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文心雕龙义证》,收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该书前后荣获1991年河北省第三届社科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992年上海出版新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2年全国古籍整理优秀著作一等奖。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
然旧版几经印刷,版片模糊,不堪再用,已不能满足读者使用阅读的需求。故此次推出《文心雕龙义证》的典藏版,重排重校,对版式作了一定优化,并对原书中的个别排印错误有所订正。
g
gg
g
g
文心雕龙义证(全四册)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典藏版)
[南朝梁] 刘勰 著
詹锳 义证
2024年7月出版
498.00元
978-7-5732-1246-7
作者简介
刘勰,字彦和,祖籍山东莒县,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詹锳,山东聊城人。我国著名的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专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研究成果卓著,其所整理的《文心雕龙义证》荣获多个奖项。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义证》全书征引资料纷繁,以论证原著本义为主,也具有集解的性质,意在兼采众家之长,而非突出个人的一得之见,使读者手此一编,可以看出历代对《文心雕龙》研究的成果,也可以看出近代和当代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哪些创获。
本次出版,较1989年版重排重校,对版式作了一定优化,并对原书中的个别排印错误有所订正。
目 录
左右滑动阅览
序例(节选)
《文心雕龙》主要是一部讲写作的书,《序志》篇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过去有人把《文心雕龙》当作论文章作法的书,也有人把《文心雕龙》当作讲修辞学的书,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部书的特点是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讲文章作法和修辞学,而作者的文艺理论又是从各体文章的写作和对各体文章代表作家作品的评论当中总结出来的。
本书取材较广,对于近代各种资料,无论听课笔记,残篇断简,已刊未刊,笔者本着片善不遗的精神,多有采撷。对于当代各家注释、译文和专著、论文,笔者也广泛收集,力求吸取新解。台湾近三十年来,研究《文心雕龙》成果显著,因此类书籍在大陆不经见,故多有引录。香港所出《文心雕龙》研究著作为数不多,但有的甚见功力,故亦有所摘录。施友忠英文译本第二版第三版,亦曾详加参照,但征引不多。日本学者的译著和论文,所引仅以用汉文写成或有汉语译文者为限。
当代著述,笔者认为可资发明文心含义者,多径录原文,注明出处。各家所引古书资料,本书注明转引。有时笔者原稿已有引文,而他人已先我发表,也说明已见某书,以免“干没”之嫌。各家注释雷同之处甚多,引证则取其最先发表者。两人合著之书,其中某些注解显出一人之手,则予标出。如本书所引“牟注”,均见陆侃如、牟世金合编《文心雕龙译注》。之所以这样标,是因为这些条注解出现在陆先生故后。但是台湾著作,如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与其弟子黄春贵《文心雕龙之创作论》及沈谦《文心雕龙批评论发微》亦多有雷同处,则不知这些地方是谁最先提出的见解。
对于那些原文不易理解,注释非常分歧的地方,笔者认为两可的,则尽量并存,提供读者参考。但多数则择善而从,间书己见。再就是本书引录的当代著作,不一定笔者都赞赏,更不一定赞成其作者之为人。本书重在注释和解说的准确性,本着不以人废言的精神,偶见确解,虽一鳞半爪,摘录不遗。台湾学者的著作,在字句解释上有些可取处,但由于保守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加上有人不敢踰黄侃《札记》雷池一步,对《文心雕龙》整体的理解是缺少发展眼光的。
本书征引资料纷繁,注解部分如置于篇末或每段之后,因条数较多,来回翻检,阅读不便。故于每段中又分成若干小节,使原文与注解保持在同一或相邻的页面上,以省翻检之劳。又为加深读者对原文的总的理解,各篇都标明段落大意。对各篇篇目也作了题解。
全书以论证原著本义为主,也具有集解的性质,意在兼采众家之长,而不是突出个人的一得之见,使读者手此一编,可以看出历代对《文心雕龙》研究的成果,也可以看出近代和当代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哪些创获。至于笔者解说《文心雕龙》的态度,则是大体依照刘勰写这部书的宗旨:“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序志》篇)笔者觉得这样才能给一般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谨严的读本,以便读者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本书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征不信”。笔者希望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是古今中外很少触及的东西。例如刘勰的风格学,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克服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会起一定的作用。这样来研究《文心雕龙》,可以帮助建立民族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以指导今日的写作和文学创作,并作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借鉴。
詹锳
一九八六年二月于天津
文章来源:书目文献
书讯 I 孙郁《鲁迅与国学》:“鲁迅的智慧多半来自中国古文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