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工作”,是个巨大的骗局
文摘
文学
2024-12-09 11:49
美国
“努力”,似乎和“勤劳”一样,都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美德。从小的时候开始,大人就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进入社会,社会也叮嘱我们要“努力”工作。似乎“努力”的对立面,就是“懒惰”。似乎只有“努力”,只有“拼命”,我们才能获得“成功”。而所有“努力”的故事结局,似乎都是名利双收,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要说心里话的话,我从来没有“努力”过。更没有“拼命”过。念书的时候,从来没有多努力地去学习过。读小学的时候,是真心喜欢学习,学新知识的时候会非常非常快乐。然而,即使如此,我也没有特别努力地学习过,不会提前预习功课,不会特别在乎哪门学科考了多少分(幸运的是,爸爸妈妈也不是很在意),甚至会不做家庭作业。上了初中,进入叛逆期,就更不用说了。学习的科目也多了起来,我只捡自己喜欢的学:英语、语文、地理;不喜欢的科目完全不听,比如化学(超级讨厌当时的化学老师),数学,物理。作业经常不写,还学会了逃学。高中换了三个,完全依着自己的性子来。数学可以考5分,也可以考120分;别的同学上了高三开始复习,我才开始学;高考前,晚自习大家在教室拼命刷题,我窝在宿舍读杂书(再次感谢爸妈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就这样,高考只考了个二本,但已经是班里的第一名。有人说,那是因为你聪明,所以才能不学也能考出好成绩。这也是个骗局。我要真聪明,就不会只考个二本。而且,假如,我也努力去学了,说不定连个二本都考不上。因为我真的很讨厌死记硬背,讨厌刷题,讨厌重复和模板,根本背不下来。正因为我没有很“努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去寻求我感兴趣的知识,我的脑子才能保持灵活,没有僵化。毕业之后,不管是父母,还是社会,都要求我们“努力工作”。似乎努力工作就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似乎,只要你“努力”工作了,就能获得成功。于是有了加班、熬夜、住在公司、牺牲周末和个人时间,把家庭生活放在最后甚至抛弃的“狼性”工作文化。于是有了在公司苦干10年,做到管理岗,月薪1w+,依旧需要加班的“模范员工”。有了背销售额,凌晨两三点还在应酬喝酒,早上8点又要出门上班,把老婆孩子抛到一边,最终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高薪”成功人士。这和“他们”讲给我们听的故事很不同。故事中那些“拼命工作“的人,收获的是金钱、地位、名誉和保障。可现实中,我们收获的很可能是与付出毫不成正比的“报酬”,是为了工作而严重透支的身体,是巨大的精神压力,是与家人孩子的聚少离多,是“35岁以上”就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是“三年一签”的短工合同,是说没就没的工作和保障。“他们”把努力工作浪漫化、理想化,让我们内化为“座右铭”。还好我一向不是个“努力”的人。工资低了,辞职。工作太累了,辞职。工作内容不喜欢,辞职。工作太无聊,辞职。不想工作,辞职。我要是接受了“他们”的PUA,那我这样的职业经历,就是完完全全的“一事无成”。但好在,我这个人天生不受人PUA。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什么重要,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我把这种独立的思考能力,归功于晚自习读的“杂书”。读到这里,也有人会说,辞职简单,辞了职,如何养活自己呢?这也是个骗局。好像离开了公司,我们就赚不到钱养活自己一样。好像是“公司”养活了我,但现实是,是“我们”养活了公司。比起我们给公司创造的价值,公司给我们发的那点“工资”简直微不足道,不然哪里来的“剩余价值”呢?我是在离开公司做自由职业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有多值钱,才意识到是公司需要我,才意识到,不上班,也有一万种可以养活自己的方式。当然,我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辞职单干。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今天,我只是想戳破“努力工作”这个玫瑰泡泡。不要把努力工作浪漫化,现实生活不是有头有尾、有付出就有回报的虚构故事。平衡工作和生活绝不是懒惰,休息也绝不应该感到羞耻和内疚,这是天赋人权。不要把“努力工作、出人头地”作为你励志的座右铭,你的座右铭可以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关注自己的感受,留更多的时间给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不把工作和金钱作为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故事,情节可能越波折、越起伏、越励志越好,主人公可以拼命工作、改变世界;但作为我们真实的人生,平安、健康、和家人共享更多的时光、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