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活动在甘肃的族群

文化   2024-11-19 00:00   甘肃  

青铜时代的甘肃活跃着戎、氐、羌、月氏、乌孙、义渠和匈奴等众多族群。

(一)戎族

戎是发祥于陇山东西泾、渭、洛水流域,兴起于殷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族群,因活动在周族区域的西部,故有“西戎”之称。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陇右地区活跃着西戎、绵诸戎、邽戎、冀戎、绲戎、狄戎、豲戎和襄戎等戎人部族。春秋早期,戎部落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遭到戎的侵袭。春秋战国争霸中戎部落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戎族融入了华夏族。“戎的社会始终保留深厚的宗法氏族、部落的组织和制度,宗法组织支配着整个社会,成为管理社会的主要力量。”戎主要从事农业,也经营一定的畜牧业,基本属于定居民族。

(二)氐

氐族居住在今天水以南至四川茂县的涪江、白龙江、西汉水等流域。氐人有独立的语言,过着定居生活,建筑的普遍形式是板屋。氐族已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善于田作,种植谷物、桑麻,擅养家畜,掌握了煮盐工艺。氐族部落分支众多,有白马氐、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汧氐、隃糜氐等,各部自有君长。

(三)羌

羌族是生活在甘肃地区的古老部族。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前362年),一部分向南进入青藏地区,一部分向西进入昆仑山北麓,一部分往东南进入西秦岭山地。羌族支系繁多,“不立君长,无相统一”。各支系之间,因争夺草场和财产而发生的械斗时有发生,也常结为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但结盟的基础较为薄弱,经济上还未形成不可分离的基础,政治上没有出现长期联合的要求,一旦当联合起来的共同利益消失,联盟关系随之瓦解。羌族社会的管理者是酋豪,以富有和勇敢为条件,已经具有了世袭的倾向。

沙井文化陶罐,据说与月氏有关

(四)月氏

月氏是春秋战国时期迁居河西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兰州以西、酒泉以东祁连山下广阔的草原驻牧,畜牧业发达。后因战乱部分月氏西迁,一般把西迁西域的月氏人称为“大月氏”,留在河西的月氏人称为小月氏。汉代,部分小月氏分布在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和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和古浪县)一带,另有几百户小月氏在张掖,号称义从胡。再以后,小月氏逐渐融合于羌族、汉族和邻近的其他民族之中。

乌孙古道

(五)乌孙

乌孙是春秋战国时期迁居玉门至瓜州、敦煌一带游牧的民族。畜牧业是乌孙经济的主体,草场是主要生产资料。乌孙平常的生产组织与战时的军事组织是完全合一的。河西归汉后,汉武帝刘彻为了实现隔绝羌胡、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于元狩四年(前119)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劝乌孙回河西居住。乌孙不愿东返,但愿意与汉朝友好交往。

好战的匈奴

(六)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公元前3 世纪后半期,匈奴首领头曼在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基础上,逐渐把匈奴各部落统一起来,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政权的初步形成。随后,匈奴又乘战国末年各诸侯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之际,南下占领了河套地区,并逐步发展壮大。经历了冒顿、老上、军臣三个单于统治时期(前209—前126 年)的扩张,匈奴成为北方草原一大强国,控制了北到贝加尔湖,南到河套,东到辽河,西到葱岭的广大地区。匈奴部落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事单位。匈奴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来源:甘肃志


微美甘肃
文化、历史、美食探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