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容易得“长新冠”!高福院士团队发布中国最大规模“长新冠”调查报告,高达30%人群存在长新冠

文摘   2024-12-05 20:00   浙江  


最近,“长新冠”(Long COVID)这一词汇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可不是指感冒后拖拖拉拉不好的那种“长”,而是一种在COVID-19感染后,症状一直“阴魂不散”,三个月还不愿意离开的神秘现象。是的,没有听错,有些人在战胜了病毒之后,却不得不继续与疲劳、脑雾、头晕、记忆力下降和其他各种不适症状作斗争,这就是长新冠。

在中国,这个拥有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国家,对于长新冠的研究却显得有些“低调”。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重视,而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们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就像是给病毒设置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墙,让病毒无处藏身。结果呢,虽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也让我们对长新冠的了解相对较少,这就像是在一片宁静的湖面上,难以掀起研究的波澜。

不过,别担心,研究者们已经行动起来了。高福院士团队最近完成了一项大规模的在线调查,涉及74,075名中国参与者,试图揭开长新冠的神秘面纱。这项调查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深入细致,就像是在长新冠的迷宫中找到了一张藏宝图。调查结果提示:约 10%–30%的人(包括反复感染的人)经历了长新冠症状

在这项大型在线调查之前,研究者对长新冠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那些住院患者身上,而且研究样本的选择相对受限,想象一下,我们手里拿着一张中国地图,想要找到长新冠的线索,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只聚焦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香港这几个大城市,仿佛是地图上的几个亮点,而广袤的国土上其他的部分还是一片迷雾。更重要的是,随着病毒花样翻新,早期研究的“老黄历”真心跟不上节奏了,几乎错过了“疫情高峰四天王”——BA.4、BA.5、BF.7和XBB这些新晋亚变种,连带着它们弄出啥新花样,也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次的大型在线调查,就是为了解锁这个“谜之领域”!它就像一把放大镜,打算好好审视一下中国居民和长新冠这出“大戏”的主角和配角。从流行病学特征到影响因素,统统来揭个底。

这项国内最大规模的在线调查可谓是全国总动员,收集了74,075份问卷,其中68,200份被认定为高质量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可靠,研究团队开启了“疯狂筛选模式”, 剔除了不一致或异常数据,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最后剩下的这些数据,才是研究的“顶梁柱”。此外,研究还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和倾向评分匹配方法,深入分析了基础疾病、生活习惯、感染次数、疫苗接种等多种因素对长新冠的影响。

a:数据筛选流程

长新冠像是新冠界的“钉子户”。根据这项研究结果,中国的长新冠症状主要集中在几个老面孔——疲劳(30.53%)、记忆力下降(27.93%)、运动能力降低(18.29%)和脑雾(16.87%),稳居“症状排行榜”前四。刚感染后3个月,这些症状比例最高,随着时间推移到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才终于有点偃旗息鼓的意思。幸运的是,对于仅感染过一次的参与者,症状发生率更低,疲劳为24.85%、记忆力下降为18.11%、运动能力下降为12.52%;但多次感染的参与者,症状往往“久住不走”,甚至更严重

谁更容易“中招”?

有意思的是,长新冠的发病率及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大多数长COVID 症状在女性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或更严重,这表明女性可能更容易感染长期 COVID

而相较男性,女性更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和脑雾等问题,男性则更容易出现血糖异常等症状。

进一步分析发现,7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出现疲劳、运动能力下降、肌肉关节疼痛、睡眠障碍等长新冠症状

同时,长新冠也存在“地域歧视”问题,北方地区的参与者“中招”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这可能与北方冬季低温有关,气温似乎在长新冠里扮演了一个“加戏”的角色。

此外,长新冠的发生与病程长短、严重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那些在感染后3天内症状显著缓解的患者,其后续发展长新冠的风险相对较低。相反,如果症状在感染后的3至7天内才有所缓解,那么患者发生长新冠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尤其是疲劳、记忆力下降、脑雾和关节疼痛等常见症状。而对于症状持续超过两周的患者,长新冠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同时,急性感染时的症状越严重,长新冠的风险就越高,住过院或有基础疾病(比如慢性咽炎、高血压)的患者更是高危人群

a: 急性期持续时间对严重长COVID的影响;b: 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对严重长COVID的影响

除了基础疾病,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被证实是长新冠的重要风险因素,吸烟喝酒的参与者“中招”几率更高,看来长新冠和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还挺“铁”。不过,好消息是,疫苗显然是我们对抗长新冠的“护盾”。尤其是接种了多轮增强疫苗的参与者,症状风险能降低30%-70%

重复感染:长新冠的“双刃剑”

值得注意的是,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通常表现出较轻的急性症状。例如:发热、疲劳、头痛和头晕以及寒战的发生率在再次感染时都有所降低。这表明再次感染时,患者的身体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免疫记忆,能够更有效地对抗病毒,从而减少了急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但是随着感染次数增加,长新冠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且症状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减少重复感染不仅是降低短期疾病风险的关键,也是减少长新冠负担的重要措施。

a: 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的急性症状严重程度差异;b: 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持续时间比例。初次感染中,有较高比例的病例在3天内症状显著改善,而再次感染中,该比例有所下降;c: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改善比例。初次感染中,有52.98%的病例在3天内症状显著改善,而再次感染中,该比例降低到了31.27%;d:初次感染时不同医疗状况的比例,包括不需要医院治疗、需要医院治疗、需要住院治疗和需要紧急或ICU救援的患者比例;e: 再次感染时的医疗状况,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时需要紧急或ICU救援的患者比例显著降低;f: 长期COVID症状的流行率和严重程度;g: 不同感染时间下长期COVID症状的流行率和严重程度。

新冠与“社交达人”病毒的“不解之缘”

在这场与病毒的斗智斗勇中,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正忙于应对COVID-19的挑战,结果让细菌、流感病毒和支原体有机可乘。研究数据还显示,COVID-19患者的细菌感染率是4.34%,比非COVID-19患者的1.48%高了不少;流感病毒感染率更是高达10.88%,几乎是非COVID-19患者的两倍;支原体感染率也达到了3.57%,远超过非COVID-19患者的0.78%

但这还不是全部,COVID-19似乎还喜欢“搅局”。有2.84%和5.5%的患者觉得COVID-19可能是他们旧病复发的“催化剂”,3.73%和5.56%的患者担心它可能引发了新疾病。更别提那些3.05%和7.47%的患者,他们觉得COVID-19可能让他们的基础疾病雪上加霜。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有0.87%和3.64%的患者竟然认为COVID-19让他们产生了对未被确诊疾病的“幻觉”。

a:非COVID-19组中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百分比;b:COVID-19组中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百分比;c: 倾向性匹配后的PSM分数分布;d: 倾向性匹配后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比较;e:患者对COVID-19可能触发旧病复发的感受比例;f:患者对COVID-19可能引发新疾病的感受比例;g:患者对COVID-19可能加重旧病的感受比例;h:患者对COVID-19可能引发旧病幻觉但无实际症状的感受比例。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大约有10%-30%的人群在感染后还拖着COVID-19的“小尾巴”,特别是那些女士们、有基础疾病的、或者烟酒不离家的人群。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还提醒我们,COVID-19患者可能会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串门”,这就像是病毒界的“社交达人”,到处“交朋友”。这提示我们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以防那些可能的并发症。

我们或许通过这项研究“另辟蹊径”,如果自己正在经历流感或者细菌感染,可以“反推”自己是否也阳了!亦或在冬天戒烟戒酒,让长COVID-19问题“无机可乘”。

参考资料:
[1]Long COVID facts and findings: a large-scale online survey in 74,075 Chinese participantsQin, Shijie et al.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Volume 52, 101218

梅斯呼吸新前沿
呼吸前沿是梅斯医学的子频道,致力于为呼吸科医生提供领域前沿资讯、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