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064字,阅读约需10分钟
编 者 按
在埋头苦读的岁月里,你是否渴望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深夜奋战的时光中,你是否期盼有先行者指点迷津?此刻,或许你正徘徊不前,或许你已踌躇满志,但请坚信,你并不孤单。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北大学子诚挚地献上这份“备考秘籍”,愿伴你追梦,伴你成长。心态与方法,技巧与实力,在这里,你将找到最需要的答案。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池志远
毕业中学: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易卜生一言“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鞭策着我们追求“真金不怕火炼”的绚烂人生。于此,我们承担,攀登,热爱,分享幸福。而语文学习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练就语文好比铸器,用兴致与热爱的“锻造炉”,铸出方圆有度,完美无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语言文字的艺术。
制炉
在小学和初中,我的语文一直是弱项,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当时的我尚未认识到语文的精致与丰腴,只是怀着提高总分的心念,被动地和语言文字接触。初二时,我将所有学科或零碎或点滴的种种收获整理进笔记本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大多是《读者》中的名言警句。大多警句现在看来只是“营养价值”并不高的“鸡汤”;背下这些警句后,我也无法熟练地加以运用,我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并没有被激发。直到我抄下这么一句话: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刘亮程《寒风吹彻》)
我心中盛大的悲悯情怀逐渐被唤醒。我想起自己成绩的浮动,想起身边心理遇到困难却很少获得帮助的同桌,想起曾经愧对的同班同学,最终识得语言文字——纵使是只言片语——能够传情的强大力量。语文不仅仅是试卷上冰冷的分数,更是热腾的兴致与鲜活的生命力。我用来锻造语文的“熔炉”初步成型。此后我涉猎的文字更加广泛,鉴赏的水平有所提高,摘录的内容也愈发深邃。我以110分的成绩(满分120分)通过了语文中考,至今想来仍觉欣喜。
高中语文第一课的内容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历史文化接触不多的我顿时觉得难以跟上。当时,语文老师的一句“文史哲不分家”点醒了我,我意识到语言文字除了能够传情,还可以浓缩历史,传承古今。此外,对外国文学的鉴赏亦是基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我对语文的兴趣终于被全方位激发,语文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土壤,而土壤中又有理智、情感和智慧,富集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有对家国天下的博爱精神。语文的“锻造炉”,至此制造完成。
备料
铸器需要品质优良的原材料。在语文上,这体现为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沉淀。高一班上的文科同学比较多,我便时常留意他们的学习内容。他们有的放在案头的工具书不是《古代汉语词典》而是《说文解字》;有的不只读能够成为作文素材的小品文,而且能坚持“啃”下难以读懂的《追忆似水年华》;有的坚持文学创作,在学校的文学期刊上“小有名气”;有的则在写诗、对对联中练就一身遒劲有力的好文笔。而当时仅仅凭借机械刷题的我在高一的语文考试中频频失利。
耳濡目染之下,意识到差距的我很快向他们靠拢。再次思考便能发现,这些同学的积累内容体量庞大,思想深广。很多内容,譬如意识流作品的写法、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源流等等,在功利的应试角度上看似无用,而实际上这些“非功利”的真才实学,才能为“锻造”语文提供既厚实又高品的原材料。
于是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备料过程。在有差距的情况下,盲目复制文科同学们的积累方法和内容显然不为上策。我选择了从简单的书开始读起,并养成坚持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从黄亚洲的《建党伟业》,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城堡》,我对小说的鉴赏能力逐渐提升,同时也深化了自己对小说“社会的一面镜子”功用的认知。此后我便涉足思想类著作,一步步地备齐思想的宝贵原材料:高一接近尾声时我重读了初中读过的《把我们的心地打扫干净》散文集,高二我先后读了《中国哲学简史》《美的历程》《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等著作。对文言文以及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我则以《古文观止》的阅读理解来切入。
看着读书笔记本中的空白一页一页被填满,我心中的满足与充实感油然而生。这些点滴成为了我文学鉴赏的土壤,成为了我的作文素材,也成为了深化我萌生新思想时的事例支撑。将原材料备得足、备得精,方能使自己铸的器立于不败之地。
锻造
在竭尽心力“备料”的高一、高二期间,我的语文成绩依然存在起伏,先前的积累似乎看不到明显的成果。不知积累下的“原材料”如何使用,成为了我最大的问题。进入高三,我将语文学习的重点放在归纳和整合这些零碎的知识上。这便是把“原材料”真正塑造成器的过程。
我在高二成功地把原先的“题海战术”纠正为“先做题后整理”,即拒绝毫无目的规划的做题,转而将每道题背后的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积累到笔记本中,以供后续复习参考与补充。我在此期间完成了“备料”过程,但我的“料”始终是孤立的、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把这些不成形的小件原材料,亦即“知识碎片”,整合成为完整的体系化的框架,便是“锻造”过程。因此高三期间我的活页笔记本经历了一个“由厚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抽出每个零碎知识点,再重新按“实用性文本——文学性文本——文言文——古诗——语言运用”这样有序的框架整理到一起,最后作为新的笔记放入笔记本。
当然也要注意,单纯的知识框架并非万能。语文之广博,绝不是单单凭靠“公式”就能解决一切。每一篇文章,或是每一首诗歌,总有框架以外的特色和细节待我们品味。所以,为了防止总体框架对微小细节的忽略,我还会在新的框架笔记中的每个知识点下添加例题和题解,标记每道例题的特殊性体现在何处。这样,我们就能实现语文解题上“共性”和“个性”的“双剑合璧”,锻得良品。
我在高三的“锻造”还包括了作文素材的整理与运用。为了让这些素材真正“内化于心”,我使用不同分类标准多次对摘抄本上不同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同时从原文中提炼出关键词或关键句,直通其核心。平时,我也会通过习作的方式不断锤炼锻造素材运用能力与写作功底。从“不善表达”到“下笔千言”,正是依靠对语言材料的不懈“锻造”。
打磨
经过了“锻造”,我的语文成绩得到稳步提升。但在每次模拟考试中,我都会出现个别知识点的疏漏或不足。高三的最后阶段,我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细节上,为每一分细致打磨。随着缺陷不断被弥补,成绩的浮动越来越小,我“铸器”的决心与信心倍增。当然,应试层面上的“打磨”与细节处理是建立在“制炉”“备料”和“锻造”的基础上的,只有铺设好厚实的语文基础,提升好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在应试方面总结更多经验。我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了137分,欣喜之余,我更加确信,“锻造炉”是我将语文“由弱变强”,并追求至善至美的制胜法宝。
同时,语文学习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打磨”是一个持续性过程,贯穿“锻造”之后语文学习的始终,要尽可能避免懈怠。
北大汇集了一代代的文学大家,有如胡适、茅盾、季羡林……他们成为了现当代文学的主力军与先锋。燕园一座座古朴的建筑里外,都蕴藏着无限的文学气息,待我细细品鉴。丰富的通识和选修课程,也让北大成为了我接续打磨语文、修得更深文学素养的最佳去处。来到北大,我也与校图书馆有了一次极为温情的邂逅,我预知定能与图书馆“相爱”,更愿与北大一道,徜徉书海,品味文墨,不断“铸器”,以笔斧拓神境,以墨犁耕心田。
供稿 | 池志远,内容有修改
美编 | 陈碧慧
备考锦囊
备考锦囊
备考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