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 | 刘思齐:创作的力量

教育   2024-12-10 19:24   北京  

  全文共374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关键词:未名新语



编者按

五湖四海燕又至,未名湖畔启新章。新秋之际,又一批心怀梦想的学子将齐聚燕园,书写他们的青春故事,百廿有余的北大也因此活力无限。追梦途中,他们曾意气风发,也曾消沉低首;他们有师友的陪伴,也有梦想的指引。在此,我们与你分享“未名新语”,见证新燕展翅翱翔,畅想无限未来!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刘思齐

毕业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收到录取通知书,我仍旧有些恍惚。究竟什么原因,让我和那些或勤奋刻苦,或天赋出众的同学一样幸运地来到了北大?


放下通知书,我努力地回忆,在记忆的隧道里,我似乎找到了缘由——那贯穿生命的、不息的创作。


生而热爱


每个人生来就有无穷的创作潜力,创作对象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我自两岁起就对数有极大的兴趣,在父亲的引导下,用瓶子摆成一个个数字,比谁能一眼估算出一堆玩具或水果的数量,探究平方和开平方的速算法……对我而言,数学是无穷无尽的创作乐土。


我会在家中的墙壁上挥洒笔墨,发明由公式与符号组成的塔防游戏,描绘心目中磅礴玄幻的上古数学史,以及种种除我以外没人能懂的“好玩”作品……通常,异想天开的创作是不被认可的,“学生就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这可能导致创作的火苗在它刚刚忽闪的时候就被掐灭。幸而我父母并未反对过,他们只是饶有兴趣地看着,偶尔提醒一句,“该吃饭了。”


探索之乐


我的创作也是一种探索,是亲手解开未知的奥秘。


三年级时,我对太阳的运行备感兴趣,想知道,有没有办法测量日出时间呢?我自己想不出来,就和爸爸一起讨论。我们想出这样的办法:在日出之后,把一个眼药盒放在太阳直射的地面上,用尺子量出盒子的高度和影长,记录下测量时间;用反三角函数能够得到此时太阳的高度角;按照太阳每小时升高15°估算,就能倒推得到日出时间。


在爸爸的帮助下,看到自己化身“魔术师”,亲手将眼药盒变成解读太阳奥秘的神奇魔术工具,有说不出的开心。数学的探索果然别有趣味!


人们印象中的创作,多是音乐、文学、美术之类,我的这些似乎和创作沾不上边。可创作又何必拘泥形式呢?几根树枝,一支粉笔,只要有了热爱,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做出属于自己的游戏、作品、工具,或者一个人的“秘密宝藏”、“神奇配方”、“隐暗机关”……就是创作。当时的我自然不知道这些,只是顺从自己的天性而已。


触摸生活


来到初中,我开始创作音乐和文章。这时候,短暂的喜怒哀乐是盘桓滋长的情感,美好的情感催生出保留它的欲望,而歌声和文字恰是极好的表达方式。


于是我走入教室,观察那些埋头苦读或嬉笑打闹的身影,那些喜上眉梢或失魂落魄的面容;我漫步花草树木之间,打量笨拙的吊死鬼蠕动的模样,聆听夏风与知了的鸣声;我随父母游历大山大河,见识胡杨林千年不倒的雄姿,大草原浩瀚无边的气势。


有了细致的观察,而后用情绪发酵,便不是什么难事了。于是,探访中国天眼,仰望星空,我写的是:


“中国是有梦的,于是多少人抛洒自己的生命,于是天眼拔地而起。”


我告别陪伴三年的教学楼,写道:


“他记住了,记住了我们曾在这里生活过。有朝一日,再一次归来,叩动他那尘灰遍布的红砖灰瓦,一定会得到答案的。”


也许我的作品并不出彩,可是它们足以为这略微枯燥的校园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也温暖了我的心灵;几年来看似不务正业的经历,也必定会在将来的某刻展现出其用处。总之,在未曾停歇的创作中,我的课内成绩一路上升,来到年级前十水平。



情绪之困


美好的日子并不长久。进入初三,学业压力骤增,学校和家庭也有不如意事,人际关系、争论吵架,这些让我厌倦。散漫惯了的我并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很快落入一种孤独而疲倦的境地:我的成绩下滑至班级中游,创作也逐渐充斥负面情绪。


当我再次向上仰望,写下的是:


“没有光源,一切物体却都黑白分明;看似光滑的古墙,抚摸起来斑驳无比。无尽回旋的阶梯随七根石柱一起向上,向上,缩成一点。牢笼。”


我再次回想初中的时光,写下:


“他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却只是沉默;寒风又一次如期而至,仍夹杂着昔日同学们的冷漠与打骂声。”


我决不愿放弃创作,但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呢?


起初我想,只要一直寻找快乐,不就能减轻痛苦了么?于是我在学校活跃起来,热衷于造梗和打游戏,积极参与组织班级活动,闲暇时光约同学一起出游。可事态并无好转:大伙玩闹嬉戏,固然快乐,可是快乐的时光太过短暂;到了离别之时,伤感又涌上心头。于是我提起笔描绘心境,写着写着就唱起来,哭起来。唱的是断肠的月夜,写的是冗长的回声,比快乐长得多。


这聚散悲喜的循环持续了近两年,我终于意识到,这样无济于事。


是啊,创作依赖于情绪,可是情绪飘忽不定,创作也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当它碰巧赶上了正面情绪,自然会酝酿美好的情感,进而激发更多的创作欲望,形成良性循环;若不幸遇到负面情绪,则会落进恶性循环的深渊。两年来我依旧深陷情绪的漩涡,难以驾驭自己的航向;我依旧不愿放弃创作,于是所有方法都在一场恶性循环中化作徒劳。这就是我的病根。


这一致命的弊端存在,似乎使创作——这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和题海战术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在分数至上的校园里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不改变创作依赖于情绪的本质,也就无法改变我所面临的现实;只有让创作稳定下来,才能使其发挥正面价值。


可是,创作该依赖于什么,才能变得稳定呢?


沿着时间隧道回溯,原来答案早就藏在小学时期的“创作”中。那是情绪的背面,那是稳定的象征——理性。


理性之刃


所谓依赖理性,具体来说,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分析。那些嬉笑打闹的身影间,有言出必行的益友与花言巧语的损友;那些夏风和蝉鸣间,永恒无言的秩序胜过短暂不安的喧哗;那些英姿飒爽的胡杨林间,是挺身而出的担当与坚忍不拔的毅力。


分析得到结论之后,方可在结论的基础上舒展情绪,这样就稳定得多。有一天我回忆往事,忽然发现,六年前备考早培与如今冲击数学竞赛的经历颇为相似;那时我以热爱作为动力,今天的我也一定可以。我从中恍然明白,回忆并不是死的:它作为人生经验,能在未来的相似情境下提供指引,从而被赋予新的意义。情由心生,我就此写下:


“夕阳下风儿吹拂,灰暗的往事也染上金黄;朝霞里铃声荡漾,陈旧的时间也迎来新生。那些不只是回忆,回响着的,是过去,也是未来。”


对于这些情绪,还应当加以过滤。萧萧落叶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新一轮传承伊始;有害情绪不可任由其滋生蔓延,必须加以引导和遏制。我的做法是,将这些情绪也化作观察和分析的一部分,而后用回忆中积极之物加以慰藉,则消极之物自然随风飘散。在那孤独的日子,我的文字是:


“我以为失去所有,孤独无所,可仍有长存不灭的过去,满怀希冀的未来;既然如此,那便不再惧怕。”


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创作依赖于理性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退一步讲,这样的创作不致引发心理疾病;进一步讲,对情绪的过滤提纯,使创作尽可能展现其美好的一面,对事物的分析总结,使创作在情绪价值之外,还起到积累人生阅历的作用,于是创作自然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这些结论并非纸上空谈,因为那段日子里,笑容重新爬上我的眉梢,成绩回到年级第13名,随后又进入数学省队。


从容自在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冬令营(CMO)比赛前夕。我讶异于自己如此冷静,竟丝毫不为比赛成绩而焦虑——明明同学们比我早学习竞赛整整两年,平日更是在竞赛上付出两倍于我的时间。想必是创作所带来的淡然吧。


我这样写道:



“从启明星的背面出发,

直到云散雾消的终点;

奖杯与掌声都已忘却,

唯有一事不能忘呵——

我所走过的每一寸时光。”


随后我便安然入梦,期待着接下来两天的试炼。


考场上我精神饱满,踏踏实实地做出了所有力所能及的题目,顺利进入了国家集训队。走出考场的路上,我隐约听到,有比我优秀得多的同学因压力过大而失眠,最终留下了一些遗憾。


也许在这样的重要时刻,心境真的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吧。


创作的力量


时至今日,我明白自己的成长绝非偶然,创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创作的力量也绝不止于升学:它能庇佑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创作有益于提升学术水平。创作基于观察、分析、提炼和重构,坚持创作能够培养观察力、分析力和想象力,这与各种学术研究需要的能力不谋而合;因而,创作理应提升具有普适性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课程带来的具有针对性的学术能力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术素养。


创作能有效调控情绪。创作在理性的控制下,可以激发正面情绪,消解负面情绪,引导微弱的情感表达,遏制强烈的情感宣泄;创作可以成为坚强的精神支柱,因而在挫折与诱惑面前波澜不惊,在狂风骤雨中屹立不倒;创作使人意识到自己拥有他人都不拥有的事物,明白自己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批量产品”,增强自我认知与价值感。


创作还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作中常常需要观察他人和自身的行为,并感知其中的情绪,为了将这些情绪化成实在的声音和文字而不致曲解,还需要对其进行总结和提炼。经过足够多的总结提炼之后,怎样的人会在怎样的处境下做出什么事,这些人际交往的规律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想,创作就是我的学习秘诀。我为找到这创作的力量而欣喜,也将继续为坚持创作而不懈努力。




供稿 | 刘思齐,内容有修改

美编 | 唐儒雅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 夏絮影:苦雨终风也解晴——记我这一路走来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 林昊阳:奔赴属于自己的那场雪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 陈容妤欣:自信即巅峰


北京大学招生办
北大招办官方账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取最新招生政策,深入了解北大学科设置与选才需求,倾听北大学子一路求学经历,定制属于你自己的圆梦北大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