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特弗里德·伯姆
Gottfried Böhm
戈特弗里德·伯姆是一位德国建筑师和雕塑家,也是德国唯一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1986年,波姆获普利兹克奖,当时的评委这样描述他的作品,“将新老建筑元素结合,精彩且令人振奋”。波姆对材料的独特见解,还有对历史建筑的诠释能力,使他成为德国以及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他的声誉建立在创造由混凝土、钢材和玻璃制成的高度雕塑感的建筑之上。
戈特弗里德·伯姆 (中) 与儿子保罗·伯姆(前排). Image © Lichtblickfilm Köln
多年间,伯姆主要是传承他父亲的传统。在这段早期时间中,直至1960年代,波姆只设计教堂,由于其父曾经是天主教教堂以及大教堂的著名建筑师。但是,他后来逐渐脱离了父亲多米尼库斯的表现派风格,开始在实践中用简洁几何的表面形成形式主义的风格,他经常使用红砖和小开窗。锥形,四锥体和圆锥体互相堆叠形成一些清晰直接的神圣感。
© Wikimedia user Elya licensed under
© Sabine Thielemann/Alamy
最终建成的结构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第二大教堂,拥有800个座位和2200人的站立空间,但却没有任何传统的宗教象征。其棱角分明的屋顶线条最常被比作帐篷的形状。
混凝土表面采用木板浇筑,呈现出典型的粗糙质感,这种风格常见于粗犷主义建筑。某些区域经过喷砂处理,形成了颗粒感强烈的表面效果。
入口序列始于一座宏伟的楼梯底部。游客从这里向上走,经过一排排托起朝圣者的圆形开口,设计上高耸在圆柱之上,方便他们过夜。
一个小庭院通向入口,这是一处刻意设计的封闭空间,强调了后方大厅的紧凑尺度。砖砌铺地和街灯延续至建筑内部,营造出一种有顶公共广场的感觉。贝姆还融入了自己的定制细节,从限量版椅子到特制的彩色玻璃窗和门把手。
© Seir+Seir
空间的一侧是三层画廊,而另一侧则通往两个小礼拜堂。天窗和高窗从上方引入细长的光束,照亮了室内环境。
Bensberger City Hall
本斯贝格的“老城堡”起源于 12 世纪,是一座山顶堡垒,在其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几次用途变化,到 20 世纪中叶已经是一座城堡、一座修道院和一家医院。1960 年代初,本斯贝格的公民政要需要一个新的市政厅(德语为 Rathaus),并提出了将当时半毁坏但适应性强的中世纪城堡改造成新的市政总部的想法。
© XAVIER DE JAUREGUIBERRY
1962 年,德国表现主义建筑师和混凝土爱好者 Gottfried Böhm 开始将这座中世纪城堡改建为棱角分明的市政厅,这引起了争议。工程首先拆除了 1850 年后对破旧结构的扩建,并修复了幸存的 12 世纪墙壁和塔楼。市政厅建在古老的中世纪城堡的废墟上,包括城墙和塔楼的遗迹,并创建了一个新的建筑群。新增的建筑由裸露的混凝土制成,以市政厅庭院中雕塑形状的楼梯塔为主,它与旧塔楼的现代塔楼相得益彰。
© Seir+Seir
该建筑向内院开放,底层完全为玻璃幕墙。外立面由连续的水平窗户构成,窗户高度超过1.70米的护栏,突显了整体的城堡特征。这座令人眼花缭乱的塔楼建筑主导着贝恩斯贝格这个小镇,仿佛两座完全不相关的建筑在朦胧的山顶相撞而成。
© Uwe Aranas
1960年代的这一引人注目的扩建形成了一个马蹄形,与城堡的原始轮廓相呼应。整个奇特的建筑顶部则是一个大胆的混凝土观景塔,高高耸立于这座合并的中世纪祖先之上。
© Seir+Seir
将现代办公综合体的概念比作从中世纪城堡废墟中涅槃而生,并不是没有反对声音,甚至在贝恩斯贝格办公的公务员中也存在争议。他们将其形容为“炸弹破坏”、“花园小矮人”、“猴子岩石”以及“公务员掩体”。但这一大胆的建筑项目为设计师赢得了备受瞩目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至今仍是这个小工业城镇的标志,然而它的存在依然引发着不同的看法。
BENSBERG TOWN HALL FLOOR PLAN
基督复活教堂(Christi Auferstehung)位于科隆的林登塔尔区,由建筑师戈特弗里德·伯姆于1968至1970年间建造,并于1971年正式 consecrate。它被视为伯姆雕塑性建筑的典型例子,其设计与同时期建造的朝圣教堂有诸多相似之处。该教区成立于1920年,1934至1936年期间,来自杜塞尔多夫的建筑师弗朗茨·施奈德为其设计了一座传统风格的教堂,原计划在教堂的中殿和合唱区旁建造两个多边形塔楼,但最终未能实现。尽管在1944年遭受轰炸后仍被市政当局使用至1967/1968年,但最终因结构问题不得不拆除。
基督复活教堂坐落在一条小运河的尽头,运河东西延伸,通向城市森林,两旁是古老树木成荫的大道。教堂略微抬高,宽阔的台阶通向一个小广场。
伯姆设计的新教堂呈不规则多边形形状。教区部分完全由红色砖砌成,而教堂主体则在砖与混凝土之间交替,形成内外对比。建筑西北角矗立着一座纤细的螺旋楼梯塔。最初,屋顶的倾斜混凝土表面是裸露的,但因天气原因,倾斜面不得不用铅覆盖。
内部环境如同一个洞穴,红色砖墙增强了这一氛围。由于设计曲线多变,教堂内几乎没有平滑的墙面,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凹处,为每个礼拜任务提供独立空间。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天花板的结构:沉重的混凝土柱向上延展,形成一个常常狭窄的穹顶,最高处位于祭坛上方。
戈特弗里德·伯姆喜欢他的建筑“丰富多彩”,希望它们“对眼睛有所启发”。他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和光线的巧妙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许多教堂窗户散发出温暖的红色,柔和的内部照明随之而生。基督复活教堂的窗户呈深血红色,为迷人的内部空间(让人联想到瑞士建筑师瓦尔特·福尔德尔的教堂)增添了生动的温暖感。
穿孔的砖墙不仅改善了音响效果,还如同蕾丝刺绣一般,吞噬了透过少量高而窄的窗户洒入的微弱自然光,并根据灯光的亮度调节房间的明暗程度。
© Lorenzo Zandri
Christi Auferstehung 教堂体现了 Gottfried Böhm 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中材料和光线不仅仅是建筑元素,而是成为与游客“对话”的更大叙事的一部分。这座教堂不仅是礼拜场所,也是 Böhm 建筑设计革命性方法的证明。
科隆中央清真寺建于 2009 年至 2017 年之间,由建筑师 Gottfried 和 Paul Böhm 设计。这座清真寺专为科隆的土耳其穆斯林社区设计,拥有现代而又极具辨识度的奥斯曼帝国圆顶,其透明性在其内部吸引着客人。
这座清真寺采用奥斯曼建筑风格,有一个混凝土和玻璃圆顶,有两个尖塔,主厅高36.5米,拥有两座高达55米的宣礼塔。清真寺一层设有市集和入口,地下室为讲座厅,祈祷区位于上层,并包括一个穆斯林图书馆。中央设有一口井,连接两个层级,营造出宜人的氛围。该建筑群的主要特征是祈祷大厅,由几个贝壳状的墙体构成。这些墙在中心处形成一个充满自然光的穹顶。
建筑围绕一个开向文洛尔街(Venloer Strasse)的庭院形成一组。宽阔的楼梯连接两个主要层级。街道层包含市集和活动大厅的入口。
建筑还采用了玻璃墙,据 DİTİB 发言人 Alboga 说表示,这让访客感到开放。建筑师认为,街道上的宽阔楼梯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开放感。
所有清真寺的入口均位于更高层的庭院,这里是整个建筑群的集会点。从这里可以到达其他功能区域,如图书馆、教室和行政办公室。庭院中央设有一个喷泉,连接了两个主要层级,营造出宜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