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专题 | 精神卫生最新文献合辑

文摘   2024-10-10 20:00   北京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10


精神卫生日
















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中国全科医学》开设“社会•行为•心理“专栏,持续关注精神卫生相关研究。本期精选16篇精神卫生高影响力文章,供大家参考。




精选文章







专家共识








1. 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精神性头晕发生率较高,若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则易将精神性头晕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颈性头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等疾病,从而进行不适宜的检查及治疗。随着对心身疾病的不断重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心身、精神、眩晕等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阐述了精神性头晕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评估及多种治疗方法,经过多学科专家交流最终达成一致,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为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2. 考试焦虑障碍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卢娜, 刘华清, 季蕴辛, 郭蓉娟, 贺丹军, 焦志安, 林越瑞, 田峰, 张桂青, 徐治, 安钢辉, 张燕, 袁勇贵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考试焦虑障碍是一组与考试等评价性刺激相关的综合征,是考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长期的考试焦虑容易引起紧张、恐惧、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损害个体的工作记忆、注意等认知能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个体出现自杀意念。为进一步规范考试焦虑障碍的临床诊疗,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考试焦虑协作组的组织下,由13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包括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专家,基于国内外文献和临床诊疗经验等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评估、治疗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指导。





3. 失眠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睡眠研究会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但引起个体的健康损害,而且可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失眠治疗模式存在过程复杂、成本较高等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便捷和低成本的失眠数字疗法(DTI)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尚缺乏DTI的相关规范。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和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制订《失眠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针对DTI的定义、适应证、核心原理、研发设计、推广应用、教育培训、数据保护、伦理监管等进行阐述,以期为DTI提供全面而规范的参考和建议。





4. 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广泛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两者相互影响,加重疾病状态。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强调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的专家们经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





5. 中国暴食障碍诊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 彭素芳, 何欠欠, 刘强, 陈妍, 张岚, 李雪霓, 乔慧芬, 孔庆梅, 匡桂芳, 陈涵, 虞阳, 蒋晶晶, 刘兰英, 张大荣, 栗克清, 王振, 陈珏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暴食障碍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暴食障碍患者存在反复发作、冲动性、失控性的暴食行为,可导致胃肠道疾病、高血压、肥胖及由此引起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紊乱等躯体问题;也常共病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需引起重视。然而,国内对暴食障碍的认识较晚,目前难以做到早期识别和诊治,导致病程迁延。因此,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由15名精神科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2名内科专家组成《中国暴食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等制订本专家共识,以期提高国内精神科专业人员、内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暴食障碍的识别和诊治水平。





6. 中国神经性厌食症诊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 陈涵, 陈妍, 韩慧琴, 李雪霓, 张岚, 孔庆梅, 乔慧芬, 匡桂芳, 孙建琴, 虞阳, 金富锐, 蒋晶晶, 张大荣, 栗克清, 王振, 陈珏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神经性厌食症是以自我饥饿、体质量显著减轻和营养不良为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在所有精神疾病中,神经性厌食症死亡率最高,其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和危及生命的医疗并发症。然而,目前在中国,对于神经性厌食症不能早期识别和诊治,导致病程迁延。因此,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由16名医学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等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提高国内专业人员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识别和诊治水平。


数据库构建








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

【作者】吴一波,范思园,刘迪玥,孙昕霙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为使研究者全面了解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其背景和特色。在设计理念上,PBICR聚焦中国人群的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的诸多方面,充分考虑时效性与高效性,秉承数据开放与数据共享初衷,以大样本、多中心、重复性、全国性横断面设计搭建高质量数据库,促进数据挖掘与交流合作;在调查实施上,PBICR采用人口规模成比例、多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以面对面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并严格质量控制,保证样本代表性与可靠性;在成果产出上,因PBICR研究内容涵盖丰富、更新接轨国际热点,可满足多样化变量数据研究需求,既往研究结果在公共卫生、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展望未来,PBICR将逐步完成从总库到分库的数据库建设,关注特殊人群与全球广泛地区,增添追踪性调查与生物医学数据研究视角,拥有更大研究潜力,通过总体布局多层面驱动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健康研究。


原始研究








1. 基于医患多方访谈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就医行为特点分析👈

【作者】彭杨杨, 刘怀磊, 张含之, 于德华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背景  心身疾病在社区患病率高,疾病负担大。当前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学科对于其诊治职能不明及流程策略不足,导致医患多方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和就医行为特点影响到社区疾病的诊治管理。

目的  从医患多方了解并分析心身疾病患者的就医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社区心身疾病的诊治和管理提供策略方向。

方法  2022-02-01—06-31选取上海市杨浦区1家综合性医院(H1)的内科医生(n=5),杨浦区2家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H2、H3)、嘉定区和浦东新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H4、H5)的全科医生(n=12),杨浦区1家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n=2),以及就诊于以上各医院的心身疾病患者或其家属(n=10)进行微信、面谈、电话等方式的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就医行为、疾病态度、问题及建议,访谈时间为15~30 min,访谈内容记录后转录成文字,编码、归纳生成主题,最后引用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发言。

结果  (1)全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疾病认知程度较高,内科医生认知度较低,患者普遍缺乏认识。(2)全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对于心身疾病具有较多诊治经验,但整体而言,开展工作不足,治疗效果不佳。(3)医患多方态度不一,总体缺乏积极性。全科医生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治态度最为积极。(4)不同的学科医生均面临困难,包含患者基数大、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心理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规范诊治指南、业务繁忙等。(5)大部分患者未接受过心理治疗,但也不排斥心理治疗,然而存在不信任全科医生、担心治疗副作用、就医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等问题。(6)医患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包括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政策引导,促进心身医学不断发展,提高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开设慢性病心理科联合门诊,改善就医体验感,设置舒适诊疗环境,协调转诊等建议。

结论  医患多方存在认知和态度差异、医疗资源不对等、行为不规范等障碍。需加强全科医生对社区心身疾病诊疗管理的优势和功能,充分落实相关资源并加以利用,改善医患双方的消极态度,促使患者正确就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丧偶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精神虚弱指数视角的研究👈

【作者】李阳, 王振, 曾智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丧偶率也在持续上升。丧偶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遭遇的最具压力的事件之一,其影响还涉及鳏寡者的精神健康和经济水平等层面。国内外关于丧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项研究中,使用到的代理变量均是较为传统的指标,如主观幸福感、孤独感、抑郁水平等,且部分研究未考虑丧偶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目的  评估丧偶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我国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方法  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筛选4 694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丧偶"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丧偶组(n=644)和未丧偶组(n=4 050)。以精神虚弱指数为视角进行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采用Logit回归计算倾向值,并通过标准偏差变化、共同支撑条形图以及核密度分布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用k近邻匹配、半径匹配与核匹配分析丧偶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情况,并分别基于性别、户口类型和年龄段进行异质性检验。

结果  相比于未丧偶组,丧偶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P<0.05)。Logi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女性(OR=2.274,95%CI=1.917~2.698)、年龄(OR=0.975,95%CI=0.972~0.978)、中等教育水平(OR=0.618,95%CI=0.505~0.756)以及家庭月消费(OR=1.000,95%CI=1.000~1.000)与丧偶相关(P<0.05)。匹配后的稳健性检验效果良好,PSM结果显示,丧偶使精神虚弱指数明显升高(ATT值为0.054~0.055,P<0.05)。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丧偶对老年人精神虚弱指数的影响存在城乡和年龄段差异,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丧偶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更为显著(ATT值为0.072~0.075,P<0.05),但对城镇老年人的影响不明显;对低龄段与高龄段老年人影响较为显著(ATT值分别为0.061~0.081,P<0.05;0.067~0.078,P<0.05),而对中龄段老年人的影响不显著。

结论  丧偶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会造成负面影响,该影响对不同老年群体来说存在差异,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刚刚步入老年和处于晚年的丧偶老年人,并为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3. 社区老年人抑郁和认知状况与营养代谢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郁海东, 潘苗苗, 顾红琴, 刘涛, 戴洁, 刘玲华, 侯俊平, 杨丽, 施美芳, 赵超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相比于临床症状显著的生理性疾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被忽视,潜在的抑郁状态和慢性病的高发共同导致了老年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极大影响了其脑健康状态,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

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人抑郁和认知状况及其是否与营养代谢状况相关。

方法  于2020年4—8月选取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健康体检的社区老年人共3 76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BMI和腰臀比等资料,进行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估,依据GDS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3分)、潜在抑郁组(4~7分)、抑郁组(≥8分),并通过临床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评估和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入组的3 767例老年人中男1 502例,女2 265例;不同组别的年龄、MNA得分、MMSE得分、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人数构成比、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MMSE维度中的复述能力维度得分外,GDS得分与MMSE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MNA得分、ADL得分均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P<0.05),血葡萄糖(GLU)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与MMSE中即刻回忆能力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

结论  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而更好的营养状况与更好的认知表现有关,关注并改善老年人的代谢健康能够更好地提升其心理状态和精神健康。





4. 失眠的在线简版行为疗法对失眠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陈鹏飞, 刘雅茜, 王途之, 张桂梅, 蔡艺娴, 潘集阳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背景  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T-I的简化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BT-I相当,更适合在真实世界中推广。然而,BBT-I是否适用于中国失眠障碍人群暂不明确,而通过线上方式进行BBT-I的研究更是缺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的在线BBT-I(eBBT-I)对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改善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3年2—11月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设为干预组,将线上和线下招募的失眠障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2周的eBBT-I治疗,对照组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伪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简版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得分,以评估干预效果。

结果  研究最终共纳入35例干预组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ISI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与时间分别对ISI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两组I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 d干预组I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ISI得分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次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DBAS-16得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DBAS-16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对DBAS-16得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干预后14 d两组DBAS-1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DBAS-16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

结论  eBBT-I有效地改善了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和负面影响,但对睡眠信念与态度的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本研究支持了eBBT-I在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述








1. 精神分裂症的社区治疗获益:基于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精神分裂症会长期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可及性、可接受性、可负担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在社区管理模式中,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策略之一,但目前缺少相关的证据梳理。本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获益情况,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依从性、使用态度、社会功能恢复及社区康复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下,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中可发挥比口服药物更卓越的疗效,不仅体现在能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也在患者社会功能恢复、降低肇事率等方面有优秀的表现。但我国依然存在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整体处方率低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医疗机构与基层社区信息共享不足,社区医疗服务治疗率较低,患者随访率低,社区精神康复开展较少等。本文可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探索更多的社区治疗方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2. 双心医学如何发展——从理论研究到智能诊疗👈

【作者】陈姝妍, 赵太宏, 徐兢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心脏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之间存在诱发或并发关系,进而发生并发展为双心医学,需要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辅助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对双心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述,首先,通过分析双心疾病的内在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建立理论学机制,确定双心疾病高发风险指标,基线信息(年龄、性别、BMI、饮食情况、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社会地位、家族史、高血压等共病史),血液学指标(离子浓度、血细胞含量、炎性因子水平、激素含量),生化指标(心肌酶谱、血糖、血脂、尿酸、半胱氨酸),结构功能指标(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类别指标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之间的桥梁。然后,利用以上风险指标,探讨两种双心疾病诊断模式,传统模式下的双心疾病多轴、多等级、多量表的诊断方法,以及构建的智能化诊断体系,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做双心疾病的早期筛查及精准诊断,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3. 睡眠健康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炎喆, 林征, 李莎, 王清玉, 程涵天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睡眠健康是一个新兴概念,是一种多维的睡眠-觉醒模式,适应个人、社会和环境需求,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现有研究发现睡眠健康不仅与糖尿病、超重/肥胖和心血管风险等生理健康问题有关,还会对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既往睡眠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睡眠障碍和睡眠问题的识别与治疗,而对睡眠健康的积极属性关注较少。本文回顾了睡眠健康现有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介绍了睡眠健康的定义、测量工具以及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以期唤起对睡眠健康的全面认知,为我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4. 铁死亡:抑郁症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杜书琴, 钱立锋, 熊烈, 史汉强, 石彦波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类精神障碍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二大健康负担,但其发病机制仍有待明晰。临床抗抑郁症治疗以西药为主,但目前所用药物差强人意的效果、显著的治疗时滞和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反映出临床对有效和快速起效抗抑郁症药物的巨大需求。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参与了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进程。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将目光转向靶向抑制铁死亡的抗抑郁症治疗,并显现出了积极的疗效。本文以抑郁症与铁死亡机制为基础,结合临床与临床前研究,总结了铁死亡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性。





5.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流行病学及相关机制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瑾怡, 张世忠



向上滑动查看摘要

根据WH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他疾病,因此心血管疾病研究是世界公共卫生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与此同时,根据2022年WHO发布的数据统计,中国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17%,近20年,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增长了120倍,且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本文旨在阐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从而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心脏造成损伤,而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可以通过介导脑部缺血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来诱发不良情绪以及认知障碍。本文能够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提供更多预防思路,也为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并为双心学科的交融提供参考。




栏目征稿








我刊设有“社会•行为•心理“专栏,重点关注的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心理健康、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防治研究,社区重点人群精神障碍防治与管理,社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相关政策与管理研究。

点击查看投稿指南👈

点击查看精神卫生最新文章合辑👈



END



🔔
加入作者交流群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

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www.chinagp.net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账号:13050164510800001144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联系方式:

电话:010-68318198;  0310-2067118

服务热线:18501180651

科研-合作热线:15010211890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 关注我们 ·
杂志官网
微信公众号
学术平台
#精彩内容推荐#

(点击下方蓝色关键词,了解更多专辑专题)

全科医学、初级卫生保健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及营养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中医药老年问题精神卫生问题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