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心血管疾病发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科学的血脂管理是临床医生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样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关键靶点。随着相关指南共识的不断推进,媒体、社区活动、健康讲座等方式的科普与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大众对于血脂异常管理的认知不断增强,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本期特别邀约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策划组织了“血脂管理”专题研究,从最新筛查管理技术、干预靶点、分级诊疗、人群管理多个角度对患者血脂管理作出了探讨,同时精选了热点话题的相关论文供学者参考。
点击下方文题查看原文
【作者】张龙,李建平
【摘要】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回顾历史,从把不同类型的血脂指标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标志物,到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要降脂靶点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示立足分级诊疗的血脂异常管控体系是进行有效血脂管控、切实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不断优化心血管疾病预测模型、加强血脂异常专病医联体建设、推广立足分级诊疗的血脂异常管控体系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血脂异常整体防治水平,达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心下沉、关口前移,降低心血管疾病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威胁。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张硕, 张龙, 张岩, 李建平
【摘要】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脂质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进而增加罹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筛查、诊断和治疗均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总结了基因检测技术,特别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的效率和诊断的准确性,但同时也引入了许多意义不明的突变。与药物治疗不同,转基因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可纠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的分子缺陷,有望在分子层面根治此病。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治疗方式存在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并且仍需长期随访明确其疗效。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等分子生物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疗中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后续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李婕, 丁虎
【摘要】
脂蛋白a[Lp(a)]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显著相关,但降低Lp(a)的临床药物能否降低ASCVD发生风险尚不明确。本文系统综述了Lp(a)的结构、功能、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现状,探讨了Lp(a)与ASCVD、主动脉瓣狭窄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总结了降Lp(a)的治疗新进展。Lp(a)的结构组成表明,Lp(a)可能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纤溶反应和促进炎症的作用。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多种证据支持,Lp(a)与ASCVD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此外,Lp(a)还与主动脉瓣狭窄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目前,一些新兴的降Lp(a)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可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残余风险。本文希望能够为Lp(a)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并为血脂监测与管理提供依据。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4.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李渊, 马弘阳, 李标, 岳岸娜, 邵娅庆, 孙康云
【摘要】
背景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是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这部分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早发现和尽早接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存活率。
目的 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FH,探讨社区人群筛查FH的临床价值、意义。
方法 2023年7—12月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及下属医联体5个社区卫生中心LDL-C≥4.90 mmol/L并完成基因测序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64例,根据LDL-C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分为Q1组(4.90 mmol/L≤LDL-C<5.10 mmol/L,n=43)、Q2组(5.10 mmol/L≤LDL-C<5.32 mmol/L,n=40)、Q3组(5.32 mmol/L≤LDL-C<5.67 mmol/L,n=41)、Q4组(5.67 mmol/L≤LDL-C<11.06 mmol/L,n=40)。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 共纳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64例,血脂异常知晓率为39.02%(64/164),21.95%(36/164)的患者既往服用降脂药,Q1~Q4组患者总胆固醇(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体格检查,均未发现腱黄素瘤、脂性角膜弓,Q4组有1例患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Q1~Q4组患者荷兰临床脂质网络标准评分、疑似FH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基因测序主要结果为确诊FH,FH基因变异检出率14.6%(24/164),其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变异占11.0%(18/164),载脂蛋白B(ApoB)变异占3.1%(5/164),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变异占0.6%(1/164)。Q1~Q4组FH基因变异检出率、致病、可能致病、杂合基因型、LDLR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基因测序次要结果定义为疑似FH及其他原发性脂代谢异常,疑似FH及其他脂代谢相关基因变异率为70.12%(115/164),Q1~Q4组基因测序次要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社区人群高胆固醇血症LDL-C≥4.9 mmol/L的患者中,FH基因变异率较高,同时其他原发性(遗传性)脂代谢基因变异率较高,在社区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FH有重要临床意义和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5.不同民族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研究👈
【作者】罗思富, 金梦龙, 苏比努尔·居热提, 刘紫阳, 付真彦
【摘要】
背景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疗法的基石,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脂质管理的首选治疗策略。然而,尽管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不同族群患者治疗反应存在明显差异。
目的 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中的疗效差异,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
方法 纳入2012—2022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7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 共纳入780例ASCVD患者,其中汉族408例,维吾尔族372例,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平均年龄和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汉族患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比例高于维吾尔族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脂蛋白a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B、HbA1c、HDL-C、ApoA1水平高于维吾尔族患者,ALT、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B、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载脂蛋白B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C、HDL-C、LDL-C、ApoB降低水平高于维吾尔族(P<0.05);TC、LDL-C、ApoB降低程度高于维吾尔族,HDL-C升高程度低于维吾尔族(P<0.05)。以LDL-C下降幅度作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敏感组(n=124)、抵抗组(n=104)、中间组(n=552)。抵抗组汉族42例、维吾尔族62例,敏感组汉族78例、维吾尔族46例,中间组汉族288例、维吾尔族264例,3组民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1,P=0.030)。
结论 汉族患者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降脂效果显著优于维吾尔族患者,维吾尔族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脂水平,并考虑加大他汀剂量或者尽早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以改善疗效。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张俊, 罗雯, 王绿娅, 杨娅, 陈彦
【摘要】
背景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排名第一位的疾病仍然是心血管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目的 通过建立新型血脂管理门诊模式,分析新模式建立前后患者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合理用药比例、患者依从性及用药达标率。
方法 2023-09-01—2024-02-2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通过整合医学资源建立了基于科研项目为基础的综合医院血脂管理门诊模式。该模式以"血脂异常患者"门诊为载体,联动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对血脂异常患者开展规范化管理,优化就诊和随访流程,有效筛查血脂异常人群和诊断高脂血症患者并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
结果 纳入慢病管理的血脂异常患者人群由以往分散模式,转变为血脂管理门诊整体、规范、集中管理,且管理的患者人数较前显著增加。血脂管理门诊模式建立后,门诊初次就诊患者规范用药比例由25.3%(147/580)提升到30.3%(242/798),坚持用药比例由32.7%(190/580)提升到41.6%(332/798),用药达标率由15.8%(92/580)提升到22.5%(180/798)(P<0.05)。
结论 通过实施"全专结合"的血脂管理门诊模式,纳入慢病管理的血脂异常患者人数明显增加,患者规范用药比例、用药依从性和用药达标率有所提高。该模式既有利于科研项目实施,又能培养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全科医生和研究生及规培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7.溶血磷脂类代谢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孙雪纯, 杜智勇, 于华惠, 吕倩雯, 焦晓璐, 王钰, 秦彦文
【摘要】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有部分患者再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作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酸(LPA)等溶血磷脂类脂质代谢物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但溶血磷脂类脂质代谢物是否能用于ACS患者PCI治疗后再发MACE的预测尚不明确。
目的 利用靶向代谢组学和机器学习模型,探究磷脂及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在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7年6月—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磷脂及溶血磷脂类脂质代谢物。自患者入组后1、3、6、9个月和12个月以及其后每6个月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患者MACE发生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对非MACE组和MACE组进行溶血磷脂代谢轮廓和组间分布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的差异权重贡献值(VIP)图谱,评估代谢组间差异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利用随机森林准确度下降值图对每种磷脂和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的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使用蒙特卡洛交叉验证对不同数量代谢物所构成的多变量随机森林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风险预测模型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筛选与MACE事件相关的关键溶血磷脂类代谢物,并使用置换检验对其所构成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进行评估。
结果 共纳入患者21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根据患者在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MACE组(n=29)与非MACE组(n=183),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得分图结果发现MACE组与非MACE组患者样本在得分图中的分布位置明显不同,两组患者溶血磷脂类代谢产物谱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整合分析图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发现LPA、氧化溶血磷脂酰胆碱(LPC-O)、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肌醇(LPI)、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PS)变化显著。蒙特卡洛交叉验证对不同数量代谢物所构成的多变量随机森林模型纳入排序前13位的脂质代谢小分子[主要包含10个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LPA 16:0、LPA 18:1、LPC-O 16:0、LPC 16:0、LPG 18:2、LPC 18:0、LPE 20:3、LPE 22:6、LPG 18:1、LPS 20:4)和3种磷脂代谢小分子(PA 16:0-18:0、PA 16:0-20:4、PA 16:0-18:1)]构建MACE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预测MACE的AUC=0.934(95%CI=0.793~0.998)。
结论 接受PCI手术的ACS患者术前血清中多种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再发MACE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在预测ACS患者PCI术后MACE中具有显著的预警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贾佳, 刘嘉慧, 季文君, 郑博, 王新刚, 范芳芳, 李寅, 张龙, 张岩
【摘要】
背景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对脂质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CSK9水平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CSK9水平的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纳入2010—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基线信息采集患者入院时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相关信息,检测基线血浆PCSK9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通过LASSO法进行筛选并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 共入选9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37例患者因留存血样容量不足无PCSK9检测结果,共959例患者纳入分析,PCSK9水平为543.1(425.4,692.1)ng/mL。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SK9水平最大的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其余对PCSK9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心房颤动病史(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9)、白细胞计数(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及血尿酸水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别、心房颤动病史、白细胞计数及血尿酸水平与血浆PCSK9水平显著独立相关。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李建平 执行主编
张龙 客座编辑
现任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心血管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县域慢病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全科医学》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等。
END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
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