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出差在机场随便买了本书,也就是那本《掌控习惯》,本来没指望啥,没想到有些内容还挺受用。里边讲的很多东西之前我也有点体会,经作者一说更加清楚了。
先说下书名,英文名字叫Atomic Habits,也就是原子习惯,作者认为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原子一样的习惯构成的,可以通过优化这些习惯来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作者提到的内容里,我觉得最关键的一件事:
1、长期重复一个动作,会导致大脑结构有生理变化。
“重复行为改变大脑”这事,在之前另一本书里也看到过,那本书里讲的更加详细一些。
说咱们的神经网络,刚开始就跟无数的山间小路似的,稀稀疏疏。后来有些路用的多,有些用的少。
经常被用的那些通路上,就被裹上了“腱鞘”,变成了高速公路,到了三十来岁就慢慢固化,脑子跟公路网似的,有大动脉级别的高速路,有不那么繁忙省道,还有不咋宽的县道,最末梢是水泥的村道。
形成“高速公路”这些路径会涌现出“自发性”,我们可以一边用筷子吃饭一边唠嗑,另一只手还在那里刷微博。这事咱们看着没啥,其实在不会用筷子的人眼里,难度和你踩着独轮车写PPT差不多。
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无意识行为”和“自发行为”,比如肥宅们想起运动这事就浑身不舒服;再比如有些人每隔一会儿就得把自己的所有社交媒体全部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消息,不然焦虑的不行。
不断地重复,会把人逐步往“无意识”方向塑造,也就是重复的次数多了,大脑会形成“硬链接”,从此不用意识参与也能自动驾驶。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为啥能在双轮的自行车上保持平衡,我们也能轻易做到不看键盘就噼里啪啦码字码代码。
此外新手开车的时候喜欢看“点位”,在后视镜里看到哪个点的时候该怎么拐。但是等开个几万公里,慢慢就自己也说不上来凭借什么依据做决策,却总能做到“擦边而过”,面对复杂路段也能做到心里有数。
当然了,骑自行车、不看键盘码字和开车这事依旧属于低层次的行为模式,有时候咱们还可以看到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说法,说象棋大师们都可以做到下一步就看清了接下来十几步,我在很长时间里对这个说法也深信不疑。不过后来看了好几个象棋大师的访谈,比如那个中村光,卡斯帕罗夫,卡尔森等等,发现并不是真的。
他们都说自己顶多能预测两三步。大师们下棋并不是在那里跟人工智能似的,看一眼就推断出来了接下来的所有可能性。
他们下棋跟你骑车差不多,战术和目的是清楚的,但是具体操作过程全靠感觉,看一眼棋盘,就能发现某个位置闪闪发亮,可能还没来及思考,已经落子了,全靠感觉。
反倒是两个顶高手对局,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为啥一眼就想往那个位置落子”,“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也就是先有感觉,然后才思考那样下子合不合理。当然了,这种类似直觉一样的东西,是他们长年累月跟别人对战和研究棋谱形成的反射机制,顶级天赋叠加大量的练习,才形成的奇特结果。
这就给了我们一种理论上的支持,某件事你做的不太好,可能并不是咱们笨,可能就是单纯的重复次数太少。
更关键的是,只要你不断去重复,潜移默化就有改变,大脑会变得很擅长干那件事。只是这种改变太过细微,每天的进展用显微镜看都看不到,大部分人很快就放弃了,只有极少人能走到最后。
更重要的是,类似记忆力这些我们一直以为天生的东西,也和大量的训练强相关。已经有非常严肃的研究发现,以前没有手机导航的时代,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需要记住密如蛛网的街道,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确实变大了,退休之后又变小了。
行为是影响大脑的,好的行为会塑造健康大脑,坏行为时间久了,一样会对大脑有巨大影响。
前边铺垫这么多,终于要说到本文正题了。
2、长期刷短视频,真的会伤害大脑
短视频这东西跟以往的传播媒介完全不是一码事,它有点像一种生命体,会主动去改变周围的环境,让环境更适合自己。
最明显的一点,一个人如果看短视频时间太久了,就会明显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没法再看长一些的内容了。不要说长文字了,看惯了那种电影解说,再去看完整电影都受不了,今后慢慢只能看短视频了。
也就是说,你看短视频久了,“不断刷刷刷”这种行为把你脑子给影响了,慢慢只能看短视频了,别的看一会儿就烦,短视频慢慢成了你唯一爱好,花的时间更多了。短视频在全世界呈席卷之势,用户使用时长越来越长,也跟这玩意不断影响大脑有关。
甚至有很多游戏宅,自从接触了短视频后,玩游戏都没意思了,可见这玩意能把游戏都给顶出去。这个角度看,这玩意其实容易让人沉迷。
那为啥这东西劲这么大呢?
过去几万年里,人类想获取点快乐并不容易。古代也各个时代的娱乐活动,比如提笼遛鸟什么的。只不过在以前,这是清廷婆罗门才能玩的东西,咱们现在看都不知道有啥意思。主要是咱们现在有了更多好玩的,遛鸟这事就挺无聊了。
相对来说,短视频给人欢乐就太容易了,你只需要划几下手指头,一堆精心做的视频就推你脸上,快乐就来了。
人会对那些奖励环路特别长的东西越来越反感。这也是为啥很多人以前无聊的时候能看进去大部头书,但是这几年慢慢变得连长点的电影都看不动了。
不仅如此,很多人的“无聊阈值”被破坏了。
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做成某件复杂的事,是需要一定的对无聊的忍受能力的。持续的低内容的愉悦刺激,很容易破坏对无聊的承受能力。这也是为啥很多人干点啥没意思的事,总会不断去看社交媒体有没有新消息,本质也是“刺激成瘾”,需要不断输入才行,越无聊越渴望。
几年前又跟行内懂算法的大佬聊了下,他有个说法是我之前没意识到的。
他说“愉悦感”对于他们的算法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个东西:
其实大家也发现了,刷短视频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短视频都能让你爽,而是每隔几个出现一次喜欢的,这种随机奖励机制对人脑冲击力度非常大。斯金纳曾经用这个办法把几只鸽子训练成了迷信的鸽子。
我忘了那个算法总监咋说的,大概好像是“黄金1/8”。也就是你刷八个视频,算法会给你塞一个你喜欢的,这种情况下你的愉悦值最高。
其次,每次你刷到喜欢的东西,继续刷刷刷的时候,你内心极度希望再蹦出来一个,这种预期会推动你一直刷下去,往往一两个小时转瞬即逝。不断刷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改变你的神经环路。
今天又看到一个词,“Brain Rot”,已经成了剑桥词典的年度词汇,直译就是“脑子腐烂”,或者“脑腐”。说的就是短视频和碎片化内容频繁轰炸,导致认知水平和精神都出了问题。比如出现一些自己可能没意识到的症状,记忆力明显减弱,焦躁,没法集中注意力,脑子里好像有很多东西,但是完全表达不出来。
其实就是咱们今天说的这事,持续短促刺激把脑回路给破坏了。
不过短视频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这里依旧说的是“过量”。
另一个问题就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
3、好的习惯,也会积极改进大脑
那本书的作者说,习惯的养成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
比如咱们想养成一个天天跑步的习惯,可能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每天跑步五公里。
这种操作大概率会因为前期太艰苦,跑几次就彻底放弃了。其实大家反思下,就能发现曾经绝大部分下定决心要搞的东西,都因为琐事而中断,中断了再捡起来就会感觉非常抗拒。因为每次想到“跑步”,第一反应是肺在燃烧,腰酸腿疼,心理本能地抗拒。
真正的做法应该是,把每天的目标定的足够小,然后重复一百次,先让大脑把基础反馈链路铺设起来,脑子里冒出“跑步”这个词的时候也没那么痛苦了,才算是培养习惯的第一步。
而铺设反馈链路的办法,其实就是“次数”和“频率”,每次剂量小一些,坚持的天数长一些,慢慢做到“无痛下楼”。有跑步习惯的小伙伴都知道,下楼才是最难的那一部分。
这个意义上讲,“培养新习惯”,有点类似器官移植。
一个病人需要一个新器官,跟一个身体不好的人需要加强锻炼差不多是一样的,前者需要一个符合自己配型的器官,后者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新习惯。
但是“移植”完之后,才是大麻烦。正如身体会对新器官产生巨大的排异反应,咱们往自己的生活中注入了一个新习惯,也会产生持续的排斥。于是接下来就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把这个新习惯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而这个内化的过程,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无痛”,把行为难度使劲降低,然后增加频次,比如先定个小目标,每天跑步五分钟,先坚持100天看看情况。习惯了再加量。
这一点我还有个身边的案例。我的一个同事他和老婆以前都在大学教书,后来太缺钱,他出来干私企,他老婆继续留在大学教书。几年前周围的人都让孩子学钢琴,他们家也送了过去,但是他老婆每次开车来回一个多小时,只让孩子练二十分钟,到时间就撤。他一度还跟我们抱怨,说他媳妇就是矫情,教书匠看书太多脑子固化了,不知道从哪看了些奇怪理论,这不浪费钱嘛,因为哪怕你只弹五分钟,人家也是按照一个小时收钱的。
这不几年过去了,其他人绝大部分都放弃钢琴了,他家孩子反而在继续。现在每天弹四十分钟,都不用家长提醒,每天到时间自己就去练了。大家不要觉得每天四十分钟也不多,凡事每天能做这么久,时间长了积累起来是非常可怕的。
最大的体会,还是我们在过去的时间里,用习惯给自己做了个笼子,形成了稳定的行为模式,慢慢生活也就变得一成不变,也不想改变了,任何变化都让人痛苦不堪。
不过有些事还是必须要做的,比如中年人,尤其中年男性,绝大部分身体状态都一塌糊涂,可一家老小指望你,你躺医院去,那成啥了?
大家知道“住院部第一定律”吧?医院的住院部有个说法,说是你只要因为某个病住进去一次,今后还会因为这个病再住进去第二次,还有第三次。
所以还是得好好想想,改掉一些小毛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尽量不要出问题。同时有了理论武器,也可以帮助孩子改掉一些小毛病什么的。
还有句话想跟年轻的小伙伴分享,世界上99%的工作都是熟练度的问题,除了前端科研,那玩意是真拼智商和悟性。绝大部分工作只要入了门,有了相关的资源和平台,连头猪都能胜任。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不要随便定义和限制自己,多去练,多去重复,等着大脑也发生优化,积累优势,很少有什么东西是真学不会的。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