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152字,阅读约需6分钟
编者按
学生姓名:李健铎
毕业院校: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在燕园的怀抱中度过了宝贵的三年大学时光。如今,站在大四的特殊节点,我虽心怀对未来的憧憬,却也情不自禁地回望起在燕园的点点滴滴,这段时光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心头缓缓展开。
初识燕园
我与北大的缘分,早在孩提时代便已悄然萌芽。在懵懂初开的年纪,父母时常提起舅舅的“光辉事迹”——他以卓越的成绩考入北大,成为家族中的骄傲。这些话语对于孩时的我,就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心田,让北大在我心中植下了美好的憧憬。2009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与家人一同踏足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当我们的脚步迈入北大西门,燕园的迷人景色瞬间俘获了我的心。那时的我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鹿,在校园中蹦跳前行,尽情享受着这片“圣地”的独特魅力,直至体力耗尽,心中却只是欢喜与满足。
2021年夏,我如愿以偿地被北京大学录取。初入燕园,我被其美丽所震撼。然而,在美丽的表象之下,焦虑与压力如影随形。初入经济学院,经济学这门独特的学科令我既兴奋又困惑。尽管经济学中的数学不占少数,但其深邃的人文内涵却是我这个高中时期主修理化生的人所不熟悉的领域。我曾一度感到手足无措,但在经济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长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如果你低估一个水手的能力,那么就祝他一帆风顺吧。”
路虽曲折,但光明在前方。通过不懈的努力,我逐渐掌握了经济学中的各种原理,更惊喜的是,我在这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转入了以经济学学术闻名的国家发展研究院,继续我的探索与学习之旅。
北大承泽园
知行合一
转入国发院后,我越来越觉得经济学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它将社会经济百态与数学逻辑框架相结合,构建了一座座理论的大厦。入学时,姚洋院长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国发院贯彻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博雅教育”。从最开始的经济学原理,再到后来的社会网络、国际金融以及应用微观计量,我如饥似渴地探索经济学中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我也通过通选、旁听的方式学习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北大的学习,就像是在知识的森林中漫游,沿着任何一条路走下去都有着无穷的美妙风景。
实践在经济学的学习中也同样重要。大一暑假,我与国发院的同学一同前往云南省弥渡县牛街村进行思政实践。在这里,我们亲身体验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大二暑假,我们再次集体出发,这次前往河南鄢陵县开展社会实践。在鄢陵,我们深入调研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共同编写出版了一本调研报告。
在云南弥渡牛街村的思政实践
在河南鄢陵的社会实践
一次次走入社会、直面现实,我仿佛看到书本中的经济学概念在眼前鲜活地呈现。经济学应以社会与现实为基础,这一理念已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理解中国社会的独特性与社会规范,逐渐成为我的学术追求。我深知,学术之路漫漫,但我将始终不忘初心,踏实探索。
认识自我
我是一个典型的河南“小镇做题家”,在上大学之前,我总觉得学习和工作理应是生活的主旋律。然而,当我踏入燕园,才发现学业只需占据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那么,剩余的时间该如何度过呢?我开始反思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慢慢地,我意识到,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而北大正是一个鼓励多元体验的舞台。
在燕园,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从小学起,我便对乒乓球充满热情,而这份爱好在北大得以延续。每次走进邱德拔体育馆——这个曾是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赛场,都会让我倍感自豪。每周五夜晚,我和朋友们在承泽园挥拍对战,学业的压力在激烈的对抗中悄然消散,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加入学校的乒乓球社团后,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球友,一起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娱乐活动也不可或缺。通过“树洞”平台,我找到了北大元火TCG圈,随即进入了卡牌游戏的世界。与学长学姐们一起参加各种级别的TCG比赛,我们相互交流、并肩竞技,不仅磨练了技巧,更收获了纯粹而珍贵的友谊。
这些经历,是我大学时光中最快乐的时刻,让我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燕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热情和方向。这些经历使我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真正开始了解自己,享受生活的多样性。
时间如同溪水般流去,流经燕园却只觉温暖。北大是一片兼容并包的土地,激励着大家去追求个性、探索未知。这里的自由,不仅体现在思想的开放,更体现在对个人独特性与创造力的尊重。学在燕园,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引领。人也应当自由地去思考,去选择,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北大的自由时刻提醒着我,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束缚,而是要始终保持一份独立与纯粹。
北大是自由的,人也应如是。
供稿 | 李健铎,内容有修改
美编 | 樊珠妍
审校 | 谢蒙恩
北大体验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