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电影放映始于解放后。1955年在陇西成立甘肃省第七十二电影教育工作队,后改为陇西县电影队。有队长1人,放映员2人。配发捷克产200型16毫米放映机、变压器、发电机各1台。主要在县城映出,有时或去大的集镇、群众集会场所放映。年放映70多场,观众约5万人次。
1958年电影队调往岷县引洮工程陇西工区放映。同年10月成立陇西县电影放映站,有放映员3人,配备南京产5435型35毫米提包机一套,固定在县文化馆(原陇西县公园)露天放映,隶属县政府文教科。相继由省财政拨款购置16毫米放映机1台,成立陇西县电影放映队,为部分社镇巡回放映。
陇、渭合县后,将陇西县放映站移至城关镇南街董家院内放映。县电影放映队改为陇西电影放映一队,原渭源县电影队改为放映二队,原会川电影队改为放映三队,定西地区供销社电影队改为放映四队,一、二、三队隶属县文教科,一队在陇西主要集镇放映,二队在清源公社(原渭源县)放映,三队在会川公社放映,四队属商业局管辖,主要在铁沟炼铁工地放映。1959年四队亦归县文教局。是年还成立了工交电影放映队,为时不长便停映。
1960年精简机构,撤销陇西县电影放映二、三、四队,人员全部下放,一队与县放映站合并称陇西县电影放映站,编制4人。时陇西县电影院建成,放映站由董家院搬入电影院映出,年放映50场左右,观众1.5万人次。1962年站、队分家,放映站暂迁县城北关会馆放映,使用苏联产天机牌放映机,编制5人。一队有放映员3人,在首阳、菜子、双泉、福星、高塄等公社巡回放映。1963年陇西运输公司放映队成立,为陇西县放映二队(使用原工交电影队设备),在文峰、宝风、永吉、和平、宏伟、云田、通安、马河等公社放映。
1964年成立陇西县放映三队,时共有放映人员9人,年放映600余场,观众60万人次。1966年9月,省文化局派人在陇西举办亦工亦农电影训练班,每个公社选派青年农民2人参加培训。结业后,成立了第四、五、六、七电影放映队,人员增至50人(亦工亦农放映人员3.6人)。
1968年4月29日,成立陇西县电影放映队革命领导小组,辖县电影院和7个国营农村放映队。1972年撤销电影队革命领导小组,成立县电影管理站。
1975年根据普及农村电影放映,让边远山区人民有条件看到电影,首阳、柯寨、双泉、德兴、种和、马河、渭阳、水泉、文峰、雪山10个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配备轻型、适宜山区映出活动的8.75毫米电影放映机。
1977年福星、高塄、通安、宏伟、三台、和平、永吉、碧岩等8个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配发8.75毫米放映机。时全县有国营农村电影放映队6个,公社电影放映队18个,大队电影放映队1个,县电影院、陇西氮肥厂、酒精厂、工务段、地质队、陇西有色冶金机械厂、兰空三十四厂、西北铝加工厂等单位的电影队、俱乐部均按其放映范围映出。1978年除城关公社外,社社有电影队,国营农村放映队仅留1个,其余均撤销。
1980年3月5日,改电影管理站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配备经理、副经理各1人,公司设放映管理、影片发行、机械维修、器材供应等专职人员,负责16毫米影片发行、验收以及放映单位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工作。是年,县境内始有宽银幕放映。
1983年以来,全县有7个行政村先后办起电影放映队。1984年有33户个体户经过短期培训,办理了电影放映营业证。1985年6月28日,第一次放映立体电影《枪手卡特》。年底,全县有65个放映单位,其中影(剧)院3个、乡放映队24个、工厂放映队1个、个体放映队37个。年映出1万余场次,年放映收入29.6万元,发行收入12.9万元。
影(剧)院简介:
县电影院 1957年9月建成使用,初为人民会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安装1040张单人座椅,配备松花江二型放映设备一套。1985年有职工16人,年放映1000余场,观众46万多人次,营业额为7.3万元,上缴发行费3.4万元。
人民影剧院 1975年动工修建,1978年9月建成使用。建筑面积2178平方米,混凝土结构,设1534张座席(其中楼座358),是县城放电影、接纳会议、戏剧演出等综合性文化场所。1985年有职工13人,年放映电影350多场,观众12万多人次,营业额3.5万元,上缴发行费1.2万元。
文峰电影院 原为文峰放映站,露天剧场。配备工作人员6人,放映设备为长江牌35毫米提包机,年放映400多场,观众20多万人次,营业额2万元左右。1982年7月改建成专业影院,建筑面积1549平方米,混凝土结构,设观众席1089座,有职工19人。1985年放映1000多场,观众50多万人次,营业额为10万元,上缴发行费4万余元。
来源:陇西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