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司马金龙墓,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为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妻子姬辰之合葬墓。墓中后室保存有一套完整的彩漆屏风,以及四个精致的石质屏座,屏风残存部分由五块屏板拼接而成。
这些屏板表面涂以红漆,之上用黑漆描绘出丰富的人物故事。人物的面部和服饰则分别涂以白、黄、绿、橙、蓝等色彩,呈现出生动且绚丽的视觉效果,绘画技艺精湛。
司马金龙墓所出土的漆画屏风,堪称现存最早且最为完美的漆画屏风实物,其在我国书画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堪称一件罕见的珍品。
在书法史上,像这样有明确纪年、保存完整的书法墨迹非常罕见。
司马金龙墓墨书笔画方严劲挺,结字宽博方正,章法上也是错落有致,字与字间笔意呼应。
风格上,司马金龙墨书有隶意,整体风格比晋唐真书多了一些率真、活泼。
司马金龙墓漆画描绘的是列女古贤人物故事,故事和文字内容取材于《列女传》《孝子经》《汉书·外戚传》等史籍文献。
与传世于顾恺之名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相似,都是由画面+榜题+题记组成。
画面内容上,三幅画也非常相似,说明这类题材是有所本的。如“汉成帝班婕妤”一段,汉成帝都坐在辇上,回头召唤身后的班婕妤。
(传)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卫灵公与卫公夫人”一段,卫灵公都坐在榻上,甚至连燃烧三支蜡烛这一细节也一致。
(传)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从绘画风格上看,司马金龙墓漆画中人物用笔细腻,飘逸飞舞,衣带当风。画家以形写神的高超技艺,为人物画提供了学习临摹的范本。
除此,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也为古代史、家具史、名物学、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1965年在山西侯马秦村西北的祭祀坑里发掘出的春秋时期的5000多件盟书,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朱墨文字真迹。
侯马盟书的发掘为我国古代盟誓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文字资料。除此,也为三家分晋前,晋国内部的权利分配研究提供了历史资料。更是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证。
而侯马盟书体现的书法艺术价值更是值得细细品味。
从笔法上,侯马盟书以侧锋用笔,起笔如钉头,落笔如钉尾,头重尾轻。处处锋芒外露,不同于金文、小篆的藏锋。
有起笔重,收笔轻的特点,起承转合自然圆润,呈现天真烂漫的书风。
也因为在玉、石片上书写,当时的毛笔储墨量差等因素。可以看出侯马盟书书写的速度较快,这也造成了它书法上流畅劲爽的书写风格。
侯马盟书为后人学习战国文字的间架结构、笔法特点、章法形式提供了临摹的样本,也为书法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依据。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数:1200页(一函两册)
定价:1380元
精装版
黄河琉璃布面精装
售价:1098元
限量888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