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雕塑中存在的建筑“透明性”
“透明性”蕴含了两重意义:一是指物理层面“透明”的性质,二是指现象层面“时间-时空”互渗交叠、产生矛盾的状态。在科林·罗(Colin Rowe)的透明性分析中,他借助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的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重叠—透明”理论(即:两个叠加在一起且互不破坏的图形在被认知的过程中将被不断的互相参照,进而唤起一种感觉上的认知透明),用以说明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的建筑正是通过两种类似的方式达到这种现象学上的透明:1、立面分割与平面网络的彼此参照;2、建筑空间的层间系统相互渗透。
塞尚|圣维克多山
透明性的源头来自立体主义绘画和机械美学。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和毕加索的《单簧管音乐师》,都蕴含了一种隐喻下的透明。当从平面导向空间,绘画的三维空间只能间接表达,而空间建筑就可以直接面对现象的透明。
毕加索|单簧管音乐师
尽管科林罗引以分析的"加歇别墅"是柯布西耶晚些时候的作品,但其结论在稍早的多米诺住宅中同样适用:建立在简单的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均质网格为建筑提供了多个维度的参照系,透明性自然无处不在;由于是一个模架的原型,立面和平面分级尚未进行,故尺度级别选择的可能性保持开放。也就是说多米诺住宅简洁严整的空间结构,为平面立面间的相互参照以及层间系统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正如安藤对现代建筑的理解:“贯穿于整体的透明逻辑具有内在的重要性,它超越了表层的美或者平面图形……”空间的“层化结构-空间”赖以组织建构、具体赋形和清晰表达的机制,正是现象透明性的精华,也是后立体主义者核心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现象的“透明”在中国园林的“借景”表达方式中,同样可以找到应证。走或停,步移产生不同层次的视觉画面,其内在的空间逻辑,就是透明性在东方语境下最好的解释。
徐升|垂直枯山水
“透明性”的概念在雕塑中也同样存在,雕塑和建筑同样面对处理形体与空间的重叠矛盾,从而产生“透明”的问题。“形”与“形”之间的重叠空间,艺术大师如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摩尔(Henry Moore)、毕加索、阿尔普(Arp),塞萨(Baldaccini César),在对面形的处理上,都曾运用了重叠、并置等手法产生透明的现象,多个形体在空间的某一部分处在了“共享”的状态,“共享”的状态使得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纬度上,更具备可阅读的延展性,暗示的空间比存在的空间更丰富。“透明”产生了重叠和晃动,从另一条线索重新解读了空间,也通过空间的关系将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纽带变得更为紧密。
毕加索|牛
现代雕塑之父的布朗库西的代表作《吻》中,两个人物相拥在一起,重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画面,打破了正面与侧面之间的关系,中间一条线的处理,产生了现象的透明。
布朗库西|吻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通过“打破-重组”,产生空间的重叠结果;阿尔普,摩尔都通过“假借”这一空间处理法,体量穿插,在空间“流动性”上产生“透明”;波丘尼,《空间中连续运动的形》,其“透明”产生了“时间”的概念。
波丘尼|空间中连续运动的形
之后的奇利达(Eduardo Chillida)、野口勇(Isamu Noguchi)在雕塑本体语言上对空间的研究和实践,都涉及了从现象到空间的“透明”。从后现代主义开始,“空间”的概念进入环境,这种空间认知的方法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影响。比如以理查德·朗(Richard Long)为代表的大地艺术,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艺术,以及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和安尼施·卡普尔(Anlish Kapoor)各自融入环境的大不锈钢作品。
塔特林|第三国家纪念塔
奇利达
“蒙太奇”这一电影语言,最早是建筑学中的术语,丰富的建筑理论同样适用于雕塑创作,更何况,雕塑、建筑本是一家。现象的“透明性”将西方的现象学、中国的造园观、以及雕塑的本体语言,连成一体,并贯穿到各个领域的创作当中。
徐升|垂直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