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
字
关注我们吧!
温馨提示:参与“纪念‘5.23’我与文学”的作者,请关注“咸阳文艺”微信公众号,以便查阅和转发,提高网络阅读量。
与书有颗喜阅的心
剑君
与书在一起,我便慢慢培养出了一颗“喜阅”的心。原因是用心读书,真正读进去了,既能让自己增长知识,又能让自己明辨是非、感悟人生……这或许就是宋代赵恒在其《劝学诗》里写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粱谋……”
一日在街头闲逛,不经意间邂逅一块写着“喜阅”的牌匾。细看两个遒劲有力,熠熠生辉的大字,才知道此处原来是一家装饰得还比较前卫、先锋的书吧。
见此“喜阅”,我当时自然心生喜悦和好奇。怀着“喜阅”之情进门,在服务台点上一杯绿茶,再择一位置坐下,并独自在不骄不躁的时光里静静地喝茶;静静地环顾四周;静静地与一本书对话。
一个人,抛却人世间的俗务及浮华,与岁月在缕缕书香中流淌,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喜阅”的开始。
我一直认为,喜欢阅读的人,是在开展闲时的惬意、忙时的调节,更是在自己寂寞时让心灵得以回归与升华。因此,在我的意识里,读书人是快乐、幸福的,读书人的精神是富有的。
喜阅,其实就是让自己选择一种与书为伴的生活。在当今社会,“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不会读书、不善读书的大有人在。
西汉的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通过自身的感受告诉我们今天的后学者,书如同药一样,只要善读,它是完全可以治愈身上愚蠢的毛病的。
善读书,就是要读好书。浩瀚的书海里,无所不有,其间不乏经典名著,当然也免不了有糟粕之作,但对读书人本身而言,在善读中,要学会去粗存精。
通常情况下,经典名著是好书,读起来有价值,犹如吃“满汉全席”,人生需要的生活哲理、历史文化、艺术修养等全都浓缩在一桌满是色、香、味的佳肴里,它们将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来满足,或者调节我们“如饥似渴”的口味和食欲。
有次去一朋友家做客,见他的书房书柜林立,几面墙上还挂着名人字画,我就抑制不住自己的腿,毫不客气地闯了进去,边欣赏边打量他书柜里整齐摆放的各种文学作品和工具书籍。随便挑选出一本,不是古色古香的,就是精装版的,它们都是沉甸甸的大部头。翻开阅读几行,便觉得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真金白银”,的的确确受益匪浅。
一天独自在自家所谓的书房“遛达”,特意取出朋友曾推荐的《月亮与六便士》半躺在床上阅读。刚读上几页,就被书中的内容戳中了泪腺。或许是我感情丰富,泪浅的原因,当时光拭眼泪就用了好几张餐巾纸。本想合上书不读了,但又急着想知道斯特里克兰和妻子的最后结果,于是又沉下心来继续阅读……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里究竟想告诉我们点什么?是不是他想说一个人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对于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东西,年龄不是问题,贵贱不是,职位高低不是,国籍与家庭也不是?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人性的风谲云诡,尤其看到他对艺术的专注与执着。名著就是名著,既充满魅力,也让人有种不读不快之感。
读书也许不能帮助我们迅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金钱、温饱等问题,但只要善读,书就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思维方式。唯有善读,我们才能像海绵一样吸收更多的营养成分,就如同春蚕一样,吃的是绿叶,吐出的却是洁白、柔软的丝。
读书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无论是陶渊明崇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还是鲁迅推崇的“随便翻翻”,书中的东西,我们自己首先一定要有辨别力和是非观,要学会取舍,这样方能让书里的精、气、神为我们所用。
我们只有熟读、精思一本书,才能更高一层地理解书中所阐述的道理,这也是苏东坡:“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感悟及提倡。
喜阅一本书,心中便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即使当时面对着黑暗,也有一盏灯在点亮你脚下的路,让你笃定信念,行稳致远。
把书当成山、当成海,再沉浸式地去读去学去写,自然会有山顶望远,水中游泳的体验感,如此这般,我们不就有了一颗“喜阅”的心?如闲暇时永葆一个“善读”和“喜阅”的状态,我们的日子定会更加美好了!
作者简介:李建军,笔名剑君,湖南衡阳人。湖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湖南日报》《诗歌月刊》《绿风》《天津诗人》《散文诗》《四川诗歌》《星火》《扬子晚报》等报刊。著有散文、诗歌集《窗子是房子的眼睛》《剑君诗选》等多部。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 “逼”出来的文章也精彩
【纪念“5.23” 我与文学】赵剑颖:做一个站在大地阅读星空的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徐东颜:咸阳,非遗里的故国与乡愁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念平:人生之路,《人生》陪伴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欣:人生小幸运:有书读、能读书、爱读书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帅许:一位文学新人的创作心得
【纪念“5.23” 我与文学】苹清:不屈,文字亦有风骨(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