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501字,阅读约需13分钟
昨天下午,一个寻常的冬日午后,阳光从窗户斜穿入北京大学哲学楼101教室,在红棕色木墙上投下一片温暖的光影。如往常一样,这间可容纳15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讲授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
讲到历代车驾等级制度的一处时,阎步克的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笑意:“‘仕宦不止车生耳’,这里的‘车生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做官了,车就会生出耳朵呢?这里的车耳,就是轓,是车的挡泥板。”一番图文并茂的解释后,阎步克打趣道:“做官做到一定程度,车上就会有这个挡泥板。”台下同学们也发出低低的笑声。一种有关知识、学问的愉悦情绪,在此间流溢。
这,是阎步克退休前在北大上的最后一堂课。
同学们在课后发朋友圈留念,滑动查看更多
在北大各种版本的好课推荐名单中,总有几门历史课被频繁提及:“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阎步克教授。
阎步克自1988年7月在北大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一直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古代政治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12月17日,阎步克在本学期开设的本科生课程《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结课。讲台虽辞,学问长存。许多同学自发在社交平台发文记录这一时刻。
北京大学视频号下的评论
三个小时的光阴悄然滑过,阎步克停下播放的PPT,语气从容地告诉大家:
从教三十余载,幽默风趣是阎步克授课中最吸引学生的特点。诙谐的话语不仅令学生收获无数印象深刻的瞬间,更将个人经历和现实枚举融入其中,成为学生理解抽象历史概念的钥匙。
“在场感”,是外国语学院2024级硕士生曾申奥对阎老师课堂体验的概括形容。“那份蕴含于老师言行举止间的智慧与幽默,在授课现场尤为亲切可感,带给你完全不同于观看视频的沉浸式体验。”中学时期,对春秋战国历史着迷的曾申奥就已通过网络视频中对阎步克老师有了深刻的印象,《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书尤其为他打开了新的历史视角。真正有机会坐在课堂现场后,在场所有学生专注聆听、在老师的感染下时而爆发出哄笑的氛围,为他带来了知识上的独特愉悦,也逐渐消弭了他对历史学者威严形象的认知滤镜。
言及《礼记》中的“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阎步克便拿出自用的古代形制的拐杖,满怀笑意地将自己的年龄套用在古语中印证,引得全场纷纷拍照。
对于历史学系2024级博士生李祎凝而言,阎老师对他感染最深的是其广博的知识视野和对跨专业跨领域理论的娴熟运用。在日常教学中,阎步克博采众长地吸纳政治学、社会学、组织学等多方前沿视角,从不困囿于单一的知识框架。阎步克曾提出,好的概念会成为有力的分析工具,鼓励学生超越生涩的理论,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创制出一套更具有解释性,也更符合中国古代语境的概念体系,以更贴切、更深刻地诠释历史,观照这片土地与人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是一门延续文明、引导人类反思和认识自身的学科,教学的传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受田余庆先生的影响,阎步克始终在一线教学中倾注大量心血,坚持在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认识。
作为本学期《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的课程助教,历史学系2023级博士生洪景涛见证了老师不止一天备课到凌晨的工作状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学术争鸣……历史的多元性在阎步克的课件中尽数收纳,以图文并茂、逻辑严密的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力求在每一堂课有限的时空中,为听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且细致入微的历史长卷,带领学生以兴趣为引,在中华文明千百年的长河中溯源而上、不懈求索。
在阎步克的门下学生眼中,这是一位严格而慈爱的导师,魏晋南北朝史专业方向的大家庭也像一个“松散而亲密的同盟”,师门氛围一如课堂般融洽。作为领头人的阎步克,既会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强调文章要实现广博与精深兼备,也注重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舒展,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自由,培养学生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一位优秀的师者和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能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面对请教问题的学生,阎步克总会无私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所有见解,鼓励学生日后与他分享新的研究成果,更会无比认真地回应课后纵使是人山人海的签名请求,一笔一划地在日期与姓名旁落下郑重的“赐读”二字,献上对每一位读者的尊重与感激。
“大学讲台对我来说太神秘了,一时望而生畏,只能勉力为之。”初登北大讲台时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转眼间,阎步克已在讲台前耕耘三十六载。
每个学期,他都如期而至,为学生开设一系列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基础课与通识课。他的课程也总是供不应求、座无虚席,有些北大学生甚至从大一就期待能够选上阎老师的课,然而临近毕业也未能如愿;稍晚一些到达教室的学生,常常发现座位已满,只能站在角落聆听。
阎步克经常思索如何才能让PPT表达更加鲜明、样式更加美观,对PPT再三修改,有时在屏幕前备课到凌晨五六点,简单休息洗漱后便去赶早上八点的课程。课后,他还会对PPT进行加工,修补新发现的瑕疵,依据每年课堂反馈不断调整。2020年,他针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新特点,重新制作了近600张幻灯片。即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他也乐在其中,“因为讲课时更明快流畅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达好的教学内容,是他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课程内容的最大动力。
从自己课件中的大小疏漏、字字推敲到回复日常邮件、“较真”学生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和注释规范,阎步克将严谨和一丝不苟贯彻到教学、治学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978年,阎步克从北大荒来到北京大学报到,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他靠着背得滚瓜烂熟了的百十来页复习资料,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然而,他所在的中学不开设历史课,大学之前,他一天历史课也没上过。
初入北大时,阎步克也曾感到迷茫,入学后有好一段,他不知道如何读书做笔记,下课了也不知道干些什么。进入历史研究,对阎步克来说是一个跟着感觉走、跟着思考走的过程。
十年后,阎步克留在了北京大学任教,不仅研究历史学,也讲授历史学课程。这方讲台,一站便是三十六载。这个学期,阎老师开设的两门课程都先后迎来最后一课。在教学生涯的尾声,他深情寄语同学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些春风化雨般的睿智与热忱,是一代师者的崇高风范,是陈酿般悠久醇厚的岁月,绵绵不绝地淌过阎步克的古稀之年。
《席位爵与品位爵:东周礼书所见饮酒席次与爵制演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来源 | “北京大学”公众号、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文字、编辑 | 刘文欣、尹乐怡
图片 | 曹梦瑶、翟梦坤、卢赞
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曹梦瑶
北大体验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