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襄武书院改为襄武小学堂。民国 3 年 ( 1914年 ),邑人牟仲阳、石成玺等筹办南安小学堂,民国 7 年改为省立第五师范附属小学。民国 6 年 ( 1917年 ),创立陇西县女子小学。民国13年筹办天柱小学(民国17年停办)。民国17年 ( 1928年),改清代学制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六年制的高小称为完全小学。民国28年 ( 1939年 ),实行保教合一制。即将初小改为保国民学校,校长兼任保长;完全小学改为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兼联保主任。时仅两年,取消兼职。民国31年 ( 1942年 ),高年级(五、六 ) 开设团体训练、国语、算术、公民、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图 画、劳作等11个课目。中 低 年 级 不开历史、地理、自然。每周低年级28课时,中年级30课时, 高年级34课时, 并制定“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群育”为教育目标。民国32年 ( 1943 年 ),在北关设回民小学。
1949 年,全县有小学129所。南安镇女校和仁寿庵、南安、保昌、紫来、文峰、昌谷、碧岩、菜子、首阳、复兴、仁德、马河、高窑、云田、阳坡、翠屏小学共17所为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学校为南安镇 3 所,保昌、文峰、菜子、首阳镇和紫来乡各10所,翠屏乡 8 所,复兴、仁德、云田乡和马河、高窑镇各 7 所,阳坡乡 6 所, 碧岩乡 6 所,昌谷 乡 4 所, 共112所(其中女子国民学校 4 所 )。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共 有 教 室125座, 设 237个教学班,教员291人,学生7742 人。
1950年,县人民政府根据群众居住和学校的分布,将原有学校撤并为87 所,原有教师调整为190人。
1955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守则 》,各学校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文化、品德教育,并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和“面向 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各级政府兴办学校,鼓励农民子弟上学,做文化的主人,全县小学发展到115所,在校学生1. 04万人,较解放初增 长34.7%。
1958年,贯彻执行国家办学与群众办学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兴起全民办教育热潮,小学猛增到206所, 入学儿童2.27万人,入学率达到74% 。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小学教育受到很大影响, 绝大部分小学实际停办,勉强坚持上课的学校,也不能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学生人数锐减,教学质量急剧下降。1961年学校减少到137所, 其中民办小学减少到30 所, 在校学生仅有5007人。
1964年,实行全日制与半日制、巡回二部制等多种办学形式, 新办小学111所。1965 年, 全县小学达到284所, 在校学生2.21万人, 为60年代小学教育发展鼎盛时期。同年,还办农村耕读小学359 所。其中,全日制附设85 所,半日制165 所,早晚班100所,巡回19 所, 一揽子 6 所。入学共7678 人,占全县学龄 儿童的28% 。“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材废弃,文化考试废除,留级制度取消,学习期满就准予毕业。学校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应付频繁的“政治活动”。1969 年全县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实行春季招生,改小学六年为五年一贯制。
1971 年10月 8 日,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 讨论制定了普及教育规划, 学校增加到383所, 入学3.1万人,入学率占64.1% 。1975 年, 加强了普及教育措施的落实,队队办村学,边远山区,一队设数个教学点,办早、午、晚班。采取学校包大队、教师包生产队,五年制以上学校包干辅导村学、教学点的办法包教包学。并允许儿童带弟妹上学;允许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迟到早退;允许半天学习,半天回家帮助家务;允许超龄儿童入学。
1976年,学校激增到854所,入学7.09万人,入学率达到95 .4 %。
1978年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确定陇西师范附小、云田大河小学、雪山中川小学为县重点学校,以教材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撤销了部分布局过密、师资力量过弱的学校,同时,为解决“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教育质量下降、同年级学生程度差异较大的问题,小学分设快慢班,以适应教学。翌年,学校恢复少先队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抓教育部重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的贯彻执行,在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 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和争创“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活动,配合家庭、社会教育,整顿校纪、校风,恢复学校的良好风气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普及教育工作重点转向入学后的巩固率,年底撤并180所村学,小学教育稳步发展。
1985年全县有小学426所,在 校 学生60079人。有教职工 2587 人,其中专职教师2, 325人。入学率达89 . 3% , 巩固率达96 . 8%, 毕业率达89 . 2%, 普及率达86% 。
1986 年,县、乡、村三级成立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领导小组。以乡镇为单位,分期分批,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是年,县委、县政府给和平、马河、高阳、福星、双泉、碧岩、云田、宏伟、种和、柯寨、宝凤、南安等12 所初级中学和尉家店、镇南、永吉、三川、渭阳、权家湾、桌儿岔、德兴、古城、团结、榆林、大河、丹义、高塄、葡萄、西岔湾、董家堡、西三十铺、龙川、中川、张家湾、汪家坡、昌谷、牙河、渭河、渭北等26 所八年制学校正式命名。是年,全县共有小学394 所(含厂办),在校学生62627 人;独立初中13 所、八年制学校初中部26 所、完全中学初中部8 所,在校学生18766 人。碧岩、菜子、雪山、柯寨、渭阳、高塄、福星等7 乡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乡(镇)累计达19 个,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5 年的89. 3%增至95. 8%。至1991年,全县25 个乡(镇)全部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96. 2%、巩固率97. 6%、毕业率94. 4%、普及率93. 6%,双科合格率达到61. 1%。是年,经省、地两级验收,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达到省级标准。
1995 年,《陇西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重点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转移, 进一步突出“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97 年,县委、县政府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确保全县如期实现“ 两基”目标的意见》,以“ 两基”攻坚为重点,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县教育局坚持落实三个“5%”救助措施(5%的学生免杂费、5%的学生减 杂费、5%的杂费统筹用于救助特困生)。各学校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保证巩固率和 完成率。1999 年,陇西县通过省政府“ 两基”工作验收,被评为“ 两基”工作优秀等级。
1998 年,积极推行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内容的“ 四制改革”。1999 年,实施“ 未来教育工程”,在城区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
2003 年,城关一小等50 所学校被确定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2004 年,全县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部实行新课程标准;陇西二中、通安中学、职教中心、南安中学、东郊学校、城关一小、文峰小学等7 校被确定为陇西县“ 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是年秋季开始实行“ 两免一补”政策,先后两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43580 名小学生、19457 名初中生、80 名特教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总价值248. 7466 万元。2005 年春秋两季共免教科书81342 人次,免杂费46760 人次,补助初中贫困寄宿生3613 人次,资金达235. 13 万元。 2005 年年底,全县小学273 所、教学点23 个,九年制学校13 所,独立初中27 所,普通中学初中部7 所,共计2408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1504 人,专任教师4278 人。学龄入学率初中达到98%以上,小学达到99%以上,15 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8. 5%,17 周岁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92. 9%,7~ 15 周岁残疾儿童入学率65%,初中、小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3%和1%以内。市级示范性小学有陇西师范附属小学、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陇西县民族小学、陇西县安家门小学、陇西县宏伟中心小学、陇西县乔门小学。市级示范性初级中学有陇西县第三中学、陇西县南安中学、陇西县首阳初级中学、陇西县渭北初级中学、陇西县渭阳初级中学。
来源:陇西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