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陇西双凤栖首阳

文化   2024-11-20 00:05   甘肃  

 陇西双凤栖首阳 


周/新/琪

人择良友而交,禽择良木而栖。明末清初的陇西先贤王了望和刘登科在历史上被誉为“陇西双凤”,身怀美玉的二人有旷世之才却又生不逢时,明未清初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让百姓生活带来了剧变,当昔日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之后仍然难以适应新王朝统治下的政治生态,惺惺相惜的二人选择了寄情山水来逃避世俗,不约而同选择首阳山,走进山林回归本真成为他们最后的倔强,首阳山这块先贤抱节守志之地成为两位先哲的灵魂栖息之地,成为他们保全自身的品节,寄幽怀远来排遣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孤独的守望之地,如此说来,首阳山何尝不是一棵屹立千年永不倾倒的梧桐树。


刘登科,字荐吾,清巩昌府陇西县汪家衙(今渭源县莲峰镇)人,明末清初秀才,与王了望并称“陇西双凤”。《陇西县乡土志》有载:“刘登科,字荐吾,陇西诸生,家甚贫,有气节,嗜学能文,尤长于诗,语出辄惊人。有贵人子,慕其名,值霪雨持千钱周之,遇诸酒肆,有歌儿在侧,登科即取以付之,贵人子含怒而去,其友人让之,登科曰吾虽贫,义不受人怜,奈何使贵介货取我乎?当道有闻而物色之,登科逃之莲峰山,逾年始出,其廉介如此,卒以穷死。诗稿数十卷亦散失,其《未央宫怀古》诗选入本朝诗的中。”
乾隆《陇西县志》也记载:“刘登科,字荐吾,陇西诸生,家甚贫,有气节,嗜学能文,尤长于诗,语出辄惊人。有贵人子,慕其名,值霪雨持千钱周之,遇诸酒肆,有歌儿在侧,科即取以付之,贵人子含怒而去,其友人让之,科曰吾虽贫,义不受人怜,奈何使贵介货取我乎?当道有闻而物色者,登科逃之莲峰山,逾年始出,其廉介如此,卒以穷死。诗稿数十卷亦散失,王予望宦闽时,刊其诗之能记忆者以示,闽之诗人皆叹青莲长吉有嗣响,其《未央宫怀古》诗选入本朝诗的中。”


 
刘登科生性率真,家贫但不爱财,有达官显贵知其才情横溢想要拜访,谁知他隐居莲峰山不出。刘登科与王了望两位才子惺惺相惜义结金兰之好,王了望在任同安县令时没有刊印自己的诗集,而是将好友刘登科的诗结集刊印,供福建诗友鉴赏,刘登科的诗作在福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都认为其诗有唐李白和李贺的遗风,其诗集选入清代当朝的诗选,可惜诗集遗失,存世寥寥无几。
清咸丰二年陇西进士武尚仁,字静山,号莲峰,曾致力于辑录乡贤遗文诗稿《搜珠集》,此集选王了望《风雅堂文集》、关永杰《华岳公遗稿》、刘登科《荐吾先生诗稿》、吴之珽《赤谷先生诗稿》、陈长复《寿山集遗稿》和马荣朝《福堂遗稿》结为弥足珍贵的合集,是名副其实的字字珠玑。在《搜珠集》中《陇西刘荐吾先生诗稿》记载:“公,讳甲科,荷泽同时人也,当时有双凤之誉,惜官爵里居无致,时文亦散没,只捡存此,以见一斑”,而早在乾隆《陇西县志》中记为刘登科,故为刘登科为确。
刘登科的诗篇,今仅在武尚仁的《搜珠集》中,录存五绝一首,七绝三首,吴之珽的《襄武人物志》中,录存其自题其居遗诗《题居》二:“板屋无窗云近枕,柴门有隙月窥人。《汉书·地理志》记叙道: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清乾隆《陇西县志·艺文志》所收明代诗人纪元《陇春》诗曰:“陇树春风三月天,飞花随意绕流泉。红装骑马归何处,笑向疏篱板屋间”。记载说明当时的陇西地区林木茂盛居民以板屋为室,刘登科的《题居》诗意地反映了他当时的清贫的居住生活。



 

淮阴侯

韩信功高汉恩深, 不知君臣谁负心?

至今未阳宫前草, 犹带血痕锁上林。


卫所废署

官舍无人寂不哗, 往来鸟雀自为家。

于今莫话封侯事, 移步孤桐数落花。


陇阪饮友人

剑长冲北斗,弦急暗东流。

重念关山月,杯含万里秋。


池塘

半亩池塘栁浅柂, 轻轻燕剪点晴波。

三三两两争相过, 摇得青天水底那。












王予望 (1606-1686) 原名家柱,后改名荷泽,明亡后改名予望,后来又改了望,又号绣佛头陀曾,自号闽海遗臣字胜用,明末清初巩昌府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城钟灵池巷)人。顺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在岷山州直隶州学被选为拔贡,任福建泉州同安知县。明末清初书法家。所著《风雅堂诗文集》、《一笑册》、《小蚩冷集》,多散失,今所存者不及十之三四。

先生抱济世之才,博通经籍。本名王家柱,菏泽,予望,了望,个人名字的更改与改朝换代对个人政治理想的冲击不无关系,有希望也有失望更有最终的大彻大悟。在现存的王了望的诗文中,写首阳山的作品是数量最多的。正如学者史卫东在《奇人王了望》一文中所言:“王了望的精神圣地不在儒家的文庙、道家的琳宫和佛家的兰若而在首阳山;他所终生钦仰的,也是以推位让国、洁身自好闻名于世的伯夷和叔齐。还好,渭源首阳山离陇西很近,他可以不费多少脚力恣意遨游其间。王了望流传后世的访首阳山诗文,就有《莲峰山五台作》《过夷齐祠》《马麓山二首》《五竹山》等。他在《过夷齐祠》中写道“兴亡,千古无可奈何之事;即仁暴,亦千古无可奈何事。达者所以有三杯一局之慨”。在对清初的暴政和眼前的叛乱漠然置之的同时,举伯夷、叔齐为例,认为清高的“不争”是了结一切尘世恩怨纷争的关键。”



戴楚石所编《陇西县志》记载王了望还写有《春日登五台》五律一首,描写五台风景的清秀并抒发在此山中的闲散心情。王了望对首阳山情有独钟,在世时曾多次游历首阳山写下多篇诗文,而且撰文募捐修建首阳山三台大悲阁。王了望的诗文清新自由,意境脱俗,构思巧妙,咏物怀古,寄情山水,有禅思兼妙悟,诗才横溢独领风骚。其书法更是体现了寄情山水之间而获得的通透洒脱和大彻大悟,笔法不拘一格如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直抒胸臆气势如虹惊若游龙恣意纵横中尽显法度,疏密有致且浑然天成。

乾隆《陇西县志》记载:“王予望,字荷泽,陇西人,以拔贡任同安知县令,性卓荦笃学,博极群书,文宗南华太乙,高自位置,不屑一切,工行草于晋唐人,独成一子,求之者宝如拱壁,熊师旦、陈名夏称为陇西才子,至以长吉目之。居官有能吏声,家居著述甚富。”



王了望作品:

再过夷齐祠 

兴亡,千古无可奈何之事;即仁暴,亦千古无可奈何之事。达者所以有三杯一局之慨。二贤于黄农虞夏,着“忽焉没”三字,胸中眼底岂真欲逃天地之间哉?但叩马时,以君臣二字不能放过耳。一薇入手,不与蕲蕲之麦四同一低徊耶?惟先师曰:“又何怨也”写二贤真入肺腑矣。世论那得如此痛快!


 

浮世玩官家,河山自拱揖。

逸趣荡孤怀,悲愤欲何执?

南巢问孟津,事类生俯仰。

七十二代余,翻覆入股掌。

麟凤踞神州,毒螫应窃起。

刳斫倚祝虞,温肃伏大理。

天地真不仁,帝辛汤之胤。

对主全为奴,箕眼可难认。

奇节与墨胎,世论殊过吐。

所争只一言,遂至藐千古。

虞夏与黄农,早知忽焉没。

今人蠢白鱼,绕舟亦汩汩。

登眺春苍凉,西山尺口地。

见薇偶踟蹰,所采无薜荔。


 


马鹿山二首


谡谡松风尽日闲,那须高士买青山。

独怜久住唯飞鸟,多少白云不敢关。


一别此山便几秋,谁期今日喜同游。

最惭林外僧归路,踏剩松花总不收。

 

莲峰山五台作一 

莲峰到顶可伸腰,不惮松风潵酒飘。

定是前身煮石客,翻随今世砍云樵。

多人熟读伯夷传,此际应宣王母谣。

闲拨香灰觑冷焰,朱栏倚处泪痕潮。


莲峰山五台作二

到此喜无山犬嗥,峰尖履遍未云劳。

似临大地三千外,不过平天五尺高。

加以风声即阆苑,总称海市多松涛。

为眠阁上眼眶远,秋满王陵雨若毛。

 


莲峰山杂咏辛未年

携筇重复叩松关,十四年前到此山。

为问丛林深处鸟,可能识我旧时颜?

自注:余戊午年曾游此山,至今十四年矣。


游五竹寺

山行到处即为家,饭煮胡麻雪煮茶。

 欲借白云一赠客,天风齐扫入松花。



 莲峰三台募大悲像

王了望

     于无山处言山,即片石孤松,皆可作胜。至马麓,则峰峰皆秀奇,似不必专指一峰而言胜。于无佛处言佛,即华岩海会,皆可有像。为伽蓝凡五见,释迦凡四见,文殊普贤亦二三见,青莲大士更五六见矣。复何遗于大悲之号,而兹和尚又欲以三台之町哇,为合掌地。如所说是,必欲马麓一块地为恒河沙,而以大悲千手千目遍满于松柏云际间,而始快和尚之愿力耶!虽然,此非和尚之愿力过奢也,和尚虑马麓一块地,即现一大悲,非不足尽大悲,特不足尽十方愿礼大悲之心尔。譬如虫毒恶物,虽一见之,辄不胜诧;剑树刀山,虽一闻之,辄不胜怪。惟吉人美事,虽百千遇之,终不觉厌。故虽诸峰有大悲,不必三台复作大悲者,故不必三台不复作一大悲也。作如是观者,谓三台有尽。而大悲无尽,和尚之发愿有尽,而十方之喜捻无尽。即供大悲,而为百千万亿之大悲,亦何不可,而况于三台一大悲哉?余友何翊宸简我曰:“作此疏者,三宝呵护。酉秋鹗荐。”余笑曰:“诚果然,君当不让我作也。”因共笑,故狂言此。
      钱文青曰:翻空登义,腾掷不羁。谓一大悲不足尽十方之愿,叩百千万亿亦为不足,大是坡白仙意致。

图文:周新琪









来源:文旅渭源



微美甘肃
文化、历史、美食探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