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毕业生,云南二本视觉传达设计毕业,一战上岸南京大学艺术学。接下来向大家分享一下专业课一137分,专业课二130分备考经验。
专业课备考经验
首先,专业课一主要是依靠两本中西方美学史作为支撑,在备考时要懂得进行取舍,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但是考试重点往往是不变的,所以要抓住重点进行学习。
1.考试重点(中西方美学史)
1
中国美学史
开端时期——老子、孔子、《易传》、《管子》、庄子、《乐记》、《论衡》、《淮南子》
展开时期——王弼、嵇康、顾恺之、宗炳、谢赫、刘勰、姚最、孙过庭、荆浩、张璪、张彦远、郭熙、苏轼、严羽、王履、李贽、汤显祖、公安派和李渔
总结时期——王夫之、叶燮、石涛
2
西方美学史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亚历山大里亚与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基努斯、普洛丁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亚坤那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
十七十八世纪和启蒙运动时期——笛卡尔、布瓦罗、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博克、狄德罗、高特雪特、莱布尼兹、沃尔夫、鲍姆加通、温克尔曼、莱辛和维科
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别林斯基、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巴希和克罗齐
2、笔记体系
我五月份刚开始看中西美学史时,因为中国美学比较晦涩,所以笔记做得比较详细,但到了九月份发现在基础阶段笔记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理解,可以做框架,而且不能太多字数,不然就成了抄书。
我是比较推荐电子笔记的,因为后期删减知识点会比较容易。还有就是不要贪多,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网络上和书上会有很多表述和例子,不需要掌握太多,形成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可以多了解看知识的角度,不用都记住。另一方面,现在获取资料过于方便,让我们以为知识进了收藏夹就是记住了,看到有意思的或有用的知识,当时就认真看一遍,不要留到以后,大概率再也不会点开。
所以我觉得笔记可以做两套体系,一是以艺术史为角度,补充艺术概论的知识点。二是以中西美学史为框架,以艺术史实做支撑,并将知识点对比连接。框架体系搭建起来后,就可以将参考书的内容化进自己的笔记里,成为自己的知识。
3、背诵策略
关于背诵最重要的是不要死背书,要理解性记忆。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中国美学中有关于音乐的知识点,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荀子乐论与《乐记》和墨子非乐的三者关系,所以答题时不能只答一个。具体如下: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它主要是继承并发挥了孔子和荀子的美学思想。《乐记》可以分为四部分进行说明,第一个是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个是艺术本质分析;第三个是艺术欣赏;第四个是墨子《非乐》、荀子《乐论》与《乐记》的关系。
首先,《乐记》这本书的思想主干就是论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就是“礼辨异,乐和同”命题的概况。“礼辨异,乐和同”的含义就是礼乐相济,就是要求“乐合同”保证群而有分,保证等级制度的和谐秩序,这是对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挥。礼乐二者既要在社会作用方面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还要在内容方面相互包含,做到礼中有乐,乐中有礼,礼乐相济才能发挥音乐维护等级制度的作用。但是由于《乐记》作者受到汉代宗教神秘主义哲学影响,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混为一谈,将礼乐功能与自然规律混淆,将礼乐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这就违背了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是一大退步。
其次,《乐记》是我国艺术批评史上第一次明确用语言规定艺术本质的论著,其命题“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说明了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现,音乐产生于人的心中,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而生。但《乐记》也进一步说明不是所有表现情感的声音都是艺术,这就区分了‘声’‘音’‘乐’三者的概念,这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声’是指自然无加工的声音;‘音’是指有规律的形式美;而‘乐’则是有规律有形式美的音乐舞蹈表演,这就是从自然之声到审美的音再到乐的转化过程。正常的情绪发泄所产生的声音,并不会给人带来美感,只有合乎规律和形式美的乐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这个观点与西方的艺术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是不一样的,模仿说所体现的艺术的简单的模仿这个思想具有局限性,它否认了艺术活动中人的情感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作用,而《乐记》却体现了艺术活动中情感的重要性。情感是贯穿于艺术始终的,从创作到作品再到欣赏,每一步都离不开情感。同时《乐记》还进一步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政治风俗有密切联系,这都是西方的模仿说所不具有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合理且进步的思想。
第三,就是《乐记》当中体现的关于艺术欣赏的分析。《乐记》不仅对艺术本质进行了分析与定义,同时它还对艺术欣赏作了一定描述。它认为只有人才能成为知觉者,才能欣赏审美的声音,这点动物是做不到的。同样,它也进一步体现了阶级的等级观念,这与它继承了孔子和荀子的美学思想有关,它认为动物欣赏不了音乐,但是不同的人对音乐的欣赏也有差异。在早期孟子那里,就论述了美感具有共同性,认为人有相同的感觉器官,所以人就具有共同美感,这个思想具有局限性。因为感觉器官是一种历史产物,它受时代、民族、阶级等因素影响,所以人的美感是具有差异性的。而《乐记》正体现了这一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素养,所以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是不同的,对艺术欣赏的领会也是具有差异性的,这是对于孟子共同美感思想的一种反驳,也是对于现在艺术欣赏的一种思想来源。
最后,就是《乐记》与墨子‘非乐’、荀子《乐论》的关系。墨子的非乐与孔子美学思想是对立的,同时《乐记》与荀子《乐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孔子美学思想的,所以它们与墨子也是对立的。墨子的美学思想是‘非乐’,他认为统治者喜好艺术会阻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以及加重百姓负担,有着消极影响,这是从狭窄的实用立场出发,这与老子对美的态度是有点相似的,但是不同的是老子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平淡,而墨子只是单纯否定。荀子的《乐论》则认为人性本恶,但人具有认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修养使其变善,这是他的性伪之分。而且荀子认为人的美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修养,这是说明人的美具有社会性,但是他的美的思想是继承了孔子,认为美是从属于政治,具有强烈阶级意识。由此,荀子认为墨子的非乐是有害的,仅从实用立场去否定艺术,只会使社会群而无分,造成社会动荡,所以荀子提出‘礼辨异,乐合同’的命题,认为礼乐相济才能形成和谐社会。而《乐记》是对荀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但是《乐记》的礼乐功能绝对化神秘化是与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违背的。《乐记》继承了荀子礼乐相济思想,认为艺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方面有特殊性,且进一步说明艺术本质是情感的表现,区分了声音乐三者概念,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其对音乐本质的分析还是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乐记》是对孔子以来的儒家的音乐思想的系统化,是值得重视的美学著作。
4.专业课答题策略
写论述题我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九月、十月开卷考;二是十一月专业课已经背过一轮,开始强制性闭卷考试,不会也要自圆其说;三是十二月份将自己擅长的与不擅长的答题的所用知识点整理出来,在试卷上做到一线串珠(参考上文的关于《乐记》的回答。)
专业课答题模板:首先、其次、再次、复次、最后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了解暑期课程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