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媒体报道吉林市江城广场大钟整点报时音乐,已由《松花江上》变更为《东方红》。这座大钟安放在江城广场东北侧的大楼楼顶,我不知道现在称这座楼为“中国移动综合楼”是否准确,可若按官方出版的《吉林市建筑志》,称其为“吉林市邮电局电讯综合楼”更不妥当。至于坊间口语中,虽然邮政和电信早已分家多年,此楼至今仍被称作“邮电大楼”或“电讯大楼”,索性便用电讯大楼称之。
据记载,电讯大楼动工于1983年3月。尽管第二年3月,吉林大街岔路乡至吉林大桥桥头一段才破土动工,但电讯大楼工程应当是配合吉林大街规划实施的。电讯大楼所在地南临的安康胡同,此胡同在解放前叫作阳明街(一纬路),根据日伪时期的地图可知,电讯大楼所在地正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高大夫施医院,这所医院在解放后由省卫生厅接收,改称群众医院,1954年又并入中心医院,为内科住院病房。
史载电讯大楼由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承建,工程历时4年多,到1987年7月才最终竣工。建成后的电讯大楼占地面积为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943平方米,总造价570万元……大楼平面呈矩形,主楼12层(包括半地下室),地面楼高57.4米,上有钟塔高14米,塔上有航标灯高15.1米,通高86.5米,为当年吉林市第一栋高层建筑物。
在电讯大楼的外墙上粘贴了浅米黄色墙砖,正面和左右两侧窗上配有绿色面砖线条,设计师通过色彩的黄绿相间,借以体现当年“邮政行业”的特色。另外一楼营业大厅门面和门柱镶贴黑色大理石,门厅的建材使用铝合金,大厅内有装饰天棚,墙贴壁纸,彩色水磨石地面,环柱镶贴浅红色大理石,配以灯光柱帽和镜面柱心……这些新式建材和装修手法的使用,在当时的吉林市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1985年9月28日,号称当时吉林省内最宽阔的吉林大街竣工通车。这条大街路面宽64米,规划两侧建筑间距达74米——常见的5-6层楼房在这么宽阔的街道两侧,会顿时显得局促矮小,缺乏美感。电讯大楼的建造,无疑让建筑与街道更为匹配、和谐,对市容市貌的“立新”也起到指导和牵引的作用。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讯大楼是江城广场乃至吉林大街上最具代表意义的地标性建筑,当然这座建筑带给吉林市民的绝非简单的视觉享受,在大楼里办理邮政和通信业务才是许多市民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烙印。
199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决定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1998年,在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国务院开始组建新的信息产业部,随即邮政和电信单独挂牌,全国的邮电系统开始“分家”。在吉林市,原邮电局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电讯大楼由电信局使用(2002年吉林市邮政局在松江东路另建邮政大厦)。
2000 年,伴随着电信业的公司化改革,吉林市电信局更名为吉林省电信公司吉林分公司,2002年又改称中国网通集团吉林省通信公司吉林市分公司。2008年网通又与联通合并(很遗憾,关于电讯大楼如何由网通划给中国移动的情况,未能查证)。
从电讯大楼建成之日起,高耸的钟楼就会在整点报时之际,传出悠扬悦耳的旋律。此后的岁月里,大钟曾有数次迭代——由手动对时的机械机芯更换为每分钟自动对时的电子机芯。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大钟愈发精准地提示广大市民时间的流逝,也更加守责地目睹着江城大地的变迁。
而今,这座大楼虽早已不是江城广场上的最高建筑,不过,历经岁月润滋,在许多人的心中,大楼之高早已由有形化为无形。于是无论本市居民还是天涯游子,想到江城广场,想到摇橹人,但凡思绪念及建筑物,又怎会想不到那座能发出拨动心弦音乐的电讯大楼呢?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