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提提
前几天,好久没联系的朋友西西打电话给我,吐槽她的爸爸最近翻家底凑了10万块借给一个远房叔叔投资做生意,自己生活无着后又跑来问西西要钱。“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明明没钱却非要充大头鬼借钱给别人。我是绝对不会给钱他的,他自己做的选择就自己承担后果……”,电话那头,西西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生气。我一边安抚着她的情绪,一边感慨: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老爸呀!
是的,我爸和西西的爸爸就是典型的“老好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职场交际,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成全他人;同时,他们又害怕一切负面情绪,极力回避冲突;他们喜欢被夸赞为慷慨、公道、善良,并在这些评价里沾沾自喜且不断强化自己的行为。如果作为外人,我们都很乐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因为他们脾气温和、热情大方、有求必应。但是作为家人,我们却经常要为他们的慷慨大方、不懂拒绝“买单”,默默承受着家庭利益的让渡。
我并非一开始就精准地看透了我爸的“老好人”行为本质。相反,小时候的我,对我爸自带滤镜。他斯文、儒雅、平易近人,从不主动对别人发脾气。他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上兢兢业业,家庭事务也全包揽了,亲戚有难必慷慨解囊,是所有人眼中的好男人。也正因如此,每次爸妈爆发争吵,我都在心理上坚定地和我爸站在同一战线,总觉得是我妈小题大做、引起冲突,搞得家里鸡犬不宁。
但是当我长大成人后,我越来越能和我妈产生共鸣。我发现我爸很多时候不是“好”,而是“傻”。“傻”到老是被人占便宜,老是为了帮别人的忙而耽误了自家的正事。比如,充当亲戚们的免费司机却忘记了送我上学、帮邻居搬家修路自己扭到了腰、台风天因领导一个电话就冒着暴风雨去加班,等等,这些都是我爸的“好人好事”日常。因为不懂拒绝,我爸的“好人”名声越传越远,以至于亲戚朋友要找人帮忙第一个就会想到我爸。不管我和我妈劝了多少次,我爸都乐此不疲,热衷于给各家各户帮忙。日常的小事,我们安慰自己“吃亏是福”就算了,但是在“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的金钱账上,我爸却时常犯糊涂,让我们苦恼不已。
我上大二那年,爸妈攒了些钱打算在老家修建新房。我爸的表弟听说我家有钱修房子,马上跑来向我爸借钱买车。亲戚间理应互相帮助暂时渡过难关。但我这个表叔平日里不学无术,早年间流连赌博,在家里靠啃老为生。近年来娶妻生子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外出工作,但仍是以懒出名。他早上去当货运司机送货,下午又回家睡觉打牌。如果将钱借给他,无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当时,我们家也正急需用钱。所以,我和我妈都坚决不同意借钱给这个表叔。其实我爸也觉得为难,他一方面认为他这个表弟不靠谱,借出去的钱极有可能打水漂,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好歹是亲戚,而且平日里两家住得也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借面子上也不过去。犹豫再三,我爸还是拉不下面子,瞒着我妈偷偷借了两万块给表叔。后来每当我们想向表叔讨回借款时,他都会哭穷,并且还能厚着脸皮继续向我家借钱。后面我们再也不敢让我爸去催款了,没准他心一软,借出去的债又会多一笔。
从小到大,我爸一直教育我凡事要多忍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里都要与人为善,不要惹事生非。我爸不仅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生活中处处践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生活哲学。
去年,我们家隔壁搬来了一个新邻居。一开始,大家还相安无事,直到新邻居开始每晚邀请一大堆朋友过来他家喝酒猜拳,打破了原有的和谐宁静。浓重的酒气、高亢兴奋的嗓音在整层楼飘荡不散,直至深夜。我们每天都艰难地在嘈杂的声音中入睡,早上又顶着两个黑眼圈去上班。当我想去找邻居沟通时,我爸却劝我不要着急,或许再过两天就好了。但这样的事情持续了一周后,我终于忍不住了,在走廊贴了一张温馨提示,提醒邻居注意晚上保持安静。
可能是碍于面子,新邻居消停了几晚,但后面这样的事情却再次发生。我弟气不过,想直接去找邻居交涉,我爸连忙制止:“唉,多大点事。忍忍就算了,都是邻居,撕破脸多难看。”“这件事本来就是他们不对,为什么搞得我们像做错的一方?忍忍忍,每次都是我们忍,凭什么?”我弟生气地反驳。看到我们情绪激烈,我爸责怪我们脾气太冲,又想拿出那一套“家和万事兴”理论来说服我们。我心里有点恼火,并不打算采纳我爸的“宽容”建议。又过了几天,我爸有点得意洋洋地说:“你看,我就说没必要找人理论吧,这不,人家自己就安静了。”但我爸不知道,是我和弟弟偷偷找了房东投诉,房东出面才顺利解决了这次的噪音事件。
我爸已近花甲之年,他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而自洽的三观。虽然他很多“老好人”事迹经常会让我们一家人陷入窘迫,但是不管他是乐在其中还是疲于应对,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受限于他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观念,是他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方式和处事之道。作为女儿的我,已经无意去改变他。
但令我感到不安的是,我发现在我爸的影响下,我多少也养成了他的“老好人”心态,经常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把别人的评价看得过重,总想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比如,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敢去争取,去市场买菜时被老板多卖几块钱也不敢拒绝;去洗头工作人员把我头挠得发疼也不会吭声。在人际交往中,我时常懊悔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惹到朋友不高兴;线上沟通总要加上一堆表情和语气词表达自己的谦卑柔和。工作上,对于领导不合理的安排和同事的推活甩锅,我也从来不敢争辩,只会默默地承受。
以前的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反而会觉得自己适应能力很强,就像一块橡皮泥,可以根据对方的喜好去改变我的形状,成为对别人有用或别人喜欢的人。当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身上,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我发现去讨好别人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内耗中。
刚出来工作时,我打算和一位刚认识不久的朋友合租一套两居室。作为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生活的我,其实非常期待可以有一个独立的私人空间,奈何一线城市房租太高,刚毕业的我实在无力负担,只能退而求其次和朋友合租。房子整体不错,但主次卧的差距有点大。主卧有独立卫浴,次卧只能用客厅的公用卫生间;主卧窗前是几棵粗壮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景色幽静,次卧则和另一栋居民楼相对,隐私性稍差。我内心非常想住主卧,但为了公平我想还是和朋友抓阄比较好。
而朋友在我提出抓阄建议前先表达了她的诉求,她说她膝盖不太好,主卧的卫生间有马桶,她希望我可以把主卧让给她。我没有告诉朋友其实我有便秘,常常一上厕所就蹲到腿麻,我也很需要一个马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答应了朋友的请求,将主卧让给她居住。而后来我忍受着次卧的诸多不便时,心里也不免感到后悔:如果当时我也能向朋友袒露我的真实诉求,然后再一起商量解决,那即使最后仍是住到了次卧,我是不是也更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呢?
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为了像我爸一样不会拒绝的人。我非但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就连交谈时出现和别人意见不合时,我宁愿附和别人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以为削去棱角后的圆润能为我收获更多的好人缘。直到我认识了一位和我完全不一样的朋友阿琳。阿琳率性、有锋芒,直来直往,总能非常自然、不卑不亢表达她小众甚至有点尖锐的观点。对于她不喜欢的东西她也会第一时间say no,不会委屈自己接受。这是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交往方式,我害怕提出反对意见、拒绝别人的请求会让我失去朋友。
但事实是,尽管阿琳如此率直,她的人缘却很好,很多朋友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后来我想明白了:真诚才是交往中的必杀技。阿琳之所以得到朋友的喜爱就在于她是真实的、鲜活的,她愿意把自己本真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而我一味地迎合别人,不但会失去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也会失去和朋友真诚交流思想激荡的机会。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一段话讲得很好:“人生是不断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活着,而是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
之前大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文秀的妈妈对“有用无用”的解读也在网上引起热议。她说:“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仔细想想,我爸和我都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讨好别人实则是在让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和掌控权。在这套评价体系里,我们成为了客体,除此以外的所有人都是打分的主体,我们拼命地迎合别人以获取高分,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
当我觉察到“老好人”心态在我家代际相传时,我开始有意识地作出改变。觉察是第一步,首先是审视自己哪些行为习惯是和父母类似的,然后坦然面对父母带给我的影响。我无法改变过去成长的环境,但有能力对未来生活方式作出选择。接受父母的不完美,尊重他们的人生课题,是作为女儿的我可以做的。
实践是第二步。我开始从日常生活场景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发消息时就事论事,准确表达意思,不再纠结需要加上怎样的表情和语气词。在交谈中,不再一味附和别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说错了也没关系。
重复是第三步。变化不会在一朝一夕发生。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的训练,才能重新构建起新的行为模式。同时,我也开始悦纳我身上敏感、柔软、共情能力强的一面,真诚地接受这就是我的一部分,没必要矫枉过正,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划清界限。
美国心理咨询师梅根·洛根在《爱的练习:女性自我成长手册》里提出“自我关爱”的概念:“自我关爱是让一个人挖掘其最大潜能、自我实现的燃料。它让我们把自己放在优先位置,并为自己留出空间。”当我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都会先问问自己:这样做我会开心吗?这件事是出自我的本愿吗?遵从自己内心感受作出的决策,无论是否满足了对方的需求,我都不再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才是我自己人生的判官。
排版:桃桃 / 审核:小风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