要是看到有人把树的影子当成是怪物,吓得哇哇大哭,你们就可以说他这是 “杯弓蛇影” 哦,就是自己把自己吓到啦。


* 同义词:杯蛇幻影、壁间蛇影




3
打草惊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含义:打草惊动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王鲁的人,在当涂县当县令,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县长。不过,这个王鲁可不是个好官,他整天就惦记着怎么给自己捞钱,特别贪心!只要能赚钱,他才不管事情是对是错,就会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


俗话说 “上梁不正下梁歪”,王鲁这个大贪官做了坏榜样,他手下的那些小官们也都跟着学坏啦!一个个明目张胆地干坏事,又是敲诈勒索,又是贪污受贿,还想出各种奇怪的名目来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当时当涂县的坏官,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这样的。


老百姓们可惨啦,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心里对这些坏官恨得牙痒痒,天天盼着能有机会好好收拾他们,出出心里这口恶气。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因为房基地的事儿和邻居张三吵起来了。两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最后闹到了县衙门。可这年轻人刚到衙门门口,就被守衙门的士卒拦住了,说要 “进门钱”。年轻人没办法,只好拿出几文钱,这才进了衙门。


结果没走多远,又被一个人拦住了。这人凶巴巴地喊:“你们胆子可真大,敢私闯公堂,还不赶紧出去!” 年轻人赶紧解释:“老爷,我是来找王县令主持公道的。张三霸占了我的房基地,还反咬我一口,说我占了他的地,求老爷明察呀!” 


这时候张三一看,原来拦住他们的是县衙门的主簿,就像县令的小秘书一样。张三赶紧把主簿拉到一边,偷偷塞给他一锭亮闪闪的银子,说:“主簿大人,是他占了我的房基地,您可得为我做主啊!” 主簿一看到银子,眼睛都笑成一条缝了,马上转过头,恶狠狠地对年轻人说:“就这点小事,还来麻烦王大人,出去出去!” 说完就把他们给推出去了。


年轻人回到家,越想越气,就去找那些同样被主簿敲诈过的人,大家一起写了状子,又送到了县衙门。


这天,王鲁正坐在县衙里看各种案卷呢。他翻开一张状纸,“状告主簿” 这几个字一下子就跳进他眼睛里,他心里 “咯噔” 一下,赶紧往下看,越看越害怕。


为啥呢?因为状纸上把主簿干的那些违法乱纪的坏事写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儿,好多都是王鲁在背后偷偷指使主簿干的。王鲁心里想:“要是这些事儿查起来,肯定得查到我头上,这可糟了!幸好这状纸落到我手里,以后可得小心点。” 


想着想着,他随手就在状纸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你们虽然告发的是我的下属,但我已经感到事态严重了,就像打草的时候惊动了草里的蛇一样啊!”批完之后,王鲁就把这个状子藏了起来,不想让别人再看到。




4
拔草寻蛇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五回

“ 猴王拿着棍,赶上前来,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


明・汤显祖《牡丹亭・回生》

“咳,柳郎真信人也。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 


含义:比喻故意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讲的是一回,唐僧和孙悟空走到了蛇盘山、鹰愁涧。师徒二人见涧中水流清澈,周围景色秀丽,正欣赏间,突然,一条龙从水中窜出,直扑而来。


原来,这条龙是西海敖闰之子,因触犯天条被观音菩萨所救,安排在此等候取经人,可因饥饿难耐,误吞了唐僧的白马。


孙悟空见状,怒喝:“还我师父白马!” 随即挥起金箍棒与龙展开搏斗。金箍棒挥舞间虎虎生风,没几个回合,巨龙便难以招架。它身形一闪,化作一条小蛇,迅速钻进了草丛。


孙悟空立刻追上前去,手持金箍棒拨开草丛仔细搜寻。他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处角落,一心要将蛇找出。




5
巴蛇吞象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含义:指一条蛇想吞吃一只大象,比喻人心的贪婪。

传说,在黄帝统治着大地的时候,洞庭湖一带生活着一种特别恐怖的大蛇,它叫巴蛇。


巴蛇的个头大得惊人,身体又粗又长,就像一条会移动的巨蟒山脉。它的捕食方式也很特别,总是一口就把猎物整个生吞下去。而且巴蛇的颜色也很奇特,有人说它长着青色的脑袋,身子却是黑黝黝的;也有人说它身上有好几种颜色,青色、红色、黑色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就特别吓人。


有一天,巴蛇盯上了一头大象。大象可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可巴蛇一点也不害怕。它张着血盆大口,悄无声息地慢慢靠近大象,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杀手。突然,巴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冲过去,一口就把大象吞进了肚子里。哇,那么大的大象,就这么被巴蛇整个吞下去啦!


吞下大象后,巴蛇找了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开始慢慢消化这顿 “大餐”。这一消化,可不得了,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呢。


三年后,巴蛇才把大象的骨头吐了出来。


* 同义词:蛇欲吞象




6
佛口蛇心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我面貌虽丑,心地却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


含义: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有一天,大坏蛋秦桧和他的老婆去灵隐寺上香。一到寺庙,好多和尚就把他们迎进去了。进了大殿,秦桧两口子先拜了佛。


接着,秦桧把其他人都赶走,自己偷偷地许愿:“第一炷香,保佑我和老婆一直有钱有势,长命百岁;第二炷香,让岳飞父子赶紧离开,别来找我麻烦;第三炷香,把我的仇人都除掉。”


许完愿,他们到处逛。逛到方丈室的时候,看到墙上有一首诗,字的墨水都还没干呢。秦桧一看,吓了一跳,上面写的内容,居然和他跟老婆在家里商量的坏事一模一样。


秦桧赶紧问住持:“这诗是谁写的?” 住持说:“可能是以前写的吧。” 秦桧说:“这墨都没干!” 住持一拍脑袋说:“对啦,最近有个疯和尚,就爱乱写乱画,估计是他写的。” 秦桧说:“把他叫来,我问问。” 住持担心地说:“他疯疯癫癫的,怕冲撞您。” 秦桧说:“没事儿,我不跟他计较。”


住持就把疯和尚带来了。秦桧一看,这疯和尚头发乱蓬蓬,脸脏脏的,衣服破破烂烂,手脚还不利索。秦桧笑话他:“你这和尚,头发乱不拜佛,脸脏念不了经,受了戒还破戒,疯疯癫癫不像样!”


疯和尚马上回他:“我虽然长得丑,可心是好的,哪像你,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全是坏主意!简直是‘佛口蛇心’!”


后来大家发现,有的人就像秦桧一样,他们表面上说着很善良、很有道理的话,就像和尚们念的经文一样好听,可实际上,他们心里想的却是坏主意,就像毒蛇一样,会伤害别人,就用“佛口蛇心”来形容这种人。




7
春蚓秋蛇

出处:《晋书·王羲之传》

“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含义: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像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萧子云的人,他特别喜欢写字,而且写得很认真,每天都会花好多时间练习,所以当时很多人都知道他爱写字。而当时南朝的皇帝,梁武帝,也很喜欢写字,还会对别人写的字做出评价。


有一天,梁武帝看到了萧子云写的字。他看完后,就说了两句话:“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说,萧子云写的一行行字,就像春天里小蚯蚓在扭来扭去;一个个字呢,又像秋天的小蛇在爬呀爬,弯弯曲曲的。就是觉得萧子云写的字,笔画没有力气,软塌塌的,看起来不够好看,没有那种刚劲有力的感觉。


不过呀,萧子云听到梁武帝这么说,并没有灰心。他知道自己的字还有不足,就更加努力地练习。


他每天早早起床,认真研究每个笔画该怎么写才更有力,仔细观察那些写得好的人的字好在哪里。终于,经过很长时间的刻苦练习,萧子云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


* 同义词:行行蛇蚓




8
虎头蛇尾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

“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著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


含义: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在梁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杏花庄,庄里住着一位叫王林的老爷爷,他还开了一家小酒店。老爷爷有个宝贝女儿,叫满堂娇,父女俩的日子过得简简单单、开开心心。


有一天,两个大坏蛋路过杏花庄,看到漂亮的满堂娇,心里就打起了坏主意。这两个坏蛋长得贼眉鼠眼,还特别狡猾,他们居然想出了一个坏点子,冒充梁山的大英雄宋江和鲁智深,大摇大摆地闯进王林老爷爷的家,把满堂娇给抢走了!


王林老爷爷又气又急,可他一个老人家,根本没办法对付这两个坏蛋。这时候,李逵正好来到老爷爷的酒店喝酒。李逵长得高高大大的,满脸络腮胡,看起来可凶啦,但是他的心肠特别好,最喜欢帮助别人。老爷爷一见到李逵,就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哭着把女儿被抢的事情告诉了他。


李逵一听,眼睛瞪得像铜铃那么大,气得哇哇大叫:“什么?居然有人敢冒充俺大哥和鲁智深!俺大哥和鲁智深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怎么可能干这种坏事!肯定是有人使坏!” 


李逵越想越生气,觉得如果宋江真的做了这种事,那可太让他失望了!毕竟宋江上梁山时说要帮助百姓,声势可大了,没想到后来却变样了,简直就是 “虎头蛇尾” ,做事情有始无终,一点都不像个英雄。


李逵气冲冲地跑回梁山,直接闯进了忠义堂。这时候,宋江正和其他梁山好汉们商量事情呢。李逵看都不看,“咔嚓” 一声,就把忠义堂前面那面 “替天行道” 的大旗给砍倒了,然后用手指着宋江,大声吼道:“宋江!你这个坏蛋,你是不是抢了人家的女儿?今天你要是不把事情说清楚,俺就跟你没完!”


宋江被李逵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一头雾水,连忙问:“铁牛(李逵的小名),你这是怎么了?发什么疯呀?”


李逵把在王林老爷爷那里听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宋江听后,又好气又好笑,说:“铁牛,你肯定是被人骗了,我怎么会干这种坏事呢?”


但是李逵根本不相信,他觉得宋江肯定是在狡辩。这时候,其他梁山好汉们也纷纷出来劝李逵,可李逵就是不听。最后,宋江说:“这样吧,铁牛,我们一起下山去杏花庄,找王林老爷爷当面对质。要是真的是我做的,你想怎么处置我都行;要是你冤枉我了,你该怎么办?”


李逵拍拍胸脯,大声说:“要是我冤枉了你,我就光着上身,背着荆条来向你请罪!”


于是,宋江、李逵和鲁智深三个人一起下了山,来到了王林老爷爷的酒店。王林老爷爷看到他们,吓得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来。宋江赶紧上前,好言好语地安慰他,说自己不是抢走他女儿的坏人。


正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那两个坏蛋又把满堂娇送回来了。原来,他们害怕事情闹大,被梁山好汉们抓住,所以才把满堂娇送了回来。这下,真相大白了,李逵这才知道自己真的冤枉了宋江。


李逵满脸通红,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他马上按照约定,光着上身,找了一根荆条背在背上,然后 “扑通” 一声跪在宋江面前,说:“大哥,我错了,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冤枉你,你就狠狠地惩罚我吧!”


宋江看着李逵这副模样,又心疼又好笑,他原谅了李逵。然后,宋江让李逵去把那两个坏蛋抓住,将功赎罪。


最后,李逵成功抓住了两个坏蛋,把他们带回了梁山。梁山好汉们都为李逵的知错能改鼓掌,大家又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继续行侠仗义,保护老百姓啦!


后来,大家就用“虎头蛇尾” 来形容那些一开始做得很好、很有热情,但是后来却不认真做,没有把事情做完、做好的情况。




9
蛇蝎心肠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

“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含义:形容人心肠狠毒

从前有一位刘皇后。她掌管着后宫,每天享受着各种荣华富贵,日子过得可滋润啦。


有一天,刘皇后听说西宫的李美人生了一个小皇子。她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想着:“这小李美人要是靠着这个孩子,以后在皇帝面前得宠了,那我的宠爱不就被抢走了吗?不行,我得想个办法。”


于是,刘皇后就叫来自己的宫女,说:“我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要你去帮我办。现在西宫李美人生了个儿子,你去她宫里,就骗她说皇帝要看孩子,把孩子带出宫来。然后,你要么用裙子上的小刀把孩子刺死,要么用腰带把孩子勒死,再把孩子扔到金水桥下面的河里。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回来跟我汇报。”


宫女心里很纠结,但又不敢不听皇后的话,只好先答应了刘皇后,准备往李美人的宫里去。她一边走一边想:“这可怎么办呀,这可是一条小生命啊。” 


到了李美人宫中,宫女见到小皇子的可爱模样,实在是下不去手,于是便把小皇子藏到了放水果的果盒里,假装要去卖水果,把小皇子偷偷地带回去了。


可是,宫女回去的路上还是遇见了刘皇后。刘皇后见她走得匆匆忙忙的,一眼就看出来不对劲了,非要让宫女打开果盒看看。幸好,小皇子这会儿睡得正香,没有发出任何声响;而且宫女用一张黄布把小皇子盖住了,刘皇后也没看出来。


就这样,宫女偷偷带着小皇子出了宫,她心想:“就算是毒蛇、蝎子,心肠都没有刘皇后坏!”


后来,大家就用“蛇蝎心肠”来形容那些心肠狠毒的人。




10
虚与委蛇(yí)

出处:《庄子·应帝王》

“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含义:虚:假;委蛇(yí):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出了个巫师叫季咸,他有个超能力,能知道人的生死、以后是福是祸,连具体哪年、哪月、哪天的事儿都说得准,大家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厉害!所以郑国人一看到他,就怕他说自己会倒霉,都赶紧跑开。


有个叫列子的人,看到季咸这么厉害,心里特别佩服。列子有个老师叫壶子,列子回去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一直以为您最厉害,可现在我见到季咸,他好像比您还厉害呢!”


壶子老师笑着对列子说:“孩子,我教给你的只是些表面东西,还没教你真正的奥秘,你咋能觉得自己啥都学会了呢?你用学到的一点皮毛就去和别人比,还想让别人都信你,这样别人一下就把你看透啦,这可不行。你把他带来,让他给我看看相,你就懂啦。”


第二天,列子就带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看了壶子一眼,出去就对列子说:“哎呀,你老师快不行啦!活不了多久,十来天就要死啦!我看他那模样,就像被水浇灭的灰烬,没一点生机。”


列子听了,心里特别难过,回到屋里,眼泪把衣服都打湿了,他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故意让自己安安静静的,他就只看到我好像没生机的样子。你再带他来看看。”


第三天,列子又带着季咸来了。季咸看完出去对列子说:“幸运呀,你老师遇到我,有救啦!我看到他身上开始有点生机了。”


列子又赶紧把这话告诉壶子。壶子说:“刚才我让自己的心舒舒服服的,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抛开,生机就慢慢升起来。他大概就看到了这一点生机。明天你再带他来。”


第四天,列子又和季咸来见壶子。季咸看了之后说:“你老师的心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没法给他看相,等他心定下来再说吧。”


列子又把这话告诉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把自己心里弄得稳稳当当的,他大概就看到我心里很平稳。你再带他来试试。”


第五天,列子又带着季咸来了。季咸还没站稳,转身撒腿就跑。壶子说:“快追上他!” 列子拼命追也没追上,回来对壶子说:“他跑得太快啦,影子都没了,我没追上。”


壶子笑着说:“一开始我给他看的,都是我最真实的样子。后来,我对他‘虚与委蛇’,变来变去,他根本搞不懂我,最后我变得让他捉摸不透,他害怕了,所以就跑啦。”


后来,人们把这种对人虚情假意、敷衍的做法称为“虚与委蛇”。




11
握蛇骑虎

出处:《魏书·彭城王传》

“北魏高祖崩于行宫,彭城王元勰等为防不测,密不讣闻,诏征世宗会驾。灵柩至鲁阳,乃发丧行服。时咸阳王禧疑勰有异谋,停在鲁阳郡外,久之乃入。谓勰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元勰恨之,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元勰的字)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含义:比喻处境极险恶 。

在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元子攸(yōu)的人,他当上了皇帝,就是北魏的孝庄帝。


那时候呀,朝廷里有个特别厉害、权力很大的人叫尔朱荣。尔朱荣手里有很多军队,势力可强啦,元子攸虽然是皇帝,但其实很多时候都要听尔朱荣的,就好像被尔朱荣控制住了一样。


后来,元子攸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想要自己真正地做皇帝、掌握权力,就想办法把尔朱荣给杀了。可是,尔朱荣的那些手下们可不服气了,他们就起来反抗元子攸。


这时候的元子攸,就感觉自己好像手里握着蛇,骑着老虎一样,特别危险。因为蛇会咬人,老虎也会吃人,他身边到处都是危险,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这些反抗的人给伤害到。


再后来,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着人把元子攸抓住了,还把他给杀了。元子攸本来想摆脱被控制的局面,结果却让自己陷入了更危险的境地。


后来人们就用“握蛇骑虎”来形容危险的处境。




12
三蛇七鼠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含义: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想象一下,有一块地只有一亩那么大。可是,在这么一块不大的地方里,却有三条蛇和七只老鼠生活在这儿。这么小小一个地方,却有这么多有害的动物。


所以,“三蛇七鼠”被用来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13
一蛇两头

出处:唐·韩愈《永贞行》

“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含义: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唐朝诗人韩愈写了一首诗叫《永贞行》,里面提到了“一蛇两头” 这个有趣的说法。


想象一下,一般的蛇都只有一个头,可是这里说的是有一条蛇长了两个头。而两个头,可能会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一个头想往这边走,另一个头却想往那边走,就会让这条蛇行动起来很奇怪,也很麻烦。


韩愈写这句诗其实不是真的在说有这样一条奇怪的蛇,而是用 “一蛇两头” 来比喻那些阴险凶恶的人。这些人心里有很多坏主意,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人,但实际上就像有两个头的蛇一样,让人觉得很可怕、很讨厌,就像那些发出奇怪叫声让人讨厌的鸟一样。


后来人们就用“一蛇两头”来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14
牛鬼蛇神

出处:唐·李贺《李贺集序》

“鲸吸鳌(áo)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含义: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唐朝有一位很厉害的诗人叫李贺。李贺写诗特别厉害,他写的诗总是充满了奇奇怪怪的想象。


有一次,李贺在他写的一首诗里用了 “牛鬼蛇神” 这个说法。他写的诗里描绘了很多特别神奇、特别怪异的景象和东西,就好像有牛头的鬼,还有像蛇一样的神在诗里出现。他用这些奇怪的形象来让他的诗变得更加特别、更加好玩,让人读了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很神奇很神秘的世界。


后来呀,大家就开始用 “牛鬼蛇神” 这个词来形容那些看起来很奇怪、很荒诞,或者让人觉得有点害怕、有点邪乎的人和事物啦。比如说,在一些神话故事或者动画片里,会出现一些长得很奇怪很吓人的妖怪,我们就可以说它们是 “牛鬼蛇神”。再比如说,有些人会讲一些特别离奇、特别古怪的故事,里面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些也可以用 “牛鬼蛇神” 来形容哦。




15
蛇头蝎尾

出处:唐·卢仝《忆金鹅山沈山人》

“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含义: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称。亦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一座高高的金鹅山。山脚下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林里住着一位特别爱写诗的诗人。而在金鹅山的山顶上,住着一位沈山人,他每天都在研究怎么炼出神奇的丹药,还喜欢读好多古老又神秘的经书。


有一天,温暖的阳光洒在竹林上,突然,一阵带着松树香味的风 “呼呼” 地从金鹅山山顶吹了下来,一直吹进了诗人的竹林里。这风可神奇啦,还带来了一股超级好闻的新茶的香气。诗人正坐在竹林里休息呢,这股茶香一下子钻进了他的鼻子里,把他给香醒啦。诗人一下子就精神起来,心里可高兴啦,他想:这么香的茶,一定要和沈山人一起分享才好。


于是,诗人连忙走出竹林,朝着金鹅山山顶跑去。到了沈山人的住处,诗人喘着气对沈山人说:“沈山人,你快跟我走,我那儿有特别香的新茶,咱们一起去尝尝,开心开心!”


诗人和沈山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诗人对沈山人说:“沈山人呀,你别每天都忙着炼那什么九转大还丹啦,也别老是读那三十六部大洞经啦。那些东西太费神啦,咱们不如趁着空闲的时候,一起聊聊生活里真正重要的事儿,说不定还能找到让我们活得又健康又快乐的办法呢。”


诗人接着说:“我觉得呀,不用非要靠吃药才能变成神仙。你看那些神仙,说不定他们成为神仙也只是运气好,偶然的事儿。从古到今,那么多厉害又有学问的圣贤,最后也都去世了,被埋到土里。只有淮南王刘安,他炼出了仙丹,他家的鸡和狗吃了仙丹,都被带到天上去啦。”


“要是真能在白天的时候,一下子飞到天上去当神仙,那肯定特别棒。不过,就算你真的炼出了仙丹,吃之前也得好好想想。还有啊,就算你真的到了天上,也别老是问东问西的。你看这世界上,还有像蛇头和蝎尾这样的毒物,谁能说得清呢?好多事儿,我们不用知道得那么清楚。”




16
封豕(shǐ)长蛇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

“吴为封豕(shǐ)长蛇,以荐食上国。” 


含义:封:大;封豕(shǐ):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春秋时期,吴国非常强大,老是想欺负别的国家,就像一只特别贪心的大野猪,又像一条凶猛的长蛇,到处抢东西、占地盘。


有一次,吴国来攻打楚国,楚国打不过。楚国的国君没办法,只好派了一个叫申包胥的人,到秦国去请求支援。


申包胥一路走了好久好久,终于到了秦国。他见到了秦国的秦王,着急地说:“秦王呀,吴国太坏啦,就像大野猪和长蛇一样,总是欺负中原的各个国家,我们楚国最先遭殃。我们的国君都守不住自己的国家,只能躲在荒草丛里。他让我来求您帮忙,说‘吴国的贪心永远满足不了,要是吴国成了您的邻国,以后也会来抢您的土地,对您的边境有危险。现在吴国还没完全把楚国打下来,您可以趁机去拿一些楚国的土地。要是楚国真的被灭了,吴国肯定会越来越嚣张,到时候您也不安全。要是您愿意帮忙,楚国以后一定会世世代代听您的话,感谢您的。’”


秦王听了,让人对申包胥说:“我知道你的请求啦,你先去客馆休息,我们商量好了再告诉你。” 申包胥一听,连忙说:“不行啊,我们的国君还在荒草丛里吃苦呢,我怎么能安心去休息?”


申包胥心里特别难过,他站在秦国的院墙边上,大声地哭起来。这一哭就停不下来,白天黑夜都在哭,整整七天,连一口水都没喝。


秦王被申包胥的行为感动了,还为他作了一首叫《无衣》的诗。申包胥听到秦王的回应,特别感激,连着给秦王磕了九个响头,然后才坐下。


最后,秦国派出了军队,去帮助楚国打吴国。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赶走了吴国,保住了自己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用 “封豕(shǐ)长蛇” 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像大野猪和大蛇一样,很贪婪、很残暴,总是欺负别人、抢夺别人东西的人或者国家。




17
为虺(huǐ )弗摧,为蛇若何

出处:《国语·吴语》

“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含义:虺(huǐ ):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休、战争不断。


有一天,吴王夫差带着大军气势汹汹地去攻打越国。越国的越王勾践知道后,也赶紧起兵,准备迎战。


就在这紧张的时候,越国的大夫文种给勾践出了个主意,他说:“咱先别打,用客气话向吴国求和,让吴王更骄傲。等吴国百姓累了、粮食没了,咱再动手。” 


勾践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了,派了诸稽郢去吴国求和。诸稽郢跟吴王夫差说,越国知道错了,感谢吴王原谅,还说越国愿意听话,求吴王别打了。


吴王夫差听了,就跟大夫们商量:“我一直想着去征服齐国,实现大志向,所以我打算答应越国求和,你们可别反对。要是越国真改了,我也就没啥要求了;要是他们不改,等我从齐国回来,再整顿军队去打他们。”


这时候,有个叫申胥(也就是伍子胥)的大臣赶紧劝说:“大王,可不能答应越国求和啊!越国不是真心跟咱们好,也不是怕咱们军队厉害。越国的大夫文种又勇敢又有谋略,他就是想把吴国玩弄在手掌心里。他知道您争强好胜,就用好听的话来让您越来越骄傲,好让您只想着去中原各国打仗,最后把自己折腾垮。他想让咱们军队累得不行,兵器都耗光,老百姓都跑光,国家越来越弱,然后他就来收拾残局。到时候越王又讲信义又爱百姓,四方的人都愿意跟着他,他们那儿年年丰收。咱们现在还有力量打败他们,得赶紧打,要是蛇还小的时候不打,等长成大蛇可就麻烦啦!”


可吴王夫差不听,他觉得越国成不了大患,还说没越国就没法炫耀军威,最后还是答应了求和。没想到,后来勾践卧薪尝胆,果然击败了吴国。


后来,人们就用“为虺(huǐ )弗摧,为蛇若何”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18
蛇行鼠步

出处:清·新广东武生 《黄萧养回头》

“虽小道亦有可观,但我见贤弟蛇行鼠步,鬼鬼马马,无文无气,不过想你学些正经啫。”


含义:形容人胆小谨慎。

粤剧《黄萧养回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兄弟中的弟弟学了杂耍,每天都靠着哄人开心来混口饭吃。


后来,被他哥哥知道了,就告诫他说:“虽然这些小技艺,也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我看贤弟你走路姿势像蛇一样蜿蜒、像老鼠一样鬼祟,做事也鬼鬼祟祟的,既没有文雅气质,也没有精气神,只是希望你能学些正经的东西罢了。你看看黄萧养,他不过是个普通百姓,尚且知道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你却如此不成器。你要是能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将来或许还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要是一直这样下去,恐怕不会有好的结局。”


之后人们就用“蛇行鼠步”来形容人胆小谨慎。



19
蛇盘鬼附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五·诗文论于肃愍是非》

“呜呼!自昔权奸将有的不利于忠勋之臣,则必内置腹心,外张羽翼,蛇盘鬼附,相与无间,而后得以逞焉。”


含义:比喻相互勾结。

明朝的郎瑛发现,从古时候起,那些坏坏的、有权势的奸臣,当他们想要对那些忠诚、有功劳的大臣做不好的事情,想要陷害他们的时候。不仅就会在朝廷里面安排自己的心腹,而且在外面也会培养另一些人帮他们做坏事。


“蛇盘鬼附” 就是说这些坏人和他们的帮凶们,就像蛇一样紧紧地盘绕在一起,又像鬼一样附在别人身上,纠缠着不放,互相之间没有一点隔阂,配合得可 “好” 啦,就想一起做坏事,这样他们最后才能达到自己的坏目的。


所以,“蛇盘鬼附” 就是用来形容这些坏人和他们的帮手们勾结在一起,做坏事,就像蛇和鬼一样,让人觉得很可怕、很讨厌,专门去害那些好人、有功劳的人。



20
蛇蟠蚓结

出处:明·宋濂《题司马公手帖后》

“当是时,章惇、蔡确、黄履、邢恕等蛇蟠蚓结,牢不可解。”


含义:比喻相互勾结。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有学问,知道好多好多过去的事情。


宋濂发现,以前有几个叫章惇、蔡确、黄履、邢恕的人,他们几个人都想自己变得很厉害,有很大的权力,能让别人都听他们的。于是,他们就商量着要一起合作。


他们就像小蛇一样,一条一条地盘绕在一起,又像蚯蚓一样,互相缠来缠去,紧紧地抱成了一团。他们这样做呀,就是为了让别人没办法把他们分开,然后他们就能一起做很多对他们有好处,但却伤害别人的事。


他们这种紧紧勾结在一起的样子,就被宋濂说成是 “蛇蟠蚓结,牢不可解”,意思就是说呀,他们像蛇和蚯蚓那样盘绕、纠结在一起,很难把他们分开呢。


后来呀,人们就用 “蛇蟠蚓结” 这个词,来形容一些人互相勾结在一起,为了自己的坏主意或者不好的目的,紧紧地凑在一块儿。



21
鲸吞蛇噬

出处:清·鲁一同《秦论》

“秦人一出其师以挠山东,诸侯莫能支,鲸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


含义: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其中,有个特别厉害的国家叫秦国。


虽然它处在艰苦的西边,但是秦国人都很勇敢,也很勤劳。他们努力地种地,让粮食越来越多,这样大家就都能吃饱饭,有力气做事情。


秦国还特别重视军队,士兵们都很会打仗。他们有厉害的武器,而且训练得非常刻苦。


秦国的国王特别有野心,想要一统天下。他派出好多好多士兵,去攻打崤山以东的其他国家。


那些国家的人都打不过秦国的士兵,就像小鱼遇到了大鲸鱼,小兔子碰到了大蟒蛇,根本没办法抵抗。就这样,不到一百年,秦国就把好多好多国家都打败了,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就用“鲸吞蛇噬”来比喻国家之间的侵吞和兼并。



22
杯蛇鬼车

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

“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含义: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蛇;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

宋江带着梁山好汉们去打仗,结果遇到了会妖术的敌人,连着吃了两次败仗。好多士兵都受伤、逃跑了,宋江清点人数,发现损失了一万多人。


这时候,聪明的吴用就跟宋江说:“那些坏人会妖术,咱们已经输了两回,得赶紧想办法,小心他们晚上来偷袭咱们的营地。而且咱们的士兵现在都特别害怕,这时候啊,随便一点小动静,像杯子里好像有条蛇(杯蛇),或者是听到怪鸟叫(鬼车,传说中的怪鸟),又或者是风吹草动,看着像有兵马杀过来,这些都会让大家更害怕,动摇大家的信心。咱们得把现在这个营地空出来,只留下用羊蹄子敲鼓制造声响,让敌人以为咱们还在,而我们大部队退到十里之外,重新扎营。”


于是宋江就按照吴用说的,后来果然胜利了。


“杯蛇” 来自“杯弓蛇影”的故事;而“鬼车” 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鸟。传说它有九个头,长得很奇怪,有时候还会发出很奇怪的叫声。它常常在夜里飞出来,人们觉得它很神秘、很可怕,看到它就会觉得好像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后来,人们就把 “杯蛇” 和 “鬼车” 放在一起,组成了 “杯蛇鬼车” 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虚幻、可怕,让人心里害怕、不安的东西或者事情。



23
豕(shǐ)分蛇断

出处:后蜀·何光远《鉴诫录·知机对》

“一击而鱼溃鸟离;四合而豕分蛇断。”


含义:比喻支离破碎。

这里是打仗时候的情况。


想象一下,战场上两支军队在战斗,当一方发动一次猛烈的攻击时,另一方的军队就像鱼群被打散、鸟儿被惊飞一样,四处逃窜,这就是 “一击而鱼溃鸟离”。


而当进攻的一方从四面围上来的时候,被攻击的那一方的军队就像猪被分开、蛇被截断一样,被打得七零八落,没办法再像一个整体一样去战斗啦,这就是 “四合而豕分蛇断”。


所以“豕(shǐ)分蛇断” 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一个群体或者队伍,在受到攻击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下子就散掉了,分成了很多小块,没有办法再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



24
龙屈蛇伸

出处:清·陈恭尹《送雪公归耕苍梧歌》

“毛摧羽落君莫叹,龙屈蛇伸自终古。”


含义: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在一个大大的村子里,雪公和好朋友一起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


雪公一直想成为最厉害的农夫,种出又大又甜的果子。可一开始,雪公运气不太好,他种的种子总是长不好,小鸟还总来偷吃,他觉得特别难过,就像一只被拔掉羽毛的小鸟,再也飞不起来了。


好朋友看到雪公不开心,就给他讲了一个道理:“雪公,你看,老鹰有时候也会飞不高,可它不会一直这样;龙有时候会盘起来,蛇会趁机伸展开,但这都是暂时的。就像你现在遇到困难,这也是暂时的,以后肯定会好起来。” 


雪公听了好朋友的话,重新有了信心。他每天早早起床,给种子浇水、施肥,还做了稻草人赶小鸟。慢慢地,种子发芽、长大,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子。


后来,雪公决定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那里有高高的山,有长长的河,还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雪公要去那里开始新的生活,种更多的庄稼。好朋友来送他,他们一起走过了山路,走过了河边。


到了新地方,雪公开始努力耕地。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的时候,他还在地里干活。虽然很累,可雪公心里特别开心。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以后肯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后来,人们就用“龙屈蛇伸”来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25
不辨龙蛇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

“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含义: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元朝时,有一个专门负责管法律、管官员的部门,这个地方叫御史台。可现在御史台乱成了一锅粥,里面的好多人都像坏坏的大豺狼,到处捣乱,一点都不做好事。


还有选拔人才的事儿也特别糟糕。那些管选拔的人,根本不认真工作,每天就知道念叨着领工资,混日子。他们让那些真正有学问、有本事的人,都没机会被发现。


有个叫小张的书生,他可聪明啦,读了好多好多书,懂得特别多。他一直梦想着能为国家出份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小张就去参加了选拔人才的考试。


考试那天,小张信心满满,把自己的想法和学问都写在了试卷上,他觉得自己肯定能被选上。可结果呢,那些负责选人的人,根本没好好看他的试卷。分不清游过来的是能变成龙的蛇,还是普通的小蛇。


不仅是小张,还有好多好多像他一样的贤人君子,都生活在山林里、乡野间。他们本来都很有能力,能帮国家变得更好,可因为选人的制度太糟糕,他们的才能都被埋没了,只能隐藏自己的行迹,把自己的名声也藏起来,不愿意再去参加那些不公平的选拔。


后来,人们就用“不辨龙蛇”来形容那些分不清好坏的人。






与蛇相关的中性词


26
斗折蛇行

出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含义: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唐朝的大诗人柳宗元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了永州这个地方。在永州的时候,他心里有些不开心,但是他很喜欢去看美丽的风景,就经常到野外去走一走,看一看大自然的样子。


有一天呀,柳宗元发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小水潭,这个小水潭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小石潭哦。他站在小水潭边,往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了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可有意思啦,它弯弯曲曲的,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那样,一会儿向左弯,一会儿向右弯,而且还像小蛇在爬行一样,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好像看不见了,特别有趣。


于是呢,柳宗元就把他看到的这个景象写了下来,他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意思就是,从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后来,大家就用 “斗折蛇行” 这个词来形容道路或者河流弯弯曲曲的样子。



27
岁在龙蛇

出处:《后汉书·郑玄传》

“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


含义: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数当终、气数已尽。


在东汉的时候,有个特别厉害的人叫郑玄。郑玄非常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算术和算命。


在他74岁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到了特别有名的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 郑玄从梦里醒来后,就开始想这个梦是什么意思。


他就用自己知道的知识来算,发现按照年份的算法,今年正好是庚辰年,就是龙年哦,明年呢就是辛巳年,是蛇年。


郑玄知道,在一些神秘的说法里,龙年和蛇年对像他这样有学问的人可能不太好。这么一算,他觉得自己可能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这时候,袁绍和曹操的军队正在官渡打仗。袁绍派人来叫郑玄跟着他的军队一起走。郑玄没办法拒绝,虽然自己身体不太好,还是只好跟着去了。可是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走到元城(今河北)的时候,就走不动了。最后在当年的六月,郑玄就去世了。


正好就像他算的那样,在龙年或者龙蛇交接的时候,他的生命就结束了。后来,人们就用 “岁在龙蛇” 这个词来表示一个人的寿命可能快要到尽头了。



28
一龙一蛇

出处:《后汉书·冯衍传》

“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含义: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蜇伏变化多端。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东汉时期,有个很有才华的人叫冯衍。冯衍特别聪明,肚子里有好多学问,文章也写得特别好。


那个时候,天下不太平,到处都在打仗,换了好几个皇帝。冯衍一开始的时候,跟着更始帝做事。可是后来更始帝失败了,冯衍就又去投靠了光武帝刘秀。


冯衍本来想着,自己这么有本事,肯定能为国家做很多大事,让天下变得更好。但是呢,光武帝刘秀并没有特别重用他,冯衍心里就很委屈,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地方发挥。


后来,冯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没有因为自己不得志就灰心丧气,而是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亲自去种地,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劳动,过着很普通的日子。


虽然生活很辛苦,要自己干活,还要面对各种困难,但是冯衍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觉得呀,人就应该像龙和蛇一样。龙,很厉害很威风,可以在天空中飞,展现自己的本领;蛇,虽然看起来没有龙那么厉害,但是它很会隐藏自己,遇到危险就躲起来,保护好自己。


人也是这样,在有机会的时候,就要像龙一样勇敢地去做大事,展现自己的才能;要是没有机会,就像蛇一样,低调地生活,等待时机。



29
草蛇灰线

出处:《花月痕》第五回回评

“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含义: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以前,有人在小路行走,发现路边草丛似有动静。走近瞧,一条蛇正缓缓爬行。蛇经过之处,草丛留下细微痕迹,不仔细看难以察觉。


之后,此人来到满是灰尘的房间,看到地上有弯弯曲曲的灰线,像蛇爬过的轨迹,若有若无,时断时续,得仔细辨认才能顺着找到完整走向。


“草蛇灰线” 就源于此,如今是个成语,形容故事或文章里,作者埋下的细微线索。


这些线索如同草中蛇痕、地上灰线,虽不显眼却至关重要。读故事或文章时若不留意,容易忽略;但认真研读,就能借助这些线索,更好理解内容、预判情节。


比如读侦探故事,侦探正是通过发现细微线索找出真相,这些线索类似 “草蛇灰线”。



30
龙蛇混杂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皂帛难分,龙蛇混杂。”


含义: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春秋时期,有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叫伍子胥。他和家人原本生活在楚国,他的爸爸是楚国王子的太傅(老师)。


后来,他的爸爸和哥哥都被楚平王冤枉杀害了,伍子胥又伤心又愤怒,决定要逃离楚国,去别的地方想办法报仇。


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他必须要躲避楚国士兵的追捕,一路上风餐露宿,又饿又累。有时候他走到一个村子,想找点吃的,可是又不敢随便和人说话,因为他不知道哪些人是好人,会帮助他,哪些人是坏人,会去报告楚国的士兵来抓他。


他来到一条大河边,没有船过河,心里很着急。后来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心的渔夫,把他送到了河对岸。可是没走多远,又碰到了一些强盗,差点被抢走身上的东西。


在整个逃亡过程中,伍子胥遇到的人各种各样,有像渔夫那样善良、愿意帮助他的好人;也有像强盗、想抓他去领赏的那些坏人。这就是 “龙蛇混杂” 的情况,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很难分得清楚。


伍子胥就是在这样复杂危险的环境里,一路艰难地逃亡。后来他终于逃到了吴国,在吴国得到了重用,还带领吴国的军队打回了楚国,报了他的血海深仇。


后来,人们就用“龙蛇混杂”来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31
引蛇出洞

出处:梁实秋《聋》

“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


含义: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弄蛇者吹笛子让蛇出洞跳舞,就是 “引蛇出洞” 的一种有趣表现。弄蛇者知道蛇虽然听不见声音,但能感觉到音波震动,所以就利用笛子发出的音波,把蛇从洞里引出来,让它们按照弄蛇者的想法,昂着头跳舞。


后来,人们用“引蛇出洞”来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32
蛇入鼠出

出处:严复 《原强续篇》

“於是深怒積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


含义:比喻行动隐秘。

严复写了一篇文章叫《原强续篇》。在这篇文章里呀,他讲了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人呢,心里头有很深的愤怒和怨恨,然后就回去好好地训练军队。这些军队在行动的时候,就像 “蛇入鼠出” 一样。


“蛇入” 指的是像蛇一样,能够很灵活地钻进一些很窄小、很隐蔽的地方,让人很难发现它在哪里;“鼠出” 指的是像老鼠出来活动一样,一下子就冒出来了,速度很快,而且让人不知道它会从哪里冒出来,也不知道它下一步要干什么。


所以,“蛇入鼠出” 就是说这些军队的行动非常灵活、隐蔽,神出鬼没的,敌人都很难捉摸他们的踪迹和行动规律呢。后来,“蛇入鼠出” 这个说法就被用来形容一些人或者事物的行动很隐秘、很灵活,让人难以预测。



33
膝语蛇行

出处: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事,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含义: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明朝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叫胡宗宪,他是当时的大官,很有权势。他请了一个叫徐文长的人来做自己的幕僚,帮自己出谋划策。


徐文长这个人特别有才华,很有个性,也很有骨气。当时有很多人因为胡宗宪的权势,见到他都特别害怕,小心翼翼的。这些人去见胡宗宪的时候,就一直跪着说话,不敢站起来,用这种很卑微的姿势表示对胡宗宪的敬畏;而且像蛇一样在地上爬着走,慢慢靠近胡宗宪,不敢走得太快,也不敢直着身子走,就是为了讨好胡宗宪,让他高兴。


但是徐文长就不一样哦,他从来不会这样。他觉得自己有才华,有本事,不需要用这种卑微的方式去讨好别人。他见胡宗宪的时候,都是大大方方的,很有自己的样子。胡宗宪也很看重他的才华,对他也很客气,很尊重。


所以,人们就用“膝语蛇行” 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为了讨好别人,或者因为害怕别人,而做出那种特别卑微、没有骨气的样子。






与蛇相关的褒义词

34
龙蛇飞动

出处: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含义: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大诗人苏轼有个特别厉害的老师叫欧阳修,大家都特别尊敬他。


有一天,苏轼来到了平山堂,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这儿啦。他站在平山堂前,心里想,时间过得可真快呀,感觉就像弹一下手指,自己的前半生就过去了。


苏轼想起,自己已经十年没见到老师欧阳修了,老师早就不在人世,他心里特别难过。他走进平山堂,看到墙壁上有老师写的字,那些字写得可好看啊,就像龙和蛇在墙上飞动、跳舞一样。


后来,人们就用龙蛇飞动来形容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35
笔走龙蛇

出处:唐·李白《草书歌行》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含义: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怀素 ,别看他年纪轻轻,可他的草书在全天下都独一无二!


怀素和尚特别爱练字,他练字用过的墨池,能容纳北海的大鱼;他用坏的笔,把中山的兔儿几乎杀尽。


有一年八九月,天气变得凉爽起来。一群爱喝酒、会写诗的叔叔伯伯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个大大的屋子里。屋子里放着好几箱纸和素绢,旁边的宣州石砚里,墨汁还闪着光呢。


怀素和尚喝了点酒,有点醉醺醺的,他靠在绳床上休息了一会儿。谁知道,他一拿起笔,一会儿工夫就写完了几千张纸!他写字的时候,笔就像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又像花瓣在飘落、雪花在飞舞,白茫茫的一片,可神奇啦!


怀素和尚写完靠着床休息了一小会儿,就马上站起来,走到墙边继续写。他写的字可大啦,一个字就有斗那么大!看着他写字,大家好像都能听到神神鬼鬼被惊动的声音呢!而那些笔画呀,就像龙和蛇在纸上欢快地游走。


后来,人们就用“笔走龙蛇”来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36
飞鸟惊蛇

出处:《法书苑》

“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含义: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唐朝,有一个叫释亚楼的和尚,他特别喜欢书法,尤其是草书,每天都刻苦练习。


有一天,释亚楼在屋子里写草书,写着写着,他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特别神奇的世界。他的笔在纸上快速地挥动,写出来的字呀,就像飞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飞得可灵活啦;又像蛇在草丛里穿梭,扭来扭去,速度还特别快,一下子就从这边游到了那边。


从那以后,“飞鸟惊蛇” 就成了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啦,人们就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写的草书特别厉害,笔画就像飞鸟和惊蛇一样,很有力量,还特别灵活、生动。




37
灵蛇之珠

出处:《淮南子·说览冥训》

“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含义: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有一天,随侯在出行的路上,看到一条大蛇被人砍成了两段,躺在路边,看起来特别可怜。随侯心地非常善良,他觉得这条蛇很可怜,就不忍心看着它死去,于是他就用一些草药为蛇敷药,还细心地把蛇的两段身体接好,然后把蛇放到了草丛里,让它慢慢养伤。


过了一段时间,随侯又在原来的地方经过。突然,那条他救过的大蛇从草丛里游了出来,嘴里还含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大珍珠呢。大蛇把珍珠吐在随侯的面前,好像是在感谢随侯救了它的命。


随侯惊讶地看着这颗珍珠,发现它特别漂亮,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就像有生命一样。这颗珍珠可不是普通的珍珠哦,它被人们称为 “灵蛇之珠”,大家都觉得这是蛇为了报答随侯的救命之恩,特意从海底的龙宫取来送给他的。


后来呀,“灵蛇之珠” 就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啦,人们用它来比喻珍贵、难得的宝物,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非凡的才能或美好的品德,就像随侯因为他的善良,得到了这么珍贵的礼物一样。



38
蛇雀之报

出处:《搜神记·卷二十》

“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含义: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 后以之为报恩的典故。

“蛇雀之报” 的典故里有两个小故事哦。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隋侯和大蛇的。传说隋侯有一次外出的时候,看到了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伤了,从中间断开,看起来特别可怜。隋侯心地非常善良,就赶紧给蛇上了药,帮它包扎伤口,在隋侯的照顾下,蛇慢慢能爬行了。过了一年多,有一天,隋侯又路过那个地方,突然大蛇出现了,嘴里还衔着一颗明珠呢。大蛇把明珠吐在隋侯面前,好像在说:“谢谢你救了我,这颗明珠送给你。” 这颗明珠特别珍贵,被人们叫做隋侯珠、明月珠。


第二个故事是杨宝和黄雀的故事。杨宝小时候,有一天看见一只黄雀被猫头鹰攻击,受了伤,从天上掉了下来,落在树下,还被一群蚂蚁困住了。杨宝很心疼这只黄雀,就把它带回家,细心地照顾它,喂它吃东西,给它处理伤口。就这样,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终于好了,它拍拍翅膀飞走了。当天晚上,杨宝家里来了一个穿着黄衣服的童子,童子手里拿着四枚白玉环,他把白玉环送给杨宝,还说:“你的善良会让你的子孙都品行高洁,能够登上三公的高位,就像这白玉环一样珍贵洁白。”


后来,人们就把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叫做 “蛇雀之报”,用它来表示受了别人的帮助,要好好地报答别人。



39
蝉蜕蛇解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含义:如蝉脱壳,如龙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


在古代,人们观察到蝉宝宝长大的时候,会从旧的壳里钻出来,变成一只全新的、会飞的蝉,那个旧壳就被留在了树上,好像蝉把过去的自己给脱掉了一样;而蛇在长大的过程中,会把身上旧的皮蜕掉,然后换上新的皮,就好像换了一件新衣服,变得更加灵活、强壮啦。


聪明的古人看到了蝉和蛇的这些变化,就想出了 “蝉蜕蛇解” 这个说法。他们用蝉蜕和蛇解皮的样子,来比喻一个人能够像蝉和蛇一样,摆脱掉身上不好的东西,比如坏习惯、坏毛病呀,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就像蝉和蛇通过蜕皮获得了新的生命一样。



40
楚相断蛇

出处:汉·贾谊《新书·春秋》


“春秋楚相孙叔敖,幼时遇两头蛇,恐他人又见,埋之,惧,谓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含义:比喻人做好事必将得好报。


楚相指的是楚庄王时的令尹孙叔敖。


孙叔敖小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真的看见一条两头蛇。他曾经听人讲过,谁如果不幸遇到了长两只头的蛇,必死无疑。


于是他担心别人又看见它,就把蛇杀死后埋了起来。他一边哭一边回家,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我刚刚就见到了两头蛇,恐怕要离开母亲您死去了。” 


他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 孙叔敖说已经把蛇杀掉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人有一念之善,上天必会保佑他。因为担心累及别人,你将蛇杀死掩埋,这何止一念之善?我听说积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 孙叔敖这才安心下来。


这件事很快就传扬出去,楚国的人们纷纷赞扬他机智勇敢、心地善良、富有爱心、仁慈可靠。后来孙叔敖长大,经楚国大夫虞邱子的推荐,楚庄王召见了孙叔敖,与其谈论国政外交后,拜他为令尹。


后来,大家就用“楚相断蛇”比喻人做好事必将得好报。




虽然,关于蛇的典故中比较多贬义。其实,在一些地方,蛇也被大家常称为“小龙”,蛇年寓意也非常喜庆:龙去神威在,蛇来喜气浓”

在安徽,还有”舞蛇灯“的一些表演节目,距今有六百多年历史。有长蛇出海”“走径折”“四蟒翻身”“盘宝塔”等舞蹈动作,寓意腾跃奋进、国泰民安。

舞蛇灯表演

最后,祝大朋友小朋友们
新年快乐!


-- The End --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


小花生网
分享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探索高效家庭教育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