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漫游指南》|雕塑是指向自身的指南

乐活   2024-10-25 16:12   美国  

题字:秦学玲



雕塑是指向自身的指南

文/冯子杰(澳门籍评论家、北京大学哲学系 博士后)

《山谷漫游指南》作为艺术家徐升的新作,根据一般的定义,“指南”指的是“为人们提供指导性资料或情况的东西”,因此一般说来“指南”并非实情本身,而是对其的某种说明、描述、阐释。或许我们可以取“指南”的原初意义,即作为“指向南方”的路标,在这个意义上,《山谷漫游指南》则可以被拆分为“山谷漫游”的体验之路,以及引导体验之路的地图。

《垂直谷地》(雏形)

这一作品的前身是徐升在阿那亚金山岭的驻留项目期间创作的《垂直谷地》,他将地图册页折叠成立体的山谷雕塑。《山谷漫游指南》继承了《垂直谷地》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从外观上看,作品可以区分为两个元素,即石材的自然呈现与人为刻画的等高线。区别于《垂直谷地》——《垂直谷地》倒更像是漫游指南,因为它本身就是以漫游指南为素材制作的,同时它也是以文本指向实体的抽象雕塑——《山谷漫游指南》有着更明显的审美属性;它并非在指南中找到山谷,而是在山谷(石材)中找到指向自身的指南。所以,如果说《垂直谷地》表现出形式上的折叠,那么《山谷漫游指南》则是表现出自身外观与内核之间内聚和溢出的折叠运动。

《垂直谷地》(雏形)

从外观上看,《山谷漫游指南》的材料是石材,无需其他人为的符号便象征着山谷本身。未经加工的石材体现了山谷的天然,石材表面随机的凹凸、色泽差异象征着现实性每个不可化约的细节。作品的这一部分是触觉导向的,导向的是漫游山谷的体验本身;凭借触觉,体验摆脱抽象观念的约束,始终保持着当下具身的现实与自由。

《山谷漫游指南》2024年

与之相对,等高线是作品的观念部分。等高线常用于地图,表达的是对地理状况的科学、客观描述,地图上简单的平面、线条与比例尺便足以表达复杂的地理环境。它抽象,但也足够准确,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体验更准确——它是真正的“指南”。比起每个不可复制、甚至极端来说是不可交流的体验本身,等高线充当了普遍可传达性的中介,它是山谷漫游可交流性的保证,它将前面提到的体验上升到观念的层次,将其指向了一个主体之外的意象——地图表明地理的客观属性,这不仅是我或你有何种感受,而是这地方本来如此。由于等高线与地图的科学关联,作品的这一部分是视觉导向的,毕竟我们会看地图却不会触摸地图;等高线之间的平整平面抽象掉触觉的现实性与具体性,凭借视觉,我们超越了主体所能获得的私人体验的现实性而过渡到主体间可交流的普遍性意象。尽管《山谷漫游指南》中在等高线之间保留了可感的高度差,试图在感官上呈现山谷起伏的特点,但被精心打磨的平面毕竟抽象掉石材的天然细节,自在的自然借由精细的人工雕琢而成为为他的自然。

《山谷漫游指南》2024年

如此一来,《山谷漫游指南》的两个部分呈现了现实性与普遍性(往往被表象为客观性)的原初割裂,一方面我们通过感官的被给予性获得独属于我的现实性,另一方面通过观念与抽象获得主体间可交流的普遍性。从这一割裂引申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即两者中的哪一方更加“真实”?起码从笛卡尔开始,感官之所得被普遍怀疑,尽管体验是如此真实,但体验的内容毕竟可能只是某种幻觉;与此相对的普遍数学(科学)才使得认识内容具有真理性的。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地图的描述要比山谷本身更真,因为我们漫游山谷的体验就如同笛卡尔笔下那融化的蜡块一样会变动甚至消失,但是记录在地图中的形式却能持存。

观念是体验的聚焦,它使体验从流变转变为可被命名的状态,把诸多体验内聚成一个可被指称的集合。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体验被观念所扬弃,成了某种溢出个人体验的普遍之物?实际上,我们应当看到,伴随着这种内聚运动的是另一种溢出运动,即观念溢出并外化为构成触觉性体验的现实性。《山谷漫游指南》看起来,就是石头包裹着由等高线组成的人造表面,仿佛在复杂的感性材料中挖掘到了内核,其作为作品的核心象征着山谷的科学属性;但与此同时核心需要外壳,亦即外化成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很多东西也许会共享一个观念或符号,但着并不妨碍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不可化约的现实性;毋宁说,正如康德先验哲学表明的那样,观念虽然普遍但缺乏现实性,唯有通过在感性上被给予,经验才兼具普遍性和现实性。

因此,《山谷漫游指南》可以被视为双向运动的表达,一方面是石头的(感性)的内聚活动,从石料中挖掘到物的核心;另一方面是观念(理智)的外化活动,从抽象规定绽出为具有现实性的、当下的“这一个”。“山谷漫游”不纯然是符号或主观体验,而是借由艺术作品这一“指南”所指向的内外交互活动。所以,《山谷漫游指南》与其说是依附于世界中的山谷实体的解释性文本,倒不如说它是自身指渉的自足存在。

前面提到的原初割裂在这种自身指渉的双重运动中得以消解,《山谷漫游指南》既是山谷本身,也是解释山谷漫游的指南。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艺术作品回应上面提到的“真实”问题:既非具有现实性的体验亦非具有普遍性的观念是真,或者以黑格尔式的说法更能表达作品中的折叠与真实——通向真理的道路本身就是真理。真理是指向自身的道路,而山谷也是指向自身的指南。

《山谷漫游指南》2024年



关于 徐升


徐升  

1986年生于大连,职业雕塑家。“王式廓”奖学金获奖者,马爹利“未来艺术英才“提名艺术家,多次获得全额赞助赴欧美、日、印度、伊朗等地访学,其中2010年马爹利奖赴巴黎高等美术学院,2013腾讯艺术基金特等奖赴京都市立美术学院,2015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赴德国柏林驻留创作,生活创作于北京。

教育:

2006-2011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
2009-2010法国 巴黎美术馆学院
2011-2014保送中国中央美术学院  

2012-2013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学院

2015-2016西班牙塞维利亚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个展:

2024年 《游戏山》北京草场地Yuan Museum 
2024年 《挑战》厦门瞐尚艺术空间
2023年 《成双:大漆与琉璃——一场色与空的欢喜》北京颂艺术中心

2021年 《双重进入》深圳华强北博物馆

2021年 《1:500一场雕塑到建筑的空间想象》深圳至美术馆

2017年  《十六种方式指向天空》深圳 1618 艺术空间

2015年  《连续的拱与穹》   西班牙 特鲁埃尔

2015年  《徐園》  深圳1618艺术空间

2014年  《几何与自然》 北京红鼎画廊 798

2013年  《无限靠近》 日本京都KCUA画廊

2012年    《千层浪》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画廊 





反观雕塑
以一个雕塑家的视角审视一些原创的雕塑 建筑 景观的观点和理论,分享翻译外版著作和画册等国外艺术资源,介绍独立有趣的雕塑空间设计项目,让观者认识雕塑在当下社会和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