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23” 我与文学】袁伟:用读和写来构建读书人的阴阳鱼

文摘   2024-05-30 17:12   陕西  

点击

关注我们吧!





温馨提示:参与“纪念‘5.23’我与文学”的作者,请关注“咸阳文艺”微信公众号,以便查阅和转发,提高网络阅读量。



  


用读和写来构建读书人的阴阳鱼


袁伟


我经常望着黑白相间的阴阳鱼发呆,世间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简化为阴阳鱼读书和写作也不例外,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这两者完美地配合,就能构建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而要达到这个完美的境界,就需要先从读书开始。

我总觉得一个人在物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总会不自觉地要给自己找一点精神安慰,以便于自己能够面对苦涩的人生,而要获得精神安慰,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也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和想法,我便从小开始了疯狂的阅读,因为我觉得人只有在阅读中能增加自己的见闻,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也能够获得些许的安慰。所以我开始对任何带字的书籍都充满了兴趣,这就包括村里家家糊墙的报纸,厕所里面放的手纸,哥哥的教材,父亲高中阶段留下的书籍,甚至家里的老皇历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喜欢阅读,所以就总觉得语文是个好科目。

然则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无法满足我日益增长的读书欲望,更无法满足我对外面世界的痴迷,我特别想知道秦岭后面的关中平原是什么样子。所以为了能够走出大山,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便在内心深处下定决心要去改变命运,我知道唯有依靠努力,考上大学,这才能有机会去往那关中平原,所以在书本精神力量的支撑下,我最终取得了成功。

当我跨过了秦岭,到达了关中平原,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时,我这才被眼前的图书馆所震撼,那高耸入云的图书馆,那百万册的图书,那浩如烟海的知识让我着迷。我知道自己需要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只争朝夕,然后将这些知识装进自己的脑海里,我知道这才是上大学真正的意义,这才不愧对父母的期许。

所以我开始了疯狂的阅读模式。我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坚持每周读2本书,每月读8本书,每学期读50本书,每年读100本书。我开始将文学史上所有的文学书刊罗列出来,开始从图书馆的三楼读起,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暑假期,我疯狂地读,通过四年大学的时光,我读完了420多本书,阅读量直接达到了我们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这也直接引起了学校和咸阳市记者的关注,而就在2015年读书日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才因“读书”而出名。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知识,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为了加固自己的记忆力,也为了能够有机会细品书上的知识,我还特意做了65万字的读书笔记。我总觉得知识是个好东西,它能使人清醒,使人大彻大悟,就像漫漫长夜中的火把,给你光明,给你温暖。当你进入一种境界之后,世俗的东西就不太重要了,你的格局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大,你也无暇去考虑物质生活的富足与贫困,你获取了知识,是为了进一步思考,这是一种完善的过程。

我总觉得读书是一种精神输入,也是一种精神充电。人难免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迷茫、遇到困惑,甚至遇到孤独,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就一直处于“能量消耗状态”。人会变得无精打采,会变得麻木不仁,也会变成“行尸走肉”,甚至有时候会走上极端。而要自救又没有精神动力,也没有对应的途径,这个时候读书就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所以每当我困惑的时候,我都会自己找书,自己给自己充电,自己来治愈自己,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内心精神世界很充盈,也会让自己格局上升到了一个层次,这样很多烦恼也会迎刃而解。

当然有了读书这个输入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需要写作这么一个输出的过程。所以周围很多人就纳闷我的文学灵感为什么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年写了100万字,仍然还能不断地进行文学输出。其实答案只有我个人知道,因为我一直在文学输入,任何一本书,作者的一段话,这都足够我写一篇文章,任何的一花一草也皆可成为我的写作对象。

心中有所想的时候便会一个人拿出笔随意涂鸦随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文字来构建自己的文学帝国在自己的文学帝国里任意驰骋在自己构建的文学帝国里化解内心的孤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来宣泄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想写就写,毫无章法,自由自在,无所制约

心中苦恼的时候便会去图书馆,书中寻找自己的知音,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一个人在图书馆里随意挑选合口味的书,不阅读,不停思考不停的丛书中汲取力量,不停的讲述中的理论用于实践,唯独在读书中我会忘掉苦恼,忘掉时间意识联想万千。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这一进一出的循环,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阴阳鱼。在我需要充电的时候,我就会认真地读书,而且是那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阅读模式,毕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谁也没办法在有限的生命里读完世间所有图书,所以这就需要筛选,需要跟着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读书。而当这些读书输入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灵感,和想法,也就需要“放电”,需要把它表达出来,这样人才能平衡,也能够获得长久的精神富足。

其实这二者合二为一,就成了中国老祖先留下来的阴阳鱼。既能源源不断知识输入,也能源源不断知识输出,读写结合,内外结合,精神层面和生活层面合二为一,这才是读书人最完美的人生。

心去感受咸阳特殊的历史魅力。

作者简介;袁伟,中共党员,陕西商洛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散文协会商洛分会会员,《秦川文学》、《作家前线》签约作家,《商山洛水文学》公众号主编、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延河》《宝鸡文学》《商洛文学》《绿色文学》等。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 “逼”出来的文章也精彩

【纪念“5.23”我与文学】陈忠文:“5.23”讲话有感

【纪念“5.23”我与文学】陆承:大地的端倪

【纪念“5.23”我与文学】何军雄:文学,生命的颂辞

【纪念“5.23”我与文学】余实践:我的文学梦

【纪念“5.23”我与文学】刘婷:市井生活之我与文学

【纪念“5.23”我与文学】彭飞:绿水青山

【纪念“5.23” 我与文学】赵剑颖:做一个站在大地阅读星空的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梁炜:我与文学创作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建宁:创作指引人生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徐东颜:咸阳,非遗里的故国与乡愁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昌锋:从新闻写作到文学创作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志彦:用乡愁擦亮九州山河

【纪念“5.23” 我与文学】徐爱清:努力从不会晚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念平:人生之路,《人生》陪伴

【纪念“5.23” 我与文学】晁海燕:深情的故乡

【纪念“5.23” 我与文学】景东旭:渭河

【纪念“5.23” 我与文学】祁敬君:纵然“乱”读又何妨?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愔:我的故乡我的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薛文德:在丝路群雕前

【纪念“5.23” 我与文学】孙凤山:文学的味道

【纪念“5.23” 我与文学】曹建斌:文学创作 惬意盎然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敬全:文学艺术与服务人民

【纪念“5.23” 我与文学】袁传宝:一座秦岭 生生不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欣:人生小幸运:有书读、能读书、爱读书

【纪念“5.23” 我与文学】宋小娟:读书,是最美的旅行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建兴:文学伴我人生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魏蓬利:我与文学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帅许:一位文学新人的创作心得

【纪念“5.23” 我与文学】苗云辉:永远的“5.23”

【纪念“5.23” 我与文学】秦心 :永远的“5.23”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亚男:笔墨之间,家国情深

【纪念“5.23” 我与文学】卞士生:我的文学作品报告

【纪念“5.23” 我与文学】苹清:不屈,文字亦有风骨(外一首)

【纪念“5.23” 我与文学】叱干留:迟来的文学“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高慧玲:文学梦,人生光

【纪念“5.23” 我与文学】何琼:有关文学的三个比喻

【纪念“5.23” 我与文学】余实践:星光不负赶路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豆海维:文学,我永远追寻的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侯江敏:精神药店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俊鹏:烟雨咸阳湖

【纪念“5.23” 我与文学】梁晓沛: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纪念“5.23” 我与文学】马福春:我的乐趣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世洪 | 书海漫谈:创作与文学的意义

【纪念“5.23” 我与文学】婕妤:我的文学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英成:文学之光,心灵之窗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杨安萍:文字之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薛红岩:我的读书故事

【纪念“5.23” 我与文学】刘尊建:我的家乡

【纪念“5.23” 我与文学】宛建勇:我的文学之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海清:我与书的故事



咸阳文艺
《咸阳文艺》杂志由咸阳市秦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题名。 《咸阳文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