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杨生博诗歌中的生命情怀
郭忠凯
总体感受:杨生博教授诗歌里呈现人群生老病死、社会喧嚣百态和行走足迹思考等多重生命意象。诗作中通过不断探索生命目的,追寻生命体验,表达着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的终极关怀。
杨生博是《秦都》这几年力推的实力作者,作为咸阳厚积薄发的中年诗人,他通过不同诗歌创作时段的探索和践行,用白话体的语言凝视自己目光、心路所及的生命意识,追寻现代诗歌写作的方向和目标。从发表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潮》《诗林》《杨子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刊到出版的诗集《生命,生命》《脊梁》《非遗之光》,都充分地证明了杨教授始终保持着纯粹性诗写状态。
一、亲情感恩--精神原野的生命底色。
好的诗作凝练了人的完整性和情感的诱发与延伸。杨教授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经谈到他的大学《写作》课老师提到过:生命的故乡是生活的魂地,一个有故乡的人才有生活的根基。杨教授正是把老师的点拨贯穿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对脚下这片承载他生命个体和生命诗心,是他写作文本的精神孕育、精神坚守和精神追寻,是最持久的动人的主题。《上坟》一诗中,诗人写“他给父亲敬了一杯/自己也陪着,喝了一杯/一瓶老西凤,一会儿,见了瓶底/父亲问他,你怎么成了酒鬼/他说,酒中才有父亲”,诗人回到父亲身边,像倦游的麻雀归了巢,飘零的落叶归了根。他的亲情除过写父母、写奶妈等原生的感恩情感外,更多的是用人生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段回忆入诗,植根于每个走过的步伐。除过肉体的充盈还有思想的逐步升华逐步睿智的过程。应该说杨教授的诗中亲情,更多是以自我为圆心,以生活体悟为半径,描绘叙写我情我感、真情实感的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如疼痛(组诗)《何 时》等作品。同时,个人认为,杨教授的此类诗作短小,却似乎有读完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后如能接续意向和语言,让诗歌“散”“点”写作再完整再延宕一些。
二、向内行走——个体视角的人生体悟
这些年,旅行似乎已经成为杨教授生活的一部分,按照惯常的思路,杨教授的诗势必同他的旅行发生密切的关联,而作为国内外古迹、风景、展览等等所蕴藏的广阔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源,对诗人所产生的诱惑往往是难以抵挡的。认真阅读杨教授一些旅游后创作的诗作,你会发现尽管他的诗题会有大量的地标,但没有将历史、文化和传统悬置,而是驻足思索,把游览的目光放远,把诗歌的笔触探深,看到这些名胜古迹背面的生命。如《西班牙葡萄牙印象》中,他谈到西班牙的斗牛场/血腥了一个夕阳,而且“那夕阳是鲜艳的红布/主人给上面涂满了光芒...那红布是夕阳深处的火焰/追求它灵魂才能有光...殷红的血顺着利剑直流/流成了悲壮的瀑布/血染的战袍已变成铁甲/向着虚伪展开最后一次冲锋/牛像城墙一样绝望地倒了/双角折断插在大地/飘来的掌声/像是地球疼痛的哭嚎”。这种意识或许可以引用一位著名诗评家提出的“向内行走的意识”定性,即无论眼睛勾描过外部风景多么巨大的轮廓,笔端却总是带着体温——它会找到一处立足生命、指向内心的落脚点,或者更干脆点说,它的旨趣根本不在探究外在于人的那些东西,而在于触摸心灵的模样。诸如《郑国渠》《袁家村》《秦岭》《大雁塔》《我在皇宫完成了一个美梦》《我在西葡拣到了诗行》《基弗画展印象》等作品。咸阳是千年帝都,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乡和故土,照耀华夏数千年的皇帝陵冢、映衬关中风物的渭北美景、渗入老陕味蕾的面食和数不胜数的文化古迹,鳞次栉比,杨教授应该克服行程中“灯下黑”,多描多写多悟咸阳帝都系列文化的印迹,会更熟悉也会更深刻一些。
三、非遗实景——文化传承的足迹还原。
今年,咸阳市相关部门曾组织过非遗题材的征文,《秦都》也在围绕“非遗”话题遴选优秀文学作品,除散文体裁外,诗歌作品极少,令人困惑。今天我们面对杨生博教授的这本《非遗之光》,以“非遗”命名,概念化了诗歌,虽然我不太赞同。但至少诗人走出了这一步,他可能是想用非遗的视角来拓展诗歌区域,当然这与他在任职期间对一些非遗物种的文化研究有关。诗人作为知识分子中最敏感的一类群体,有着更大的自由更深邃的目光更冷冽的笔锋,来书写对社会更普遍、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诗人是漫漫长夜的守更人。在诗歌创作中,诗歌就是一个人的思考和行动的总和。杨教授无疑是守更人中的一员,他在生活和行迹中,抬头看天,蓝天有韵,低头踩路,路上留情虽是学者教授,诗句却不晦涩难懂,更没有过度的追求意向,浅显易懂却又情感四溢。把自定义的“非遗”思索、思考转为诗歌创作的光源光标、光影光魂,一路走去,沉思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当然,非遗文化研讨终究有些深邃缥缈,建议杨教授能把关注点和笔触再下探一点,围绕本土咸阳的剪纸、茯茶、花馍、集市甚至美食、婚丧民俗等关中独一无二的非遗文化,去思去探去究去写,可能会更出彩。
有诗评家说,诗歌不会让人活得更好,却让人活得更多。希望杨生博老师能继续坚守初心,在诗域诗语言诗文化探索道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作者简介:郭忠凯,笔名阿伍,诗人、作家,《秦都》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