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学子说 | 巩思远:心流不息,晚梦长盈

教育   2024-12-30 19:29   北京  

  全文共2316字,阅读约需6分钟



关键词:未名学子说


编者按

“未名湖是个海洋”,燕园蕴藏着无数种生活。或耀眼,或沉静,每个学子都能在北大找到独属自己的成长之路。是严师益友的陪伴,是九洲四海的际遇,是兼容并包的无限可能。在“未名学子说”中,一同深入探索最真实的北大生活,翻阅那些记录着青春岁月的燕园篇章。他们正在经历的此刻,也许正是你心中所憧憬的未来。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巩思远

毕业中学:阜新市实验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在燕园的四年里,我与我们经历的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过程,通过不断思索、追问,尝试达成生活的自洽与精神的满盈。”


1

结缘·感受·探索


在北京大学不断成长的过程,对我而言,其实是不断面对全新世界的过程。


来到这座园子的伊始,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周围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们活泼的气氛,以及“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气质。这两种气质,构成了我新生活的合奏——一方面,我沉浸在各种丰富的学生活动与学工组织里;另一方面,北京大学精彩的课程内容,给了我探索知识的兴趣落到实处的帮助支持。


在元培学院自由探索的学业氛围下,我很快将自己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转变为修读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的决定,同时也进一步确定了自身的主修专业方向,即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进行化学生物学的相关学习和研究。


对于主修专业的选择,首先是来源于初中以来对化学学科的喜爱,我在高中阶段就积极探索并且建立了对化学专业的学科志趣。而在本科阶段化学专业的修读过程中,长久以来对生物医疗领域的研究兴趣,让我逐渐走向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尝试着凭借已有的专业知识在化学生物学中逐渐转进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大学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广阔丰富的学术资源与机会,给了我深度探索的能力与勇气。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同样是面对、探索并逐渐理解新世界的过程。一开始我是对唐宋的旧体诗词感兴趣,后来逐渐接触了诗经和一些古代散文,觉得古代散文给我的冲击感和影响力更为深刻。除了兴趣上的变化,我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许多文学、文学理论与语言学课程,都给了我对自以为熟悉的“语文”的新认识,并在新的认识中找到了知识与学术的新乐趣。


2

问询·自洽·心流


在学业与学业之外的生活中,北京大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和回忆,主要是关于与自己内心的问询与对话。在燕园的四年里,我们一直在经历与自己对话的过程,通过不断思索、追问,尝试将迷茫、缺损和遗憾一一填补,最终达成生活的自洽与精神的满盈。



大学前两年的问询主要来源于化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较高的课程难度与相对紧张的竞争压力,无形之中会让人不断对自己的专业选择和学业能力产生质疑学习与考试压力的调适,是低年级学业生活给我的重要经验,也是一份独特的回忆。无论是冬天未名湖的冷风与星夜,秋天路边银杏的落叶满地,还是永远跃动着可爱的生机的猫猫和水鸟,都让人从繁忙与紧张中抽离出来,在每一次的燕园游赏中与自己的生活重逢。


随着年级逐渐升高,对话的内容逐渐涉及未来和选择。面临着相较于高考时期更复杂的道路,同时也面临无数难以比较的可能,我最终还是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努力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所以,即使相较于其他同学,我或许是在过着一种更加“折腾”的生活,但我依然会在属于个人的心流中逐渐找到自洽的感觉。


在大三年级,我参加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也去往海外参加了暑期学校与暑期科研实习,一点点理清了自己在实践层面的科研兴趣,计划于研究生阶段更多地从事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特别是核酸相关的研究。而在中文专业的学习方面,每一次的课程论文都是与某个特定的时代、人物或思潮的相逢。杜预《左传注》、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丁玲《“三八”节有感》……我始终愿意享受论文准备与写作过程的“沉浸感”,并希望真正能从其中管窥一段不属于我的文学时代,尝试从其中找到自己的映射与“此心安处”。


3

缝补·整理·告别


我要感谢北京大学和元培学院,它们从我踏入本科生活的第一天,就用多样的生活体验与无限的未来可能,一次又一次地给我惊艳的感觉。直到大四,意识到所有体验感受在倒数中终将成为回忆,并在许多事情的“最后一次”里,我尝试着将“最后一次”做得更好些——这似乎是一种“缝缝补补”的感觉。新生舞会、新年晚会、学生文化节,甚至各个学工部门的活动与例会,对我而言都带上了更重的意义。也正因此,虽然大三往往是学院学工的尾声,但对于各种让我感到有意义的学生工作,我都想晚一些说告别,让自己的工作历程更完整一些,把值得做的东西继续做下去。卸任元培书房学生馆长之后,我继续接下了书房的宣传工作,并在大四学年以副主席的身份在元培学生学术学会任职。


更长的时间尺度给了我更多整理经验的机会,也更能建立起和学弟学妹们的联结,将所知所感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而对于学业、许多持续发生的故事,尽管道路遥长,我却最终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找到自己的进步,然后意外发现很多几年前的选择已经开花结果。回忆、感慨、展望,最终都化作了一段段文字,我整理出自己大学四年来的思绪变迁,希望能给未来的自己和看到文字的其他人们一点点帮助与力量。


下一次七月到来的时候,我最终将要面临与北京大学的告别,而一届学子的毕业也会伴随一级新生的到来。时序流转,每一名北大人从入学至毕业的成长进程,始终诠释着“北大是常为新的”的定义,也在用实际行动呼唤着更多人向往并来到这片梦中的园地。


时维岁暮,静祈金秋。明年九月,北京大学等你来!



供稿 | 巩思远,内容有修改

美编 | 唐儒雅



北大体验

未名学子说 | 李健铎:学在燕园,认识自我


北大体验

未名学子说 | 郑智豪:韶华贵如斯,当击效鲲鹏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 刘祥均:青春岁月,永不放弃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大招办官方账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取最新招生政策,深入了解北大学科设置与选才需求,倾听北大学子一路求学经历,定制属于你自己的圆梦北大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