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马宏茂:“九嵕山下我的根”

文摘   2025-01-07 15:36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九嵕山下我的根”


马宏茂


2019年七十周年大庆,旅京礼泉籍文化名人阎老回乡探望胞兄阎振维。当年离县赴京时风华正茂,归来时已是米寿之年。七十多年来,阎老先生与新中国同进步,同成长,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钟情文学事业。

阎老学识渊博,著作丰硕。他曾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是全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编辑家、作家。出版散文随笔评论集:《文坛徜徉录》《神·鬼·人》《余在古园》《文学警钟为何而鸣》《冷落了牡丹》《我吻女儿的前额》《三十八朵荷花》《美丽的夭亡——女儿病中的日日夜夜》《我还活着》等共28部著作。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十六岁发表小品文”


阎老,1932年农历七月出生于陕西省礼泉县一个书香世家,“七月猴,满天游”游到兰州,游到北京,又回归到出生地。

阎姓是礼泉名门望族,聚族而居县城阎家什字。曾祖父阎长荣,清末任本县“里民局”局长,与“关中名宿”宋伯鲁结有金兰之谊,宋伯鲁赠予曾祖父以字号“春亭”的题赠颇多。祖父阎守诒私塾教师,一生教书育人。阎老幼年时,祖父教他背诵《三字经》,接受启蒙教育。父亲阎志霄,精于戏曲艺术,是阎氏家族,也是本县最早接受新文化的人,抗战前任陕西省民众教育馆干事,同《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在当时的长安创立了“西京铁血剧团”,任团长,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接待过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丁玲、萧红等。陕西有史以来无话剧,话剧就是阎老父亲阎志霄和《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引进到陕西的。抗战爆发后,阎志霄回到礼泉,先后任城隍庙小学校长、国民党礼泉县党部书记长。营救过康子安、王育英等中共地下党,后任礼泉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

阎老叔父阎景翰(侯雁北),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散文家。陈忠实曾评价说:“阎家都是大厨师”“侯雁北是陕西文坛一棵大树”。

阎纲与兄长阎振维

胞兄阎振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文史专家,熟悉四国语言,年近百岁,钩古稽陈,读书看报写文章。

阎老长于西安,1936年西安事变,同父亲一起排演话剧《雷雨》的张寒晖来到他家,高兴地抱起阎老,又接着他大哥阎振维的手一起教唱《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1948年,阎老在西安第一高中住校就读,16岁开始在《大公报》《益世报》发表小品文。1949年6月底,礼泉县城二次解放,阎老的心灵受到猛烈的冲击,踊跃加入解放军一野十师宣传队。因为他习练乐器,能歌善舞,第一任礼泉县委书记王育英,1950年调他回县给“礼泉县寒假教师学习会”的学员们教简谱,教唱歌,导演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并授命创建县文联、文化馆,建立图书室。年底出席“陕西省首届文艺创作者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名列王老九等10位获奖作者的最后一名,年仅18岁。1952年,阎老考取兰州大学中文系,胞兄阎振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兄弟共同学习深造。

2021年11月5日,右起阎纲、王海、马宏茂在礼泉文翠轩

“《文艺报》是我的摇篮”


1956年大学毕业后,阎老被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接待他的是人事室的李小为,诗人李季的夫人,“《文艺报》改版,到哪里去做评论编辑好吗?”从此他与《文艺报》结下了27年不解的情缘。《文艺报》是他的摇篮,侯金镜是他的恩师。在副总编侯金镜的指导下,他研究《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成为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小有名气”的年轻评论家。

柳青从北京来到西安长安皇甫村,扎根农村,融入农民,脱下西服领带,穿上粗衣布装,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与农民同劳动14年,写出了不朽之作《创业史》。 柳青1959年在文代大会上表示他的写作既要忠于毛泽东思想,又要忠于劳动人民。就此,阎老六访柳青直到为柳青两忠于的悖论进行历史的评价,为柳青安魂。1962年,30岁的他在《人民日报》副刊版头条发表《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力推《红岩》,并出版小册子《悲壮的红岩》,又组织专家讨论,轰动全国,《红岩》发行一千万册,1963年被称作“《红岩》年”。

1978年中国进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时期后,阎老的文学评论进入喷发期,不仅数量多、影响大,而且确立了批评的主体意识,形成批评的独特个性,诗与政论相结合,被誉为“诗人型”的评论家。激情!义愤!文采!成为他评论文章的三大特点。阎老撰文落笔,水中吐火,火中生莲,是中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新星。


“十八年不简单!这就是缘分!”


阎老常言道,是家乡的热土养育了他,是家乡厚重的文化积淀滋养了他的文学事业。

20世纪70年代初,昭陵博物馆筹建时,他的胞兄阎振维找他,他恳请著名的文化大师、教育家叶圣陶题写了“昭陵博物馆”五个大字,半个世纪以来,叶老的五个大字一直为世人所瞻仰。

2000年,咸阳电视台邀请阎老、雷抒雁、白描老师一起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现场即兴赋诗礼赞咸阳。阎老当场吟咏道:“我本嵕山郎,信爱走四方。思乡近咸郡,郡在水之阳。”斜看就是“我爱咸阳”。  

为宣传“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礼泉烙面”,他撰写了推介文章《礼泉烙面赋》:“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家乡味美,美在烙面!不要说它是‘涎水面’,它是山珍海味无法代替的乡情美食;它的品位相当于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和团团圆圆的月饼。”

2001年、2003年、2009年、2019年以来,阎老多次回到家乡,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我有幸聆听阎老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感受到一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对文学青年的提携之恩。

2019年9月26日上午,我给北京阎老去信:“我与图书馆馆长梁杰,策划筹办‘礼泉文学艺术馆’”。当天下午,就收到阎老回复:“早前,省作协副主席王海曾与我县宣传部长商量建馆事宜,过完国庆节你我再议。”9月28日上午,我去永康颐养中心看望入住的父母,一个久违而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这不正是阎老吗?我快步走上紧紧握住他的双手。阎老告诉我昨天刚从北京回到礼泉探望大哥振维。他风趣地对我说:“你胖了,我瘦了。”

“山峰聚曰嵕,嵕山藏龙卧虎地;泉水甘如醴,醴泉籍文养武乡。”他在《嵕山人》的序言中写道:“九嵕山是一种象征,嵕山人是一种荣誉”。2019年9月29日《嵕山人(续2)》首发恳谈会在礼泉聚龙苑酒店举行。著名作家冯仁、石竹、赵尧、李彦广、董信义、王锦涛、蔺志顺及郑志俊、张崇德、马作栋、秋兴民、魏明义等离退休老干部应邀参加。阎老热情地说:《嵕山人》是讲好礼泉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一部好书。展示了“嵕山人”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民俗等各方面创作研究所取得的可喜成果,是一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礼物。当我告诉阎老今天会议酒店的地址和时间,与他18年前参加我的《丰碑》首发式是同一天时间,同一个酒店,同一个会议室,同一个座位时,阎老惊喜地说道:“太巧了,太神奇了。我在西安曲江池步入王宝钏的寒窑时,说:‘十八年不简单’今天你和我交往,也是‘十八年不简单’,这就是缘分!”

右起:王保京  阎 纲  马作栋  郭 立

国庆期间,阎老在我父亲马作栋、郭立书记的陪同下,专程去陕西对外开放第一村----烽火村,看望他俩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劳模、老朋友、老市长王保京。他们促膝长谈,共话发展,其乐融融。参观“红色纪念馆”后,阎老奋笔疾书四个大字——“烽火继燃”。


“好多作家都是国家队水平,要走出潼关去!”


在参加市县文艺恳谈会时,阎老动情说道:“文艺首先是艺术,是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是心灵的交流,是真善美,文艺家必须具备美学资质。”“文艺旨在激活民族魂,挺起民族脊梁。文艺家深入生活,贵在洞察人的灵魂。写特殊,特殊地写,写复杂,复杂地写!复杂才是人的属性,才是心灵的辩证法,才有艺术的感染力。你怕剌就不要动玫瑰花。”在谈到散文创作时,他勉励大家:“散文是‘诗的散步’,诗不能不读,特别是古典诗词,散文不能不写,多读多写,多读胜过多写,写自己熟悉的人。没有独特的发现,没有触动灵魂,不要动笔。没有新的或更深的感受,不要动笔。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深入生活就是深入人的灵魂。”

阎老钟情家乡作家,求才若渴,见贤思齐。他说:“就陕西作家而言,没有杜鹏程,就没有柳青;没有柳青,就没有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邹志安等一大批实力派作家。”1978年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满月儿》发表后,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阎老称贾平凹为“关中才子、青年作家”。路遥《人生》面世,阎老第一个零距离同路遥通讯,称赞一号男主角高加林是他的新发现。1984年,邹志安的《哦,小公马》荣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是阎老第一个把获奖消息透露给他。1993年阎老在西安发出倡议:《走出潼关去》,激励、逼催“陕军东征”,光耀文坛。路遥读《创业史》七遍之后,写出了《平凡的世界》。陈忠实读《创业史》七遍之后,创作出《白鹿原》,“五部长篇小说晋京!”——一时之盛,轰动文坛!

白描的《天下第一渠》出版后,阎老寄语白描:“我住谷口渠之头,君住池阳渠之尾,云蒸波撼氤氲梦,共饮一江水。”他常常勉励本土作家,“打出礼泉去!”“走出潼关去!”他自豪地说:陕西、咸阳、礼泉好多“地方队作家,早已具有“国家队”的水平。”

春寒料峭,阎老登门看望白孝平,对其小小说集《老四家的羊》面对面地点评修改,写序鼓励其早日出版。“白孝平惯于小小说体裁的写作。小小说精致可爱,‘小’有小的味道,‘说’有说的乐趣。”

他看望盲人作家张文闯,得知其靠摆书摊写作出书困难,竟然将赠予其书法作品卖了500元时,阎老幽默地说:“只要我老汉的字能卖钱,卖了我给你再写!”,言罢,当场掏出800元递到张文闯的手上。阎老亲自登门走访文艺评论作家赵普东、长篇小说作家杨明、诗人文源,分别在其家中召开沙龙式研讨会。他十三次登门看望老作家徐良才,鼓励他出版长篇小说。

周明、贾平凹、齐雅利、白描、高建群、李建军、郑彦英、邢小利、杨焕亭、吴兰兰、王海等著名作家来访,都劝他到望九之年了,应该封笔休养,但他还是写写读读,敲打键盘,笔耕不辍,发表《神仙哟挡不住人想人——怀念路遥》《怀念邹志安》《望九之年的感言》等多篇经典之作,出版了《我还活着》《礼泉作家论 【附】点评后的随想》等多部文学专著。

“只要我老汉有一口气,就要关心家乡的文化事业。”


93岁高龄的阎老从京城回乡五年间,西安、咸阳、礼泉周边百余名作家、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阎老入住的房间,书桌床头堆放请教他的文学作品。他夜以继日,逐人逐本,细心品读,点评推介,汇集成《礼泉作家记盛》《礼泉作家论 【附】点评后的随想》,成为文坛佳话。

他勉励文学青年:“扎根生活,深入灵魂,学习柳青,讴歌人民。”“思想学鲁迅的忧愤深广,文风学毛主席精炼幽默、喜闻乐见的口语,散文学孙犁诗化的语言。”

入住永康颐养中心,阎老严格遵循哥哥阎振维的嘱托,回到家乡,一要说礼泉话,不要撇京腔;二要遵守纪律,不要特殊化。他遵命,说的是陕西话,吃的是家乡饭,浇汤面、烙面是他的最爱,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简单朴素。他开玩笑说:“我吃的是辣子搅团,吐的是水盆羊肉!”

人间壮美九嵕山,礼泉处处有故事。在我和文友的陪伴下,九嵕山下、泾渭两岸,留下他高大清廋的身影。看到家乡巨变,山亲水亲人更亲,创作潜力大,他痛下决心一拍大腿说:“这次回来,老汉不走了!见贤思齐,回报桑梓。只要我老汉还有一口气,就要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阎老风趣幽默地说道:“周明先生协助巴金先生创办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就是作家的八宝山,文学馆里存放的书籍,就是作家的骨灰盒。我死后,一不建墓,二不留骨灰,骨灰一半撒在北京住所的护城河里,另一半撒进唐昭陵柏林之中,终老于九嵕山下,九嵕山下就是我的根”。至今,阎老扎根礼泉整整五年。他的座右铭是:“生前有血肉,身后有骨头。”

阎老回礼休养期间,关爱文化事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省市县各级领导登门拜访,征求他对文化发展的建议。在阎老大智慧的感召下,目前,昭陵博物馆的扩建、文学艺术馆等一批公共文化项目都在建设中。《秦都》《咸阳文艺》《嵕山》《礼泉文化交流》《九嵕文化》《文翠轩书画》等报刊以及“秦汉文学馆”“靳宝善图书馆”“泾渭书院”“文翠轩”等场馆,书画名家,文朋诗友,佳作不断。

2022年8月7日,在王海主席和我的提议策划下,中国作协、陕西作协在礼泉成功举办了“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铁凝,著名作家蒋子龙发来贺词。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到会讲话,前半部分代表中国作协,后半部分讲私交,说他现在可以公开他是阎老的私塾弟子,现在可以叫一声“老阎师傅!”掌声一片。贾平凹代表陕西省作协给阎老颁发“陕西文学特殊贡献”荣誉证书。

阎老回乡,寻根礼泉,家乡之幸,作家之幸。阎老表示:“我更要感谢心脏!心脏每时每分每秒为我跳动,我休息了,它不休息,一年三百六十天,从不停歇,为我整整跳动九十三年!即便停止跳动,它赋予我的灵魂不灭,我在高空继续给它磕头!”

“让我们继续活着,继续写作——让文学更美丽,让中国更真实!”

作者简介:马宏茂,陕西礼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资深媒体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丰碑》《绿色,那就是你》《九嵕山下我的家》等文集。先后任礼泉县广电局副局长、党支部书记、总编辑、文旅局副局长、一级主任科员。




咸阳文艺
《咸阳文艺》杂志由咸阳市秦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题名。 《咸阳文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