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7月中旬,相信很多人正在复习的朋友们已经通读完一遍“艺术概论”的教材了,甚至很多人也开始做相关的框架和笔记,但你是不是认为,只要做完笔记,然后狂背完,就能分数到120,甚至130?
太天真了!
当然,会有一些所谓的学长学姐经验贴反复跟你说,“艺术概论只要背背书就够了”,“我艺术概论复习了俩月就考了130”。我相信他们成绩的真实性,但他们背后的偶然性又有多大呢?考研很苦,与其相信运气,不如早做充足的准备。
那该做什么准备呢?就是用艺术史和美学史的内容,去丰富你的艺术概论答案。试想一下,如果你跟所有考生一样都背诵彭吉象或王宏建的《艺术概论》,你们的答案都将大同小异,试问你的答案如何出彩?
如果你的目标是在艺术概论考试中取得120分以上的分数,用美学史和艺术史的方式去补充艺术概论必不可少!
以常常考到的“典型说”为例,彭吉象《艺术概论》书中的答案是这样的: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典型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认为典型应当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环境等。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某些规律。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不仅有独特的外表、独特的行为、独特的生活习惯,而且有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感情、独特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形象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
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
是不是很多都是“口水话”?似乎是一些跟“考研政治”的答案非常像哈哈(都是水话反复论述)。这种话不仅背起来容易混淆,而且到了考试现场,你的100个竞争者有95个人都在这么写,敢问要是你的答案也是这些,怎么取得高分?
如果你准确的补充了美学史的知识,那么你的答案将会是这样的。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在西方美学史上,典型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类型说、近代典型说、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典型说三个阶段。
古典类型说,片面强调人物的共性,而非个性。正是“类型说”、“定型说”的出现,延迟了典型说的出场。
人们在古典哲学的影响下,追寻形而上、永恒的理念,抛弃了具有偶然性的个别,单一地强调普遍性。于是贺拉斯确立的“类型说”和“定型说”,成为时代取向的必然,也为日后古典主义戏剧的僵化埋下了伏笔。
近代典型说强调从个性出发,走向共性。近代典型说体系在18世被正式确立,“共性与个性统一”成为首要的原则。
莱辛借助狄德罗的市民剧理论,发现普遍性与个别的真实是共存的。在这一原则之下,典型化应该从个别出发还是从特殊出发?歌德强调从显出特征的东西开始,强调从个别中见出一般。这种“从个别中见出一般”的角度,被俄国现实主义者别林斯基拥护,为更成熟的典型观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强调在个性之上,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典型观。恩格斯强调只有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评价是正确的,才能创造出出色的典型,否则就与典型无缘,但这也将典型束缚在反映社会本质论的牢笼中。
但总体而论,典型的特征在于从个性中体现出共性,继而再触及社会的本质,是一种有别于“扁平人物”的丰满人物。它是类型说的近现代发展,并成为了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文艺样式的主流。
是不是生动且专业多了?面对这种答案,不想拿高分都难!
再比如说,当考试突然问到以下问题时,你是不是有时候翻遍《艺术概论》教材都找不到答案?
“经典形成的因素”(北京大学论述真题)
“针对现代艺术,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上海戏剧学院真题)
“艺术理论、批评、艺术史三者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真题)
“以艺术流派的发展,论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湖南工业大学真题)
这些真题无不需要一些核心的艺术史和美学史知识作为支撑,不然的话,你的答案可能自己看起来都像是“小学生作文”。
但估计文章看到这,你就开始犯嘀咕了,那我该用什么方法补充呢,毕竟艺术史和美学史的东西那么多?
弗朗老师的“艺术概论暑期提升课”将给大家用20个小时的时间精准补充“艺术概论”教材没有,但却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史和美学史知识点。其中美学史包含中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而艺术史则贯通文学、绘画与音乐。
所以无论你考的是美术还是电影,亦或是音乐,只要专业一考“艺术概论”,你都可以在这个课程中一口气补充完所有艺术史和美学史必备知识,然后就可以安心背书啦!
我们承诺:
课程详情戳↓
最后我们会在22号的晚上7点半再进行一次直播,直播内容的主题是:“ 如何用艺术史和美学史来丰富艺术概论答案”
我们不见不散!
更多艺术概论资讯戳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