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最新文献精选

文摘   2024-11-14 20:00   北京  



联合国糖尿病日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活动,以创建一个相互支持的全球糖尿病社区,并倡导更好的护理方法,不仅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中国全科医学》持续关注糖尿病相关研究,本期精选糖尿病方向最新文章,供大家参考。




CGP糖尿病最新文献



点击下方文题查看原文




最新指南共识 







01.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作者】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

【摘要】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DMiV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领域内专家,以2021年版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基层临床实际需求,修订《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详尽阐述了DMi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心肌病)的筛查方法、综合管理及防治策略,明确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强化防治DMiVD重要性,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生及全科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降低DMiVD的发生率、恶化率以及致残致死率。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作者】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摘要】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作者】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

【摘要】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糖尿病健康管理 







01.数字健康背景下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的需求研究

【作者】吴心怡, 张永泽, 阳成虎, 吴晓园

【摘要】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疾病谱变化,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攀升,亟须建立广覆盖、高效率的基层医防融合模式。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及服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鲜有对数字技术下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进行识别与分析的研究。 

目的  探索数字健康背景下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以及不同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接受度与满意度的影响,以期为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结合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确立了20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调查项目,并于2023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福建省、广东省和云南省的糖尿病患病及风险人群,获取410名受访者数据,收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类型和医保类型五类人口学特征,依据Kano模型分析法进行属性分类分析,考察不同属性的服务需求与居民满意度的关系,进而提出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供给策略。 

结果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显示出共性和个性差异,其中,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的人群服务需求差异较大。糖尿病防治群体的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聚焦在筛防和诊疗环节,但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提供的相关便捷服务与用户的满意度无关。 

结论  应当提升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个性化水平,充分满足服务人群的"糖尿病与并发症初步筛查"等必备属性需求,完善"建立全周期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期望属性服务,以及提升"风险预测""远程健康监测"等魅力属性需求的服务。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作者】陈凯悦, 李祥龙, 冯钰珩, 励晓红, 郭莺

【摘要】

背景  2型糖尿病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但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效果不佳。 

目的  了解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系统且可操作的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措施及相关策略建议。 

方法  于2023年3—4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相关的文献,并基于多方视角于2023年4—5月在上海市社区、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卫生行政人员、临床内分泌科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糖尿病患者或前期人群及其家属、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者进行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现状、有关态度及看法等观点、服务接受程度等问题的访谈,基于文献和访谈形成的问题集进行鱼骨图分析,梳理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相关问题之间的层次并绘制鱼骨图。 

结果  最终纳入14篇相关文献,总结基于文献和访谈归纳出的22条当前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得出患者方面、干预范围、服务能力和信息系统4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疾病风险认知水平、自我管理技能水平、经费预算、工作经验、工作量、服务可及性、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水平和信息共享范围8个影响因素。 

结论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对象,政策变迁过程反映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重视加强,但多方证据证明其目前仍是薄弱环节。针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等管理能力,基于医联体建设优化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形成集筛查、管理、干预于一体的更具可行性的连续性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三师共管”诊疗模式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刘添娇, 朴春丽, 赵能江, 李津, 杨叔禹

【摘要】

背景  糖尿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但临床防治管理水平仍不理想。

目的  观察"三师共管"诊疗模式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内分泌科接受"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管理并随访6个月以上的181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病程将患者分组(A组:病程<1年;B组:病程1~5年;C组:病程>5~10年;D组:病程>10年);患者在线下门诊由中医师、内分泌专科医师、健康照护师组成的"三师"团队进行体质辨识、并发症筛查、"药、食、功、识"、中医适宜技术等综合干预;患者居家时,由健康照护师通过智能血糖仪设备和手机APP进行线上管理。在管理6个月后收集不同病程患者血糖、体质量指标的变化;并采用问卷收集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填写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6(SDSCA-6)。

结果  通过"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管理,A组患者在干预后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方面的疗效较好(P<0.05);A组、B组、C组、D组的BMI、腰围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P<0.05);患者自我管理中较常见的饮食问题为饮食结构不合理(38.12%),较常见的运动问题为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不足(36.46%),较常见的监测问题为监测不足(37.02%);A组、B组、C组、D组在"健康饮食""自我监测""医嘱依从""教育交流"4个维度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P<0.001)。

结论  "三师共管"诊疗模式能够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代谢指标,起到良好的综合干预作用,临床应尤其重视对糖尿病病程<1年患者的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4.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结果评价门诊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谱的影响研究👈

【作者】周潇, 周云婷, 孔小岑, 刘晓梅, 袁璐, 荆亭, 王蔚萍, 李惠琴

【摘要】

背景  动态血糖监测(CGM)在门诊患者治疗中应用较少,基于CGM进行糖尿病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对血糖谱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基于回顾性CGM结果,对使用口服降糖药的门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门诊教育,评价其对患者血糖谱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使用口服降糖药的T2DM患者88例,其中男60例、女28例,给予CGM。入组患者给予门诊教育,即第1~3天维持原降糖治疗方案及生活习惯;第4天下载并分析CGM数据,结合患者饮食、运动等门诊教育,第6天取下CGM传感器和记录器,下载数据。比较第2天和第5天动态血糖数据[24 h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结果  基于CGM结果,给予门诊教育后(第5天)T2DM患者的MBG由(8.34±1.97)mmol/L下降到(7.85±1.65)mmol/L,TIR由(78.21±24.64)%上升到(84.28±21.87)%,MAGE由(4.53±2.25)mmol/L下降到(3.80±1.80)mmol/L(P<0.05)。按糖尿病病程、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病程<10年组(62例)和病程≥10年组(26例)干预后MBG均较干预前降低,干预后病程<10年组标准差(SD)、MAGE、TAR较干预前降低,TIR较干预前升高(P<0.05);按年龄分为<65岁组(55例)和≥65岁组(33例),两组干预后MBG、TAR较干预前降低,TIR较干预前升高,干预后<65岁组SD、MAGE较干预前降低(P<0.05)。

结论  基于CGM结果,对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门诊T2DM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门诊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MBG、提高TIR水平,改善血糖变异度;<65岁、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获益更大。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糖尿病临床研究 







01.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作者】彭红叶, 荆雅楠, 留典淳, 王莹, 薛雪, 鲁春丽

【摘要】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实施,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实践指南。在诊断方面,血糖检测指标类型和阈值、中医证候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型、疾病风险评分模型、生物标志物、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无创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而非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餐后1 h血糖可能是未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推广使用。针对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面临的诊断标准的动态性、筛查流程的复杂性、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疾病的低知晓性等挑战,未来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诊断标准,融合数字化健康管理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构建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于中医宏观表征与组学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型,开发更简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筛查方法,实现糖尿病前期的"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研究

【作者】张冰青, 胡馨云, 欧阳煜钦, 向心月, 汤文娟, 冯文焕

【摘要】

背景  肌肉量减少能增加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血糖及肌少症发生风险,中国成人T2DM以非肥胖者为主,这些患者较肥胖者更容易伴发肌肉量减少。

目的  建立个体化预测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3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非肥胖T2DM患者905例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抽样法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633例)和验证集(27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训练集肌肉量减少风险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  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患病率为42.3%(383/905)。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龄(OR=1.039,95%CI=1.010~1.070,P=0.009)、男性(OR=3.425,95%CI=2.133~5.499,P<0.001)、BMI<23.5 kg/m2(OR=19.678,95%CI=11.319~34.210,P<0.001)、糖化血红蛋白升高(OR=1.196,95%CI=1.081~1.323,P<0.001)、内脏脂肪面积增加(OR=1.021,95%CI=1.010~1.032,P<0.001)是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肌肉量减少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5(95%CI=0.793~0.856,P<0.001)和0.806(95%CI=0.753~0.859,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拟合度较好(训练集:χ2=11.822,P=0.159;验证集:χ2=8.189,P=0.415)。Bootstrap法绘制模型校准图显示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良好。DCA曲线显示当患者阈值概率为0.06~0.94时,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T2DM患者发生肌肉量减少的发生风险更有益。 

结论  增龄、男性、BMI<23.5 kg/m2、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内脏脂肪面积增加是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个体化预测非肥胖T2DM患者伴发肌肉量减少风险,便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利于制订个体化干预措施。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糖尿病患者用药偏好及循证决策辅助工具研究

【作者】谢同玲, 颜菲菲, 张怡, 宋冬梅, 陈天勇, 孟静怡, 耿劲松

【摘要】

背景  糖尿病因其高患病率及相关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研究证据为改善患者健康结局提供了有效信息,决策辅助工具利于患者获取证据,增加医患的互动性。

目的  获取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以实现证据、患者价值观和决策情境的结合,促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决策。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确定降糖药的价值评估维度和属性,文献检索的时限为建库至2022-12-31。采用优劣尺度法设计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问卷,在江苏省5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在分析患者偏好的基础上,运用Vue+Element UI、Spring Boot、Spring Security、Java等技术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 

结果  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的生命年、生活质量的变化、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这5个属性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决策中最为重要。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提供了降糖新药相对有效性、相对安全性、便捷性和可负担性的结构化证据概要。降糖新药的多维价值评估模块是工具的核心,支持患者对药品价值的循证评估。

结论  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整合了降糖新药的研究证据、患者偏好和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医患共同决策。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4.决策辅助工具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决策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戴香桂, 李珍, 李萱, 张斯齐, 刘东玲, 秦月兰

【摘要】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面临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药的问题,这些情况常导致用药不合理或不适当,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决策尤为重要。而决策辅助工具作为用药支持信息的重要补充,包括基于电子健康记录的系统、移动应用程序、在线健康平台等,通过提供个性化、基于证据的医疗信息,以帮助患者了解用药治疗方案,辅助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做出更合理的药物治疗决策,提升药物治疗的适宜性和安全性,降低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已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现状,决策辅助工具的影响因素、类型、应用方法及其作用,旨在为国内开发针对这一人群的用药决策辅助工具提供参考。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5.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作者】贾建瑞, 严欣, 张黎锐, 郑薇, 李光辉

【摘要】

背景  鉴于2型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除了控制血糖,了解妊娠期体质量增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非常重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孕妇妊娠期增重情况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2020年建档并分娩的691例2型糖尿病妇女,根据中国《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进行分类,分为增重不足组(n=143)、增重适宜组(n=289)、增重过多组(n=259)。比较三组人群的妊娠期增重特点、母体结局、新生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妊娠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增加剖宫产(aOR=1.626,95%CI=1.110~2.382)、子痫前期(aOR=1.997,95%CI=1.071~3.677)、巨大儿(aOR=1.948,95%CI=1.175~3.230)及大于胎龄儿(LGA)(aOR= 2.090,95%CI=1.321~3.306)的发生风险,降低阴道顺产率(aOR=0.617,95%CI=0.415~0.918);增重不足组降低LGA的发生风险(aOR=0.497,95%CI=0.255~0.970),但对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无影响(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孕前BMI≥24.0 kg/m2的增重过多组剖宫产、子痫前期、LGA的发生风险增加[aOR及95%CI分别为:1.673(1.082~2.587)、1.961(1.022~3.761)、2.031(1.221~3.379)],阴道顺产率降低(aOR=0.589,95%CI=0.372~0.933);孕前BMI≥24.0 kg/m2的增重不足组LGA的发生风险降低(aOR=0.487,95%CI=0.237~0.999)。孕早期、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aOR(95%CI)分别为1.07(1.00~1.15)、1.16(1.03~1.31)、1.16(1.06~1.27)]和LGA[aOR(95%CI)分别为1.08(1.01~1.16)、1.13(1.02~1.26)、1.16(1.07~1.26)]的危险因素;孕晚期增重过多是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13,95%CI=1.02~1.24;aOR=1.14,95%CI=1.03~1.26),孕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aOR=1.11,95%CI=1.02~1.21;aOR=1.09,95%CI=1.02~1.17)。

结论  妊娠期增重过多增加了2型糖尿病孕妇发生LGA、巨大儿、子痫前期、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妊娠期增重不足降低了LGA风险,但不增加SGA的风险;孕早、中、晚期不同阶段妊娠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明确的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优化血糖的同时应从孕前及孕早期加强体质量管理宣教及干预。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6.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杨昕晖, 彭笑笑, 马丽丽, 赵国玉, 马秀华, 郭晶

【摘要】

背景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GDM孕妇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较高,但相关队列研究少见。

目的  了解GDM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特点,对比GDM孕妇与非GDM孕妇阴道菌群差异,观察阴道菌群异常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建立档案并规范保健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诊断是否为GDM。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GDM组与非GDM组1∶1匹配,于妊娠24~28周(A阶段)、妊娠32~35周(B阶段)和妊娠37~40周(C阶段)分别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3次阴道微生态检测,并进一步分为GDM阴道菌群正常组、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非GDM阴道菌群正常组及非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随访至分娩后7 d以评估妊娠结局。

结果  本研究最初纳入426名参与者,141例发生GDM。经过PSM匹配,GDM组和非GDM组成功匹配122对,作为研究队列。本研究中有9例GDM孕妇和5例非GDM孕妇发生早产(妊娠<37周),故最终有113例GDM孕妇和117例非GDM孕妇进入C阶段。A阶段阴道菌群优势菌为乳杆菌所占比例高于C阶段,阴道pH值、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细菌性阴道病(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均低于C阶段(P<0.05)。A阶段GDM组优势菌为乳杆菌所占比例高于非GDM组,阴道菌群异常和VVC发生率均低于非GDM组(P<0.05)。C阶段GDM组优势菌乳杆菌比例低于非GDM组,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高于非GDM组(P<0.05)。GDM阴道菌群异常组(n=6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GDM阴道菌群正常组(n=57)(P<0.05);GDM阴道菌群异常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是GDM阴道菌群正常组的1.830倍(RR=1.830,95%CI=1.293~2.590,P<0.001)。

结论  GDM孕妇在妊娠37~40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高于妊娠24~28周。相比于非GDM孕妇,GDM孕妇在妊娠24~28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低,而在妊娠37周后,阴道菌群异常发生风险升高。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建议加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检测与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7.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相关性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武云凤, 骆燕洪, 蒋平南, 吴旻, 杨嘉, 阳琰, 陈霞, 蔡玉兰

【摘要】

背景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DF发病率高达15%,预后不佳,年截肢率高达22%,年死亡率高达11%,医疗费用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维生素D在DF创面愈合中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一效应。

目的  探索血清25羟维生素(OH)D3[25(OH)D3]与DF创面愈合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2021年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Wagner分级2~4级的DF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将DF创面仍未愈合者55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Wagner分级进行1∶2匹配,获得DF创面在出院后3个月内愈合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补充维生素D治疗前,抽取静脉血2 mL,用于检测血清25(OH)D3水平。收集患者详细基线资料、生化及影像学指标:基本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BMI、糖尿病病程及家族史、住院时间、生活习惯(饮酒、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及Wagner分级;生化指标包括25(OH)D3、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行核磁共振检查确定患者是否合并骨髓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25(OH)D3水平与DF创面愈合的关系。

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较对照组长(P<0.001),有糖尿病家族史比例低于对照组(P=0.046),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BMI、住院时间、受教育程度、饮酒情况、有高血压病史比例、Wagner分级、骨髓炎发生率、HbA1c、ESR、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BMI、饮酒情况、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Wagner分级、骨髓炎、HbA1c、ESR及CRP后,血清25(OH)D3水平为20~<30 ng/mL、10~<20 ng/mL及<10 ng/mL的患者,其DF创面未愈合的风险分别是血清25(OH)D3水平≥30 ng/mL患者的1.30倍(95%CI=1.12~1.63)、2.01倍(95%CI=1.55~2.80)及2.29倍(95%CI=1.66~3.92)。

结论  血清25(OH)D3水平<30 ng/mL是DF创面未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8.基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探析补肾法治疗2型糖尿病生精障碍的思路👈

【作者】卢威, 杨云松, 林连美, 刘琼, 赵敏, 李佳, 梁凤霞, 吴松

【摘要】

糖尿病(DM)高血糖病理状态是导致男性生精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是人体全身植物性功能、神经内分泌网络的重要枢纽,生理上主导人类生殖及生长发育,病理上又可受到DM高血糖病理状态的影响,是2型糖尿病(T2DM)生精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之一,肾虚是生精障碍和T2DM共同的病因病机。肾藏精所体现的"主生殖、生髓充脑"功能与HPG轴功能相似,补肾法对HPG轴功能具有调节改善作用,为补肾法治疗T2DM生精障碍奠定理论基础。补肾经典方剂在治疗DM与生精障碍上相得益彰,为临床以补肾法防治T2DM生精障碍之不育症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点击查看更多糖尿病最新文章合辑




《中国全科医学》投稿指南




END



🔔
加入作者交流群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

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www.chinagp.net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账号:13050164510800001144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联系方式:

电话:010-68318198;  0310-2067118

服务热线:18501180651

科研-合作热线:15010211890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 关注我们 ·
杂志官网
微信公众号
学术平台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