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140+的高分论述参考模板来咯~

文摘   2024-11-05 20:33   江苏  


同学们,25考研倒计时46天了⚠️


临近考试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会答题!而且不仅要会答题还得答得准答得好!


那么很多同学想知道140+的论述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道论述题来给大家展示高分论述题到底是什么样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学习起来哦~





一、例题展示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谈谈你的看法。







二、答题思路

1、太似,就和对象物一样,失去了我的风采、我的介入,就落入了俗套。


2、不似,一点儿都不像对象物,则又失去了创作对象的存在意义,是为欺世。


3、太像不可取,一点儿不像也不可取。中国艺术创作的精神,贵在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游离状态。





三、参考答案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谓“媚俗”就是讨好世俗,“欺世”就是欺骗世人的意思。对于这则画语的整体理解,笔者的看法基本上是:绘画首先基于现实,超于现实,即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其次画的高妙之处,神采意境为上,形质表象次之,二者兼之方。称为妙品。绘画,尤其是中国画讲究的不是对事物简单的记录和描绘,而是对描绘的对象进行概括提炼,显示出物象的特点和精神来,简单地说就是画出神韵来。“似与不似”就是神韵的最好诠释。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个艺术观点正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中和之美。早在孔子,就提出了最高的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善美统一”,而且为人们的审中电生和之美,美活动确定了批评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中庸”。如何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呢?笔者认为: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重其形,要写生面复写意,写意面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这写意与写生反复磨练的过程,就是创造中国画形象和意境的过程。无论是外貌表象,还是内核精神。无不通过这一过程,再借助笔墨表现出来。


齐白石对花鸟鱼虫的“形”的描绘也可谓极“似”,然而与真的来比,则仍然有如此如彼的“不似”。面这个“不似”不但无碍于“形”的肖似,且更有利于“神”的肖似,以及形象之美的理想化。这说明,在具有自己特色的“似与不似”的形象的创造上,他更多地赋予作品以自己的特色。依靠他观察的努力和敏感,深知对象的美之所在,排除了流行的成见,敢于把自己深切的感受表现出来,其作品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境界。如两个小鸡同时咬着一条虹叫,黄色的葫芦上有一个小瓢虫,枯了的莲蓬上立着一个小蜻蜓,蜘蛛网上有一片落叶,水面上有几片落花,树干上有一个蝉的空壳,以及小鼠子仰首瞅着油灯等。这些现象没有逃脱画家的注意,从而构思出动人的画面。有些作品,使人觉得他不过是用普通人的眼睛看事物。但他好像拥有点石成金的魔法,看起来并不新奇的东西,一经他的描写,就把欣赏者诱入不狭小的甚至迷人的境界之中。



中国画追求的最高意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的是对物质本体精神的提炼,注重神似大于表面的形似。看似极简单的几笔是多年观赛。写生后的一种厚积薄发,是一种升华。学中国画首先是临摹,学习技法,首先是要形似,要做茧,茧做的越厚,飞出来时也越难,如果始终都突破不了茧,那就是一个匠人。但一旦突破,也就自成一家了。这就是画家了。“似与不似”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似”在掌握之中,“不似”亦在掌握之中。“似与不似”是精神与形体的完美结合,当我们不断地追求精神的体现时,难免对形体有所损害。我们始终在表现我们所感受到的对象,人的内心就如一面镜子,镜子不同,反映出来的对象自然就不一样。不同的人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他表现对象的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所以画家注定只能表现对象让画家产生共鸣的那一部分形体,而其他形体则是多余的作品。在不断追求精神和不断取舍的过程中升华,在简练的形体中。尽情展示精神的魅力。“似与不似”不是随便涂鸦,更不是失控的幌子,“似与不似”是一种境界。


中国画讲究气韵,以神韵吸引人,让欣赏这幅画作的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创造,从而得到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感受。从齐白石先生的画语论中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思想精髓,也让我们领悟到了齐白石先生的画在随意而作之中的简括大气、朴直拙真师法自然而又概括自然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更多艺术概论相关戳↓

艺术学上岸站台
艺术学考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