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集》| 汪为新漫谈文林掌故与书斋逸趣

文摘   2023-11-29 20:01   北京  


《侧耳集》

本书编辑团队受权休休文库联合首发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多年来在一些刊物上读到为新的文字,时常想到假如结集出版有多好。现在,在许石如这样热心出版人的敦促下终于又有了这本《侧耳集》。为新在后记中解释说,所谓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为新还强调,侧耳至关重要,而且是要竖着听。这也是《侧耳集》书名的由来。《侧耳集》分三部分:琅园杂说、圈子里的笔墨、微言录。

琅园杂说是写人、一时之思、海外游踪、访谈问答的杂文随笔粹编,其中写龚贤《一生勋业付霜舟》、写八大山人的《独此悲鸟 长留两间》、写徐培基的《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等文值得咀嚼。写人物的还有三篇:《省三先生》《怀念老十》《王先生》也值得一读,其中我最喜欢《王先生》一文,有趣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读报的时候,先是王先生摇头晃脑的大声读一遍,又自言自语的回嚼一番,那种沉醉的样子,恍若神灵附体,疾缓转换中那双深邃的眼圈里偶尔流露出慈祥。 真是把那个年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写的活灵活现,禁不住摘录一句王先生的话,作为这篇书评的题记。怀念文字各种各样,读到《王先生》这样的怀念文章,已经不是怀念一个人,而是怀念一个与自己有关的时代。怀人的文章不好写,特别是人走后,想写肯定有别样的感情,但落到文字总觉局促,对刚刚消逝的生命那些难忘的点滴记忆,或许是自己的一孔之见。这几年,我也写过好几篇怀人的文章,一开始也没有想写,但因与逝者的交往,那几天天天会想到,怎么这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没有了呢?也谈不上有多么刻骨铭心的思念,有时还会因为想起而走神,写完对逝者的怀念后才释怀,确认对方的远去,好像不是为了逝者,而是为了自己。这篇《怀念李老十》,读到李老十下棋的计较,而聊天中又欲言又止,让人三分,人其实就是这样细微复杂,不是言说中那么简单;也很同意文章结尾的观点,很多人把一个人的离去,简单的说成其人的超然,虽有逝者为大的善意,这种简单而笼统表述,总觉的对不起这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些写他人的文字也如写自己,怎样看待他人,折射的就是自己。

作文不外乎写过去的经历、现在的思考、将来的希望;于是,会出现未达预期的选择性回忆,其实流露的都是写作者的价值判断,他是怎样的人,或者他想成为怎样的人。圈子里的笔墨为序跋汇编,五六百字的文字很难写,仿佛没有展开就结束了,还好作者有文言底子,语词简朴凝练,可以在这样短小的文字体量里起承转结,还留有透气的开合。微言录,所谓微言,就是一行两行到四五行长短的杂札,却是我读完《侧耳集》中,最意犹未尽的部分。

大概在1999年前后,我本科毕业后第一次去北京参加一个同仁的展览,展览在协和医院后门央美美术馆,尹海龙抓李强、汪为新与史国良来捧场,那次认识了为新,一直保持联系。我们是同时代人,70年代初出生,80年代成长。为新成长在江西永新,从他的文字里获悉他的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三十年前,我还在中学念书,学校是在家的学校,家里也是学校的家里。」「作为中文科班出身的父亲,藏书是他最具说服力的专业凭证。讲句诚实的话,中学里我的理科成绩一直让我无颜面对人生中关注过我成长的先生们;但那时,这个书架上所有的书包括线装书,基本上是我读过的。」「无飨居中父亲的影子,《法之书》中予自小承父亲管教,得于案前临习《史晨》与苏轼信札……《今生读过的和想读的》中,他所描写的父亲是一个严肃且古板的人,话语既多却不冗赘,因为家就在学校,学校离乡村很近,鸡犬之声相闻,对闻鸡起舞或鸡鸣桑树巅都有独特的理解。《卜卦》中的母亲:母亲在我小时常请江湖上的算命先生给我占卜,有的算命先生读过一些书,讲得很好。这些江湖上的人大部分没有什么文化,难免阿弥陀佛加唵嘛呢叭哞吽。因为我小时候体质差,而母亲喜欢读聊斋,对里头人鬼殊情颇为喜欢,又相信天地神学。 我特别喜欢汪为新文字里的这种乡愁,家乡的意义都是在离开之后的思念。

《偶然说事》一文虽短,触目荷塘,借物抒情,其实是他人生的三个阶段:家乡永新、学艺杭州、上学和后来生活的北京。杭州学艺时间不长,日常与为新聊天中,其实在他人生印记中留下不浅的痕迹,但在文字中大概就是《别了,还来吗?》和《偶然说事》两篇里留下的只言片语,记得我写他前一本杂文集《庸眼录》的书评,就摘录“对阔石板,好象有一种别样的情感”为题目。

《怀念无知的普通情怀》一文中:我在北京念书的时候,因为对学校理工科与艺术类生活在一起极有成见,作为揣着理想进校的艺术青年来说,学校的环境显然远远满足不了个人对从里到外的‘纯粹’,因此学院里面许多做派与自己的内心大相径庭,而我一直保持那份‘与众不同’的傻气,认为绘画是学艺术专业的唯一出路,中国绘画又是唯一契合自己的选择,一直到毕业我几乎是与别扭做自我的斗争。而在《怀念老十》一文里:那时我还在上学,托友人的福,借住中山公园兰花室画画,那时史国良、李乃宙、崔晓东等偶尔来画点作品,而老十常来下棋。」「后来,中山公园兰花室被收回,我们没有再聚的地方,见面机会也就少了,而且他已名声在外,找他的人也渐多,我们尽管在一个城市,都没有电话,有事便写信……这些大概都是作者刚到北京时的记录。汪为新给人印象是个非常传统的人,传统的艺术追求,传统的价值观,低调的处事方式;我知道他交往的师友跨度很大,刚到北京时有幸出入前辈启功、张中行等老先生的家门;还与宋庄那些现当代艺术家,如年轻时的方力均、刘炜厮混。《我本粗鄙廉耻》一文中流露他对传统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态度:在这,我也再次强调我对西方绘画的喜欢——不管是架上绘画还是观念作品。只是相对来说我喜欢纯粹而不是夹生的作品。

写书评是为了告诉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写的怎么样?我非常同意他夫人在序言里的评论,对于他来说 ,书画这些事情是浮于半空之中不食人间烟火的,自己已经把它当成了养家糊口的职业, 其实就已经伤害了它,至于文字,他可以有一个更为纯净的地方安放。

读完《侧耳集》之于我,第一个举动就是在网上下单买了一本刘世南注《清文选》,成为《侧耳集》的延伸阅读。

2023年10月3日杭州

在文字中读到他举重若轻的真实

——汪为新《侧耳集》读后

文/王犁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目录

琅园杂说

从无飨居到琅园 / 15

月华 / 27

茶愿 / 30

俗情 / 34

卜卦 / 37

画戏 / 42

记如厕之思路泉涌 / 45

游人践踏的威尼斯 / 48

丈量维也纳 / 52

刻壶记 / 58

省三先生 / 62

人世之乐 / 68

宽绰者风神 / 71

鸟季 / 72

康南海 / 75 

法之书 / 77

我所知者 / 80

远闻之不胜欣 / 84

读书之暇 / 94

拇指边 / 99

关于书法之琅园问答 / 105

拂研 / 112

今生读过的和想读的 / 116

我本粗鄙廉耻 / 124

阿谀的妖风 / 128

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 / 130

画瓷外记 / 135

话颜面 / 139

案头斋壁 / 143

怀念李老十 / 144

王先生 / 147

别了,还来吗?/ 150

怀念无知的普通情怀 / 154

扇记 / 156

独此悲鸟  长留两间 / 158

关于徐生翁先生书法的问答 / 164

一生勋业付霜舟 / 169

芥英十年 / 174

口味说辣 / 176

偶然说事 / 180

理想居所 / 182
圈子里的笔墨

高致之相 / 189

映雪万象名家展序 / 192

琅园·与谁 / 194

琅园/浮尘过眼 / 196

《中国书房》卷首语 / 199

静水流深展览前言 / 212

子曰·琅园 / 214

阅音·琅园 / 216

古色琅园 / 218

当代女画家作品展序 / 221

《品逸》作品展序 / 222

止观雅集序 / 223
微言录

琅园日记之原辩一 / 229

琅园微言录 / 231

微言录之二 / 273
后记



·  实拍书影  ·

毛边本与通行本对比图

毛边本细节图

版本

作者题上款签名钤印本示意图

作者题堂号或吉语签名钤印本示意图


中国书房当代名家文丛 第三辑
《侧耳集》

汪为新 著

出版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6开312页精装 ]


定价168.00

【通行本】

1

非签名本惠友价134.40

2

作者题上款签名钤印本 限量发售120

售价200.00元(溢价销售)

预售结束只题穷款

3

作者题堂号、吉语本 限量发售80

售价800.00元(溢价销售)
【毛边本】

4

作者题上款签名钤印本 限量发售120

售价300.00元(溢价销售)

预售结束只题穷款
5

作者题堂号、吉语本 限量发售80

售价860.00元(溢价销售)

侧耳集非签名本12月11日发货
签名本12月19日发货
非偏远地区包邮  




·  休休文库  ·
·  新品预售  ·

《好太王碑原拓本集联》特价预售中



交个朋友
客服微信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