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漫话端午节

文摘   2024-06-09 00:00   陕西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端午漫话

文/秦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还有称“重五、重午”,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五为阳数,又称端阳节所以称“端午”。

风土记》(西晋周处编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农历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午。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五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当”“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在古代也是很有影响的节日,有诗为证。汤显祖 《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张耒《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现就民间的端午节作以综述,与大家分享一下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而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这个节日之所以在民间影响这么大,是和爱国诗人屈原分不开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县,一说湖北荆州纪南)。自称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先祖屈嘏受楚武王(熊通)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三吕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屈原主张联齐抗秦,多次反对楚怀王与秦交好的举动。在秦昭王扣留楚怀王之后,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屈原继续辅佐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屈原随即被驱除出楚国都城郢都,流放于更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率军攻下了楚的郢都,楚顷襄王带着贵族们逃难到陈城(今河南)。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忠君爱民,现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万念俱灰。他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仰天长叹一声,以死明志,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罗江,时年六十二岁。

当地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沉江都很难过,纷纷来到江上争先恐后地划船去打捞屈原尸体,同时百姓们为了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儿吃掉,就拿来五色丝粽子和鸡蛋投落水中,以祭祀屈原和驱赶蛟龙,鱼虾。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划龙舟。唐代文秀有《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除源于屈原说外,尚有伍子胥(流行于吴越两地,今江苏南部、浙江等地)、孝女曹娥(流行于会稽,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介子推(流行于河东地区,今山西)等说法。

门上挂艾叶

端午节属于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各地传统民俗数不胜数。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关中地区的农家自古就有门前插艾的习俗。每逢端午节来临的先一天晚上,人们就准备好镰刀绳子第二天早上的穴,能治疗多种疾病。艾有温血气,逐寒湿,止血等药效。五月的去割艾。五月初五这一天,不等天大明人们就在沟渠,壕岸,田间地头弯腰割艾蒿,赶太阳露头之前把艾带回,把艾莛插在门上。据古书《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艾叶经过加工制成艾绒烧灼和熏烤人体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端午节这天,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莛,由于艾叶的特殊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古时粽子又叫角黍。汉代以前,粽子不是端午节才吃的食物。到了西晋时,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过端午节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盛行全国。至于古代的粽子,我们只能从唐代诗人的笔下略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写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代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经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

现在端午节的粽子种类繁多,内馅各具特色,包装考究。有八宝肉粽子、豆沙粽子、金枣粽子、粳米粽子、咸味粽子等。我国各地的著名粽子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的八宝粽子。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枣泥、猪肉、豆沙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子和什锦粽子风味独特;北京粽子分糯米粽子和大黄米粽子,大黄米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关中地区的粽子一般是大枣粽子,还有蜂蜜粽子。

饮雄黄酒

雄黄,又名鸡冠石,为中医的矿物类药物,其化学成分为硫化砷,有毒。中医典籍称,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雄黄能抑制真菌、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雄黄酒是用菖蒲根和雄黄炮制而成的。端午正值入夏时节,疫病较多,饮此酒可以消除病毒。人们在端午节早上设雄黄酒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节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屋子外,以防五毒,还有的地方把雄黄水涂在小孩的耳孔、鼻孔、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但因其雄黄有毒,饮用时也只是一两口,而非开怀畅饮。

雄黄酒的药用功效并不像神话故事《白蛇传》描写的那样大的“神威”,不过在过去的卫生条件下,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特别是食物贮藏室。厨房洒上一些雄黄水,的确能杀死或防止毒虫、消灭病菌。还有给小孩手腕脚腕拴的花花绳(五彩线),六月六要剪掉。

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并且规模越来越大,追溯根源,它是和纪念屈原是分不开的。相传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沉于汨罗江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人们纷纷划船追赶去搭救,人们争先恐后从汨罗江追至洞庭湖时仍不见踪迹。后来便在这一天举行划龙舟活动。起初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一次民间盛会。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的人们一吃完早饭,变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节的屈原沱两岸,青山翠微,百姓云集,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招魂曲“我哥回”一唱,江上七条龙舟竞相飞渡。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热闹,招魂感人。两岸数万名百姓观战,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后来,划龙舟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无语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这说明在隋朝时划龙舟就开始有了规矩典范,而且观看者人山人海,成为春夏之交一项热热闹闹的民间盛会。隋以后,除灾荒战争年代外,划龙舟一直是民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当今社会,划龙舟竞渡已经由群众性的民间纪念活动发展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几乎遍及大江南北。咸阳市人民政府从2010年开始,先后邀请安康、汉中等龙舟队在咸阳湖举行了多次传统龙舟表演赛,咸阳湖两岸热热闹闹。近年来,划龙舟这一群众性的民间活动又发展成竞技体育,有关单位定期举行全国性龙舟大赛,并逐步向世界范围推广。

每年的端午节划龙舟活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屈原的崇敬及追念。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端午节的人文意义也越来越被重视。







咸阳文艺
《咸阳文艺》杂志由咸阳市秦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题名。 《咸阳文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