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胆固醇与坏胆固醇

文摘   2024-10-18 16:16   上海  

最近网络上、微信中又有人旧事重提,说是美国政府承认了:控制胆固醇是个骗局,也没有什么“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事,胆固醇是个好东西……

说是旧事重提,是因为这事缘于美国农业与食品主管部门2015年发布的膳食指南,考虑到人体中的胆固醇主要由人体自身形成,而且胆固醇亦为人体若干生理活动所必需,便不再强调控制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了。不过对胆固醇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学者早有正确的解读,本人亦曾有一篇名为“胆固醇风波”的科普文章阐述此事,并收录于拙作《长寿时代做个健康的人》一书中(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问题的关键是需知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概念是不同的。食物中的胆固醇是脂肪类的物质,倒确实并无好坏之分,多吃了一点,一般来说危害不一定很大,因为胆固醇本身也是人体多项生理活动必须之物,何况吃了并不一定会被完全吸收,而且这胆固醇还常常和一些人体所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质难以完全分离。这恐怕也是在美国膳食指南中“不再强调控制”的原因之一。

胆固醇本身不能在血液中转运,必须与载脂蛋白(注意,它叫载脂蛋白,好比是专门装载货物的船)结合在一起成为“脂蛋白胆固醇”才能溶于血,并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处。这载脂蛋白的分子大小不同,故脂蛋白胆固醇的分子也有了不同的大小。不过,无论分子大小,它们在胆道、肠道中形成胆汁酸都可以帮助消化,在皮下受到紫外线的作用都可形成维生素D而助力骨骼之健康,在神经系统形成信息传递的介质、在内分泌系统形成某些激素,大分子或小分子脂蛋白胆固醇的贡献皆不分伯仲。唯独它们在运输的过程中若遇到动脉的内膜(即动脉管腔中最里面的一层膜)因高血压、糖尿病、高龄或吸烟吸入的毒素而致稀松或萎缩而有小的间隙时,受动脉血流的压力被冲入内膜下之后,小分子的脂蛋白胆固醇“船小好掉头”仍可流出,而大分子的脂蛋白胆固醇则进得来、出不去了,它们在动脉内膜下聚集,引发类似炎症等的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种大分子量的脂蛋白胆固醇个儿大,单位体积内的数量便少、密度便低,即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算来它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了,故有了“坏胆固醇”的恶名。其实它在别处也并不算坏。不过动脉粥样硬化乃是心脑血管病的基础,而心脑血管病是今日我国及许多发达国家民众健康的头号杀手(非发达国家民众主要以各种传染病与营养不良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如何能轻饶了它呢。

所以饮食中的胆固醇可以不强调控制,但血液中的胆固醇尤其是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必须严格控制,全球医学界对此看法基本是一致的。近年,甚至还提出“分层控制”的要求,即:对患心脑血管病风险低的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3.4毫摩尔/升以下为准;若有较高风险者,则以2.6毫摩尔/升以下为佳;若有极高之风险者,则宜将其降至1.8毫摩尔/升以下方始安全。

那么究竟要不要控制膳食中的胆固醇饮食呢?人体内的胆固醇80%由自身肝脏所制造,饮食中摄入的胆固醇只占两成,而且这胆固醇亦是人体所需之物,所以我国的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提到可以吃一些蛋,而且还明确注明“包括蛋黄(通常认为含胆固醇甚高)”了。

当然, 对食物中的胆固醇不再强调控制,不等于可以放开来吃,需知这“指南”是对健康居民,即血脂正常的人而言的。若是脂代谢异常的血脂增高者,自然仍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尽管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只占人体内总胆固醇的20%,但终究占了1/5,也不容小觑。

种花要浇水,但花盆底下却有个排水的洞,这不矛盾吗?不矛盾,“过犹不及”是辩证法的道理,善养花者没有不重视的。关注健康的人岂能不关注身体里胆固醇量的控制呢?

高血脂与高尿酸专病门诊

我院内分泌科开设高血脂与高尿酸专病门诊,通过对高血脂、高尿酸血症以及血糖、体重、血压的综合管理,科学系统地预防和治疗“三高”,从饮食、运动及药物三方面共同着手全面改善代谢,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

 

门诊时间及地址:

周一、周四下午,上海市医学院路111号中山医院西院区门诊(20号楼)7楼2诊区。

作者简介:

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文摘自公众号: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高血脂与高尿酸专病门诊

立即预约: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