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男人当“妈妈疗愈师”了!

文摘   文学   2024-10-17 10:05   美国  

这两天在读《社会心理学》的【性别相似性与差异性】这一节,书中提到“男性和女性都报告说和女性的友谊更加亲密、愉悦并容易维持。当需要别人共情和理解时,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向女性倾诉自己的快乐或者伤痛。”

昨晚看黄阿丽的脱口秀,她呼吁女孩子别再给男人做“妈妈疗愈师”了,深有同感。

女性是很容易(也很擅长)成为别人情绪的“垃圾桶”的。我们总是想要去疗愈他人,我们拥有更多的共情能力,我们更重视帮助他人。这是我们的优势,却常常被他人利用。

我们得学男人,更多地以自己为中心,更多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有过度的助人情结和牺牲精神。

过度的牺牲精神这一点,在广大的女性群体中随处可见。包括像我室友这样比较大大咧咧的男性也注意到,在家庭中,女性总是过度地牺牲自己。

比如我们在腾冲认识的柴火饭老板娘一家,作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女老板,总是在家庭中承担了最多的责任和工作。

在店里,她是主厨,负责买菜、做饭、洗碗等主要的工作;而她的丈夫,只是起到“助手”的作用,帮忙跑腿送餐、收桌子等杂事。我们去的时候,经常都能看见她在厨房里忙,她老公坐在店门口。

在家庭中,她也是主心骨。照顾父母(四个老人,其中一个还有老年痴呆)、孩子(两个女儿)、亲戚(每天要给十几个人做晚饭),维系社会关系(比如和我们的来往、陪客人聊天)。什么事她都要操心、上手。工作之余,几乎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

而在这个家庭中,作为第三代女性的大女儿,其存在感也会比“丈夫”强。她最心疼妈妈,给妈妈帮最多的忙,但也等于,把家庭的重担,从妈妈手里接过来。她未来的丈夫,依旧是属于“辅助”的角色。

这并不是个案。我们在很多的家庭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作为母亲、女儿、姐妹、祖母身份的女性,可以更好地维系家庭”(Rossi&Rossi, 1990)。

但与此同时,几乎在所有社会中,都是男性处于统治地位。

2002年,在全世界所有的立法者中,女性只占14%。在所有的首相和总统中,女性只占5%。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CEO中,女性仅占1%。在工业化国家,女性的平均工资是男性的77%。这样大的工资差距中,仅有1/5可以被男性和女性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工作特性等因素加以解释。(世界银行,2003)

See? 无论是在社会上、工作中或者家庭里,女性都是被剥削的一方。我们付出更多,但我们得到的却更少。

我提出这些数据,并不是为了搞性别对立,因为抛开这些统计数据,个体差异也十分显著。有些男性家庭责任心非常重,为家庭和伴侣付出得更多;也有些女性自信而专断,更喜欢控制他人,在社交场合处于支配地位。

我提出这些,是希望太具有“渡人情节”和“牺牲精神”的女性,可以更多地照顾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要过度为家人牺牲自己,活得太累。毕竟,有的家人是值得你付出的,而有的是不值得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是要扼杀这种天生的“共情能力”和“希望帮助他人”的倾向,而是在对的地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是给男人当“妈妈疗愈师”,也不是做别人的”情绪垃圾桶“,而是发挥这种共情与疗愈的能力,去帮助值得帮助的人,去从事天生就有优势的行业和工作(比如心理治疗师、广告行业、产品设计),去改变世界,而不是被动(或主动)地接受剥削。

我们可以付出更多,但与之相对,我们也不应该得到更少。

不上班的 NANA 酱
去生活,不要只是生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