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家长谈 | 教育,宽窄有度的征程

教育   2025-01-15 19:50   北京  

  全文共3169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关键词:未名家长谈


编者按

十年寒窗,一路成长。在深夜埋头苦读的时刻,有人默默点亮明灯;在迷茫彷徨的青春,有人指引前行的方向。千言万语汇聚成父母温暖而坚定的目光,他们注视着孩子的每一点成长,目送着孩子追梦的身影。传递温情记忆,分享心得体会,在“未名家长谈”中,共同感受为人父母的深情厚意,陪伴您和孩子一同走过这段冲刺的旅程。


学生信息


学生姓名:郑凯程

毕业中学: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当代家庭可以通过生育、继承、财力及社会投资来实现世代传承的保值,而这种种策略的中心正是教育”,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对家庭再生产策略的概述,无疑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写照。孩子既被投注情感,又被寄予厚望。家庭越来越大程度地依附于孩子的学业评估,父母心系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未来,迫切希望培养一个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的优秀人才。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我反思了自己18年来陪伴孩子成长的经验教训,谨以教育的“宽窄有度”为主线表达一些浅见。


1

教育宽窄有度,不断言孰优孰劣

我选择用“宽”与“窄”来形容教育,源于人们对中国教育的一些批评用语。有人说,在教育内卷严重的情形下,父母与孩子都受高期望驱赶,亲子关系逐步演化成以“学习与监督学习”为主,父母倾向于将对孩子的教育窄化为“学业教育”而忽视个性品质养成;也有人说,中国的大学仍是强于传播知识,弱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主要是认真记笔记,好好考试,重个体竞争,轻团队合作,与社会各阶层链接甚少,这样的教育无疑是“狭窄”的。还有人说,中国教育没有去培养孩子获得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孩子眼里只有一场接一场考试,一项又一项具体任务,何谈宽广的人生。


以上批评不无道理,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有异曲同工之效。而且,“宽”和“窄”生动具象,似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画面感。不过,我认为对教育“过窄”的批评起码在两方面有待商榷:首先,为什么许多人在批评“过度教育”“窄化教育”的同时,又唯恐落人后,在剧场效应面前欲罢不能?这是否说明问题根源其实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人们日趋迫切的“地位获得”期望,在于市场的强大力量?其次,学校教育不够“宽广”的地方,我们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补充与调节?



在此,我不轻易断言教育之“宽”和“窄”孰优孰劣,当面临应试升学压力与理想教育期望的冲突,我把如何“宽窄有度”作为家庭教育必须迎难而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宽窄有度”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宽窄有时”。从孩子出生到中考,或者说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家庭“宽广教育”大有可为的时期。而从中考到高考,升学目标清晰具体,为了取得尽可能好的成果,聚焦于各学科成绩提升的窄化教育,当是明智之选。


回顾对孩子18年来的养育,我们的确践行了当宽则宽,当窄则窄。在十四五岁之前,孩子对绘本、油画、文学、钢琴、尤克里里、击剑、游泳、网球、攀岩、足球等广为涉猎,寒暑假和小伙伴们游历了将近30个城市。我仍然记得,孩子会在作文里写到,油画中没有不可补救的败笔,人生当亦如此;他也会写到音乐与文学的互通之妙,写到西西弗斯的倔强坚韧,浮士德的无畏探索。这一阶段的教育,可谓丰富、宽广,且富有启迪。不仅儿童的天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初具雏形。正因为如此,等到高中因为参加竞赛,面临兼顾竞赛与课内的时间紧迫,他能心无旁骛地聚焦于学业,心平气和接受“窄化教育”,坚韧地顶住压力,如愿求学燕园。


2

教育宽窄有度,也度量家长的努力程度

当我们说教育的“宽窄有度”首先是“宽窄有时”,我们谈论的是一言以蔽之的宏观规划。而当“宽窄有度”落实到年复一年的育儿日常,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就是,家长能努力到什么程度?


对于家长而言,对孩子实行“宽广教育”的难度远大于“窄化教育”,因为它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与金钱,也无形中倚赖家长的认知与眼界。可以说,宽窄有度,也度量家长的努力程度。


在我家书柜的显眼位置,至今仍珍藏着孩子的童年三部曲系列绘本。从孩子四岁到九岁,五年间我每到周末都风雨无阻地带他去画室创作绘本,引导他构思,并帮助他形成文字。从人类和动物世界既友好又敌对的关系,到固守一方的小树如何在四季更替中寻找生命意义,再到科技发展和人类命运双刃剑的思考,三本绘本的主题分别取材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可感知的周遭世界。就像我今天认真写这篇征文一样,当年的我也曾挑灯夜战帮助孩子字斟句酌绘本的文字,引导孩子在每个主题中都发展出一对矛盾的概念,从而丰富绘本的内涵,开拓批判性思维,让绘本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记录,记录从小到大的认知转变。



除了日常的关爱与照顾,对孩子的人生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件事,就是从他小学阶段起,便引导他爱上网络公开课。这种引导并非生硬为之,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网络公开课的爱好者。于是,在学有余力的几年间,孩子成了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网络课堂的常客。这些优质课程伴随着这位听课似懂非懂的少年从小学到初三,把他带往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在少量的人文社科课程之外,孩子最常听的是数学课。听课期间,他不停地给我开出购书清单,通过网络课程和读书自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这为他高中起步学习物理竞赛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也使他高中基本无暇顾及的英语科目一直保持不错的成绩成为可能。


当然,不同家庭所拥有的优势资本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家长通常会选择在自己最富有优势的领域付诸努力,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几项上各有倚重。


3

教育宽窄有度,也度量家长的角色分寸

讲到家长的角色分寸,我内心一直因为早年所作的一个决定,对孩子心怀愧疚。孩子从小参加丰富的体育运动,多数都擅长,唯独不喜爱诸如足球和篮球之类的团体性运动。而我则执着于培养运动员精神之团队合作精神,不断鼓励他留在足球队,直至三四年级的某一天,他被信息竞赛教练选中,且课程和足球课的时间冲突,我仍是让他为足球放弃信竞。孩子对信竞兴趣盎然,但是因为年龄尚小,碍于家长权威,只有忍痛割爱,而我却对此浑然不觉。几年之后,足球终归还是放弃了,了解孩子内心遗憾的我便愧疚至今。


可以说,在身体和思想都稚嫩的孩子面前,我们往往不经意间就滥用了家长权威。如何避免这种滥用,合理地把握角色分寸,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去阐述。



首先,就如选择足球或是信竞这个例子,家长要经常提醒自己,孩子是可以自我规约或激励的行动主体,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大多数时候,家长的角色应该是辅助者,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其次,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去区隔和平衡家庭的情感功能与教化功能。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先生认为,儿童不仅需要生理性抚育,也需要社会性抚育,前者需要亲子间的亲密,后者则常造成亲子间的冲突。当两者发生冲突,家长应当认识到,家庭的情感功能优先于教化功能,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化的基础。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共情胜于说教。


再者,家长作为孩子认知世界的主要桥梁,要明确自己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公平竞争可以获得成功,那他更有可能具有高自尊,心理健康程度更高,更积极自律。相反,如果孩子认为先赋因素固定了阶层,权力及金钱大行其道,读书无用,那他有更大概率受困于心理疾患,消极涣散。因此,父母有必要树立自己积极乐观的角色,向孩子传递正向价值观。


结语


回望与孩子朝夕相处的18年,是其乐融融的亲子时光,也是宽窄有度的教育征程。如今,经历过高考的淬炼,成年的孩子展翅高飞、远离父母。我相信,教育,终将走向宽广;孩子,终将走向人生的旷野。



供稿 | 郑凯程家长,内容有修改

美编 | 樊珠妍

图片|安韵伊、吴柏榕




家长经验

未名家长谈 | 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家长经验

未名家长谈 | 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家长经验

未名家长谈 | 立“自燃、自严、自愈”之心,成“自发、自强、自信”之人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大招办官方账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取最新招生政策,深入了解北大学科设置与选才需求,倾听北大学子一路求学经历,定制属于你自己的圆梦北大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