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873字,阅读约需12分钟
编者按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蒋语越
毕业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庄子》有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故而,对于语文的理解,也应当从其根源出发。“语文”者,顾名思义,乃是先“语”而后“文”。《说文解字》解曰:“语者,论也。”论即谈论、讨论、争论、辩论,百家争鸣谓之论,儒释道争锋交融谓之论。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论”,在人们的言语论辩中,“文”便产生了。何者谓文?《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不仅代表着文字,更蕴含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论辩,人们对这些规律产生了认识,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自其中诞生了不同的学说,儒道法墨如是,理学、心学亦如是。
因此可以说,学习语文的目的,便是要自论辩中生发自己有关于世界的方方面面的看法、认识。回到中学语文学习,课文与阅读材料是引发思考与讨论的引线,选择题是检验阅读所得正确性的试纸,简答题是指引思考逻辑性、严谨性的导游,而作文则是输出认识成果的试验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界得以拓宽,思维准确性、逻辑性得到训练,思考成果得到检验,在一次次的反复中,我们的境界便实现了质的飞跃。
故而,在我看来,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一味重复地刷题与复习,而是要在这些看似重复的过程中,时刻问问自己:我从上一次的重复中收获了什么新的东西?我在下一次的重复中还能收获什么?将思考的过程具象化,明白自己收获了什么,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目的与底层逻辑,接下来我将从我的学习历程、方法与心态三个方面分享我的高中语文学习经验。
一
历 程
我的语文学习并没有经历过显著的波折,虽然成绩时有起伏,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对这门学科的看法、态度与学习方法,这主要得益于我自初中时起对于古诗词的热爱以及对许多文学家的推崇。
我在标题中引用了两句《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光是因为这两句话与我将要探讨的主题高度契合,也是因为我对屈原其人的崇敬和喜爱。
我对屈原的喜爱始于初中,最初的契机已经忘记,也许是《楚辞》光怪陆离、摇荡心神的风格吸引了我,也许是屈原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人格触动了我,又或许是他抱石沉江、以身殉国的结局打动了我,总之,我的确有一段时间十分迷恋屈原和他的诗作。在那段时间里,我阅读了所有现存的楚辞篇章,仔细比对不同版本的注释和翻译,弄明白了每一句诗的意思,完成了一项对当时的我来讲可称宏伟的工程——通过逐字查阅古汉语词典,自主翻译完《离骚》全篇,读了不少有关于屈原和《楚辞》的书籍和论文。而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上屈原的形象,我搜索了许多研究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服饰的论文和出土文物复原图,还认识了许多香草花卉的古称、今称和长相,最终在脑海中将屈原“香草美人”的形象具象化。
这样的事并非孤例,也是初中的时候,我又喜欢上了苏轼,我读了他的两版传记,又时常把《东坡志林》《苏轼选集》当作课余读物;高中时我喜欢王安石,同样是从传记开始,再阅读他的诗作、文章,还读了不少研究分析熙宁变法的论文。与此同时,由于对诗词古文的喜爱,诸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和传记我也读过不少。
触类旁通,由于对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的喜爱,我又会对更多人和作品产生兴趣,譬如读过《屈原贾谊列传》,我便想知道与屈原神交共鸣,写下“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是何种形象?感动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变法决意,便又忍不住关心历史上的其他变法家,商鞅、张居正等人曾下过何等决心、又做过什么事迹?被苏轼笔下“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所吸引,便好奇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什么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有何区别?
我举出我自己的事例,并非是倡导大家效仿我的兴趣,而是提供一种学习的新思路:以热爱为驱动力,找到一个原点,并随着了解的增多在其周围不断画圆扩大,找到更多兴趣点,将这些兴趣点织成一张网,潜移默化中便学习了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
这样的做法有许多优点:首先,学习的过程不痛苦。对我自己来讲,这一优点最显著地体现在古文题、古诗题当中,不仅由于平时的积累,完成古文古诗题会更为轻松。而且当古文、古诗的作者是我的“熟人”时,我便会十分激动,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拜读”,并且在过程中时常发现有意思的地方,仿佛与朋友之间的会心一笑。这样便能把读古文、古诗原本可能枯燥、程式化的过程变成一个愉悦有趣的过程,从而增添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感。
其次,从热爱出发,能使学习更具深度。我个人认为,单纯为了应试的学习始终是浅薄的,因为应试学习重在总结规律,而不是探索规律。并且由于高考的出卷有一定规则且难度有限,理论上来说,无论是什么学科的学习,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刷题与重复来积累经验、总结出题做题规律,从而实现分数的提升。
然而,应试学习不具备主动性,而对于高中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讲,主动性却是必需的。许多人把为了提高成绩而自主学习当作主动性的体现,可在我看来,为了功利性目的而主动学习依旧不具备主动性。因为“功利”的所指对象不是由个体定义的,而是“被告知”的,但“热爱”不同,热爱的对象是由个体选择并定义的。因此,只有由热爱驱动的学习才具有真正的主动性。不同于应试,主动的探索不存在“点到即止”的概念,它永远渴求更多、永远不知满足,在这样的“上下求索”中,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厚度。
二
方 法
在我的学习历程中,我已经分享了我的部分语文学习方法,但考虑到这一方法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我将分享更多更具普适性的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刷题。虽然我在上文不断指出刷题的缺点,但不可否认,对于高中的学习来讲,适当的、有方法的刷题仍旧是必须的。正如我开篇所说,刷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能盲目、麻木,每一道题做之前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道题、有没有必要做这道题,重复许多次的、已经充分掌握的题型可以考虑放弃,隔几天做一道保持手感即可。而对于不熟练、有缺漏的题型,则要先在做之前回顾已有的经验,并在做之后对过去的经验进行补充、调整。如果实在没什么想法,也决不能让自己做完一道题却一无所获,哪怕记住一个古文字义、一个诗词典故、一个字词读音也是收获。比如读过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不妨记住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典故,由于孙吴与南宋偏安政权的相似性,你未来一定会在更多南宋诗人词人的作品中看到它的身影。
其次,易错、易漏点总结。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方法,但具体怎么总结易错、易漏点,可能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在此我仅作分享。一方面,我会对孤立的易错点进行整理,比如字音字形、病句、相似字词辨析等基础文学常识,这些知识点只能采取孤立整理的措施。但在具体复习时,也可以把知识点嵌套在某个事例中进行记忆。
另一方面,我会对常犯的错误进行总结。比如我发现我的现代文阅读经常漏掉“xxx是全文线索,收束全文”这一要点,或者在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经常盲目概括、遗漏细节要点,我就把它们记在一个本上,之后在平时的练习中每次做到这一题型就翻出来看看,把这个点“刻进DNA”。这样考试的时候脑子里也像有本书在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遗漏。
最后,进行作文审题、思路训练。我的这一项工作开始得很晚,直到高三大自习前不久才开始每天写一篇作文思路。这一方法无需赘言,B站等网络平台上有许多分享作文审题、思路技巧的视频和帖子,选择易懂、合适的进行学习即可。我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我的作文审题和思路常常出现问题,有关于此的训练却又开始得太晚,直到最后上考场时仍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所以如果有相似问题的同学,个人建议早些开始练习。
三
心 态
许多人强调保持良好心态对于高考的重要性,我们都听说过因为过于紧张而高考失利的例子,或者因为心态良好而超常发挥、异军突起的例子,这些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存在于我的身边。但是,我的真实体验是,心态重要,但也没有传说中那么重要。
就我个人而言,某种程度上,重要的是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想了什么。面对一次大考的失利,我尽可以有逃避、畏难、退缩的心态,但与此同时,只要我最后还是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和努力,结果依然会是好的。在考场上,我尽可以紧张、焦虑,但只要我有平时的积累,并且依照我的经验和理性来完成每一道题,我的成绩也并不会因为心态不同而有太大差距。
心态重要,但没重要到需要我们努力来保持一个良好心态,我是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接纳自己的退缩、畏惧、紧张、焦虑,允许它们存在,这便已经是一个良好心态。
以上内容仅为我的个人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希望大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同时,希望我们都能永远徜徉在自己的热爱中,保持终身学习的激情,做一个有深度、厚度、广度的人。我想以我的标题为文章作结——心之所善,无远弗届,上下求索,山海不限!
供稿 | 蒋语越,内容有修改
美编 | 谢蒙恩
备考锦囊
备考锦囊
备考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