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会军:阅读成就“作家”梦

文摘   2024-05-30 17:12   陕西  

点击

关注我们吧!








温馨提示:参与“纪念‘5.23’我与文学”的作者,请关注“咸阳文艺”微信公众号,以便查阅和转发,提高网络阅读量。



 

阅读成就作家


张会军

 

童年时代,小人书给了我一个魅力无穷的崭新世界,使我在当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感受着精神的充实和愉悦。

小人书也称连环画,我们俗称它为“小画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普通读物,在当时非常流行。那时,我正在上小学,识字量有限,理解力也低,图文并茂的小人书适合阅读。家乡实行的是“七天一街”制,也就是说,每七天为一个赶集的日子,星期天正好是街天。带着星期六砍柴换来的三角钱,跟着本村的赶集人,步行到家乡的集市上,但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让我最留恋的,却是街头的小人书。

那些小人书,也卖也租,租看须就近而看,不能走远,以防书本被盗。出两分钱看一本小人书,两角钱就可看上10本。街头的小人书名目繁多。《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地雷战》《地道战》《岳家小将》《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等等,密密麻麻摆着一大片。为了不让钱白白浪费,我沙里淘金般地精心选择,选定了,则看上它两三遍,内容基本记住了,又再看第二本、第三本……悠闲自在地阅读,心随书动。

看完小人书,来到已卖了大半的油粉摊前,掏出一角钱来递给摊主。摊主便会售给满满一大碗佐料齐备的凉油粉,味道特美。急不可耐地将它灌入肚中,小肚子即刻像蛤蟆般膨胀起来。吃完,将嘴巴做成“O”状,倒吸几口凉气,为辣味十足的小嘴巴减轻点压力,再找点纸张揩揩染满颜色的嘴巴。而后,像捡到金子似的,满脸愉悦地沿来路返回。尽管回归时两手空空,但脑饱、肚饱,心满意足,别无他求较长时间受所读书籍影响,居然幻想着长大后要当“作家”。

初学写作,是在某高校中文班。优美的学习环境,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种类繁多的学校书刊,诱使我有强烈的读书欲望和充足的时间在学校图书馆里乐而忘返。飘着油墨清香的新报刊、精短的散文诗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籍看得多了,干枯的心灵得到了滋润,麻木的脑袋受到了激发。

有一夜,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便悄悄地打起手电筒,写下了一首不到百字的小诗。第二天中午,我鼓起勇气,用一双微微颤抖的手,将小诗寄往校报编辑部。稿件寄出后,我感到心跳明显加速,浑身焦躁不安,一种渴望成功的强烈愿望冲击着我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似受苦人盼解放,又如热恋中的人等待恋人的到来,等待、等待,苦苦等待。可幸的是,一周之后,我大学时代的第一次投稿居然首发首中。我拿到样报后,把印着自己名字的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从此,写作成了我痴心相许的恋人。

走入教育工作岗位,在业余生活的调色板上,我淡化了纵歌狂舞的欢腾、觥筹交错的喧哗,心甘情愿地做了“苦行僧”——撰文投稿。作为一名业余舞文弄墨者,闲暇的时间,购买许多书籍报刊,尤其报刊,堆积如山。面对“小山”,我不烦不躁,反倒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欣喜若狂。家有“小山”,不愿外出,沉心静气,坚决要将它们夷为平地。经过浏览,堆积如山的报刊日见削减:遇见载有启迪心智、提供写作材料的报刊,细心收存、悉心保管、耐心品味。它们或能激起智慧的火花,或能提供丰富的材料,其中之益,不一而足。纸质媒体中那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蕴藏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慢慢地熏陶着我们,把美渗透进我们的灵魂;字里行间的感情,平静、悲伤、悠远、绵长……心随着文字曲折起伏,善悟的心被灵动的文字所融化,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得益于书籍的滋润,写起文章颇有一种笔下生风的感觉,投稿命中率也高。一度让我敬若神明的大报大刊编辑出乎意料地直接打电话与我联系,甚至千字千元的名刊编辑也向我发出热情的邀约。渐渐地,我的习作已散见于学习强国《半月谈》《辽宁青年》《杂文月刊》《广州日报》欧洲时报》等国内外数百家报刊以及《小故事大道理全集》等选本,曾获《半月谈》全国有奖征文二等奖、云南省交通厅优秀通讯员三等奖、《大理日报》每字1元人民币特别稿酬等多项奖励。

2020年,有关我的人物词条被百度百科过审收录,其概述为:云南省永平县教师,半月谈民情观察员、通讯员,特约编辑、作家。或许,正是得益于坚持不懈地阅读和业余写作,让我实现了童年的“作家”梦。

作者简介:张会军,彝族,云南省永平县教师,特约编辑、作家。1994年开始业余创作,文图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半月谈》《辽宁青年》《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欧洲时报》等国内外报刊、媒体平台。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 “逼”出来的文章也精彩

【纪念“5.23”我与文学】陈忠文:“5.23”讲话有感

【纪念“5.23”我与文学】陆承:大地的端倪

【纪念“5.23”我与文学】何军雄:文学,生命的颂辞

【纪念“5.23”我与文学】余实践:我的文学梦

【纪念“5.23”我与文学】刘婷:市井生活之我与文学

【纪念“5.23”我与文学】彭飞:绿水青山

【纪念“5.23” 我与文学】赵剑颖:做一个站在大地阅读星空的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梁炜:我与文学创作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建宁:创作指引人生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徐东颜:咸阳,非遗里的故国与乡愁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昌锋:从新闻写作到文学创作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志彦:用乡愁擦亮九州山河

【纪念“5.23” 我与文学】徐爱清:努力从不会晚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念平:人生之路,《人生》陪伴

【纪念“5.23” 我与文学】晁海燕:深情的故乡

【纪念“5.23” 我与文学】景东旭:渭河

【纪念“5.23” 我与文学】祁敬君:纵然“乱”读又何妨?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愔:我的故乡我的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薛文德:在丝路群雕前

【纪念“5.23” 我与文学】孙凤山:文学的味道

【纪念“5.23” 我与文学】曹建斌:文学创作 惬意盎然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敬全:文学艺术与服务人民

【纪念“5.23” 我与文学】袁传宝:一座秦岭 生生不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欣:人生小幸运:有书读、能读书、爱读书

【纪念“5.23” 我与文学】宋小娟:读书,是最美的旅行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建兴:文学伴我人生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魏蓬利:我与文学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帅许:一位文学新人的创作心得

【纪念“5.23” 我与文学】苗云辉:永远的“5.23”

【纪念“5.23” 我与文学】秦心 :永远的“5.23”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亚男:笔墨之间,家国情深

【纪念“5.23” 我与文学】卞士生:我的文学作品报告

【纪念“5.23” 我与文学】苹清:不屈,文字亦有风骨(外一首)

【纪念“5.23” 我与文学】叱干留:迟来的文学“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高慧玲:文学梦,人生光

【纪念“5.23” 我与文学】何琼:有关文学的三个比喻

【纪念“5.23” 我与文学】余实践:星光不负赶路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豆海维:文学,我永远追寻的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侯江敏:精神药店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俊鹏:烟雨咸阳湖

【纪念“5.23” 我与文学】梁晓沛: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纪念“5.23” 我与文学】马福春:我的乐趣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世洪 | 书海漫谈:创作与文学的意义

【纪念“5.23” 我与文学】婕妤:我的文学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英成:文学之光,心灵之窗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杨安萍:文字之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薛红岩:我的读书故事

【纪念“5.23” 我与文学】刘尊建:我的家乡

【纪念“5.23” 我与文学】宛建勇:我的文学之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海清:我与书的故事




咸阳文艺
《咸阳文艺》杂志由咸阳市秦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题名。 《咸阳文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