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23” 我与文学】杨安萍:文字之路

文摘   2024-05-29 14:34   陕西  

点击

关注我们吧!





温馨提示:参与“纪念‘5.23’我与文学”的作者,请关注“咸阳文艺”微信公众号,以便查阅和转发,提高网络阅读量。




文字之路


杨安萍


我与文学结缘源于知识分子的父亲,准确地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父亲是文化热,自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是成文文化人,我就成了重点培养的对象。在炎热的暑假背诵唐诗,在冷风刺骨的寒假背诵唐诗,在晨光熹微里背诵唐诗,夕阳西下还是背诵唐诗,在这种环境下我背诵了《卖炭翁》《出塞二首》《劝世教子读书歌》《兵车行》《题盐池》《悯农》《天净沙.秋思》《短歌行》等许多唐诗。上学以后,当语文老师讲解课本上的《卖碳翁》《天净沙.秋思》《悯农》并要求背诵的时候,我自豪地告诉同学们这些古诗早已在自己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在同学羡慕的目光里我又背了许多他们不曾知道的古诗,如《鹿柴》《寻隐者不遇》等,我的这一“壮举”引得同学们羡慕不已。不久,老师们也知道我会背诵许多唐诗,“谁教你的?”老师问,“我的父亲。”我毫不隐瞒地说。

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同学们在我的影响下也摇头晃脑地背诵起唐诗来。那段时间同学们以会背诵唐诗为荣。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安排我们给外地工作的大姐写家书,父亲说:“你们谁写得好就把谁写的家书寄给大姐。”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写给大姐的家书总能脱颖而出寄给远方的大姐。每到周末博才多学的父亲照例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故事:“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马路边一位流浪的老人冻得瑟瑟发抖……”父亲用丰富的语言,夸张的表情,生动地把故事大肆渲染,讲到流浪者可怜之处第一个落泪的自然是我。这时候父亲便会说我的感情丰富,是学文的好苗子。

在父亲的熏陶下,我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作文也时常作为范文在班级里朗读。

年少时,由于父母工作忙回家很晚,很多时候他们到家后我们姊妹几个已经熟睡了,而我们睡前的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我们怕老鼠,怕小偷,怕黑影。姊妹们要求我讲故事来驱赶可怕的黑夜。在文化闭塞的年代,我从小人书上看到的仅有的几个故事已经重复了无数次了,当再次重复的时候他们就会毫不客气地打断,说:“已经听了一百次了,你就不能换一个?”我哪里来的那么多现成的故事可讲呢?情急之下,我自编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我自编的故事同样吸引着姊妹们。

时年,大年初一,我们随父亲逛街,经过新华书店的时候,父亲若有所思地说:“压岁钱可以卖零食,也可以买书籍。零食吃完就没了,而书籍永存,书籍里的思想永存。”在父亲的建议下我们用压岁钱购买了一套《红楼梦》(四本)。

“开辟鸿蒙……”我被曹雪芹的文采吸引了。《红楼梦》这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停不下来,一页接着一页……一本接着一本地阅读下去,从清晨到夜间,从晚上到白天。叛逆的贾宝玉重情、混世魔王。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孤芳自赏。圆融通透的薛宝钗、城府深沉这些人物从文字变成鲜活的生命,从虚幻走向现实,把朦胧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自此,我不再贪玩。凡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精美的句子、诗词,我一定会认真地抄写至另一个本子上,空闲时间拿出来欣赏这些美文佳句,久而久之,美文抄本有一尺多高。

清风中、明月下一个少女用甜美的声音朗读,那是《白杨礼赞》,是《荷塘月色》,是《劝学》,是《师说》,是大声的《雨巷》,是低吟的《再别康桥》。少女的声音在桦林树下,河堤垂柳,大桥下面,满目翠绿的幽径上,在所有散发着浪漫的地方弥漫、飞翔。

随着年岁的增加,见识的增长,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于是,我把思想变成文字,把见解变成文字,把发散思维变成文字,把所有能变成文字的都归结于文字。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心里便涌现出难以名状的惆怅,是的,满腹惆怅,满腹春恨秋悲,也许这就是与文学的缘分吧!

深夜里,在橘红色台灯的陪伴下奋笔疾书……

“努力吧!更上一层楼!”一个声音在耳边回荡。


作者简介:杨安萍, 笔名:凌波、水先森,生于1968年11月,陕西省咸阳市人,大专学历。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现在已退休。曾在咸阳卫生学校任教时获得咸阳市卫生学校教学优秀奖,并在卫校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西咸新区作协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赣韵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杂文《生如蝼蚁》获“中国好文章大赛”二等奖,见于《美文咏我情》,短篇小说《大厅里的故事》见于《新时代文学作品选粹》。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 “逼”出来的文章也精彩

【纪念“5.23”我与文学】陈忠文:“5.23”讲话有感

【纪念“5.23”我与文学】陆承:大地的端倪

【纪念“5.23”我与文学】何军雄:文学,生命的颂辞

【纪念“5.23”我与文学】余实践:我的文学梦

【纪念“5.23”我与文学】刘婷:市井生活之我与文学

【纪念“5.23”我与文学】彭飞:绿水青山

【纪念“5.23” 我与文学】赵剑颖:做一个站在大地阅读星空的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汤云明: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梁炜:我与文学创作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建宁:创作指引人生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徐东颜:咸阳,非遗里的故国与乡愁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昌锋:从新闻写作到文学创作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志彦:用乡愁擦亮九州山河

【纪念“5.23” 我与文学】徐爱清:努力从不会晚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念平:人生之路,《人生》陪伴

【纪念“5.23” 我与文学】晁海燕: 深情的故乡

【纪念“5.23” 我与文学】景东旭:渭河

【纪念“5.23” 我与文学】祁敬君:纵然“乱”读又何妨?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愔:我的故乡我的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薛文德:在丝路群雕前

【纪念“5.23” 我与文学】孙凤山:文学的味道

【纪念“5.23” 我与文学】曹建斌:文学创作 惬意盎然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敬全:文学艺术与服务人民

【纪念“5.23” 我与文学】袁传宝:一座秦岭 生生不息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欣:人生小幸运:有书读、能读书、爱读书

【纪念“5.23” 我与文学】宋小娟:读书,是最美的旅行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建兴:文学伴我人生路

【纪念“5.23” 我与文学】魏蓬利:我与文学

【纪念“5.23” 我与文学】王帅许:一位文学新人的创作心得

【纪念“5.23” 我与文学】苗云辉:永远的“5.23”

【纪念“5.23” 我与文学】秦心 :永远的“5.23”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亚男:笔墨之间,家国情深

【纪念“5.23” 我与文学】卞士生:我的文学作品报告

【纪念“5.23” 我与文学】苹清:不屈,文字亦有风骨(外一首)

【纪念“5.23” 我与文学】叱干留:迟来的文学“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高慧玲:文学梦,人生光

【纪念“5.23” 我与文学】何琼:有关文学的三个比喻

【纪念“5.23” 我与文学】余实践:星光不负赶路人

【纪念“5.23” 我与文学】豆海维:文学,我永远追寻的梦

【纪念“5.23” 我与文学】侯江敏:精神药店

【纪念“5.23” 我与文学】李俊鹏:烟雨咸阳湖

【纪念“5.23” 我与文学】梁晓沛: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纪念“5.23” 我与文学】马福春:我的乐趣

【纪念“5.23” 我与文学】张世洪 | 书海漫谈:创作与文学的意义

【纪念“5.23” 我与文学】婕妤:我的文学路



咸阳文艺
《咸阳文艺》杂志由咸阳市秦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题名。 《咸阳文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