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鸟类科学角度剖析宋代花鸟画的“真”

文摘   2024-03-15 17:11   北京  



《形理两全》是一部突破性地解读中国画的图书,亦是一部鸟类学家的跨界之作。


作者以自身的进化论美学理论和西方艺术史的视野,不仅深入解读了宋代花鸟画形神之兼备,更进一步阐述了其中体现的画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阅读宋代花鸟画的大门。


全书分风格、道统、法度、传承四个章节,以最具“写实”精神的宋代花鸟画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绘的鸟类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品类鉴定、尺寸测量,并对涉及的每位画家和每幅画作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阐述,让读者不仅了解宋代花鸟画的艺术之美,更可感受中国博物学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方是历经千年岁月变迁,纸绢泛黄、颜色褪去的宋画,一方是近代才逐渐形成科学体系的鸟类学。

艺术与科学,它俩的联名就好像前段时间茅台和瑞幸的联名:这跨界着实有点大。传统花鸟画和现代鸟类科学,听起来似乎风牛马不相及,但如果是宋代花鸟画,那他们还真可以对谈一番。

宋代花鸟画的“真”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点是大家所共知的,但到底如何写实?若非从现代鸟类科学角度进行剖析,绝难想象宋代的博物学成就已如此发达。

先上几组图感受一下。


白鹡鸰


鹌鹑


戴胜


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这简直就是对着照片画的吧!


图一是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

图二是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佚名的《鹌鹑图》,

图三是宋徽宗赵佶的《写生图》(局部)。

这些都是妥妥的千年前的画作了,那时可没有照片,这些作品完全是靠着画家逆天的写实功力而作的!



一、174幅宋代花鸟画,鸟类物种可辨识度高达88%,精挑细选68幅进行突破性解读



 “一页宋纸,一两黄金”,宋画难得。为“纸寿千年”所限,宋代至今历经千年变迁,宋画所余者十不存一,存世稀少,从宋代流传下来的花鸟画每一幅都弥足珍贵。今天的存世宋画流传分散,文物级别也很高,难以窥全。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斯巴鲁关注生态贡献奖”获得者、全国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陈水华最新创作的《形理两全》中,一共收录了174幅宋代花鸟画,几乎囊括了目前所知的宋代花鸟画。书后还有一个附录,可以说是应收尽收。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原中国书画部主任张子宁先生就推荐说:“书末的附录对研究艺术史的学者尤为有用!”


在书中,作者对这174幅宋画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其中,可辨识到具体种类的就达到了88%,包含了67种鸟类!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这174幅宋画,均只是岁月变迁中的幸存者,只占宋代实际花鸟画数量的极少一部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接触的鸟类并不多,大约在100种,而真正认识并能够叫出名字的鸟类物种,一般在10种以内。在没有现代科学观鸟手段的宋代,能够留下种类如此之多、描绘又如此精确的花鸟作品,让人叹服。与此同时,作者还对这174幅作品中辨识出来的鸟类进行了统计,罗列出了具体名录及其出现的频次。确实难以想象,宋人已经将这么多鸟类真实地记录在纸绢之上了。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如果宋画能够全部保存至今,以其描绘的精确度和传神度,那将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一部博物学著作。

不仅如此,作者还精挑细选了其中68幅进行突破性解读,时有让人惊叹的新奇发现。如麻雀竟是宋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鸟类;鹌鹑成为宋画最常见的花鸟题材竟是因为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有关;鸂鶒和鸳鸯的千年悬案终于解开……




二、结合101张高清摄影图片,“重写宋画之真”



哪怕宋画流传至今十不存一,但其写实求真风格,仍让它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而且为博物学保存了重要的图像资料和命名信息。

通过对174幅花鸟画进行穷尽式统计、品类鉴定、尺寸测量,并与真实鸟类进行对比,作者不仅将我们带回到了1000年前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还提供了他这位资深观鸟者野外考察的一手资料,包含75种鸟类,101幅鸟类摄影。从湿地、平原、山地到森林,全都网罗其中。

作者还在书中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丰富专业的鸟类学知识。想要深入宋人花鸟的美学世界,对画面描绘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直白点说,你得知道画了个啥。

书中大量的鸟类学知识为我们打开了这扇大门。比如:宋徽宗著名的《瑞鹤图》,不管是立意还是艺术水准,历来充满了赞誉和颂扬,但《瑞鹤图》中有一处十分明显的错误:丹顶鹤次级和三级飞羽是黑色的,只有初级飞羽是白色,但徽宗却把次级飞羽也画成了白色。画史上记载了不少徽宗对画作追求极致写实的轶事,比如孔雀升墩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作画时注意月季花蕊、花叶在四季朝暮各不相同的情态等。所以这样一位画家在绘制丹顶鹤时出现这样的错误确实有些让人意外。



三、跳出宋画看宋画 



宋代花鸟画,之所以能够达到我们今天依然惊叹的艺术高度,和黄(筌)家所倡导的严谨作风是分不开的,这也是黄家画风成为宫廷画院遵循的艺术准则和长达一个世纪艺术主流的原因。


作者陈水华以科学家的身份对宋代花鸟画进行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宋画本身,而是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扩散至植物、环境、气候,展现宋代博物学的面貌


或者为科学史提供素材,或者为宋画的鉴定提供全新的思路。如: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但这幅图中的锦鸡十分特殊,属于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杂交个体。1872年,美国动物学家丹尼尔·艾略特在《雉类图鉴》中首次报道了这一杂交的存在。而徽宗的这幅《芙蓉锦鸡图》则为我们提供了更早,也即900多年前的杂交记录。


又如:蓝冠噪鹛是20世纪以来的明星物种。该鸟类1956年在云南思茅被首次发现,此后再无记录。直到2000年在江西婺源被重新发现,目前仅在婺源及附近区域有相对稳定的小种群,属于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令人唏嘘感慨的是,这样一种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神秘鸟类,其实早在宋代就已经被我国古人记录在案了。




· 实 拍 书 影 ·
《形理两全》书中用到的所有图均为高清宋画及摄影图片,精度可达画册印刷要求。全书可180°平摊,不会影响跨页图的完整,增加舒适阅读体验。内文使用100克平滑雅致纸。平滑不失质感,手感温润、纯净,自然的暖色调提供舒适的阅读效果。封面使用145克尼彩纸。具有毯纹肌理,特有双面哑光轻涂布,色彩还原性极高。还精挑细选特别制作了四款异形书签,即《雪树寒禽图》的楔尾伯劳、《疏荷沙鸟图》的白鹡鸰、《红蓼水禽图》的灰鹡鸰、《写生珍禽图》的大山雀,随机掉落,感受开盲盒的惊喜。






作者简介

    陈水华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斯巴鲁关注生态贡献奖”获得者

全国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

太平洋海鸟组织年会特别成就奖获得者


大咖推荐


这是第一部鸟类学家解读宋代花鸟画的跨界之作,其中不乏科学思辨与寄情写心,为人们理解宋画的产生与传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闵学林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陈水华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贡献,在174幅宋画中确认67种鸟类。该书对于鸟类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都是一个福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宋代艺术家不仅善于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还具有高超的写生和表现能力。

——何慕文(Maxwell K. Hearn)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


这是一位鸟类学家对宋画的系统解读,更是当代博物学与中国画学之间一次别开生面的互鉴。本书条理分明,娓娓道来,使读者充分领略到宋代花鸟画的工致妍美、清新灵动,更时时惊叹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精微体察与深刻观照。在这“形理两全”的艺术背后,是两宋画家们对世界的一份诚意,更是中国艺术界寥落已久的名物、博物、格物的伟大传统。

——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画重于传神,尤其是“以形写神”,无形之神从何谈起,但历来缺乏系统和完整的论述。本书在写生、写形、写意、以貌取神、似与不似等传统画论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卢勇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主席)


水华以其深厚的鸟类学功底,探讨两宋绘画中的禽鸟,令人深切感受到宋人“格物”的魅力,也为传统画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许洪流(《宋画全集》执行主编)


这是本迷人的书。它将绘画艺术与博物学巧妙结合,图文并茂,既有花鸟画的历史概述,更有174件作品的精彩解读,让斯文风雅的宋文化栩栩如生。

——杨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


《形理两全》是一本跨学科的著作,作者以鸟类学家的视角,检视宋画中鸟类的描绘,书末的附录对研究艺术史的学者尤为有用!

——张子宁(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原中国书画部主任)


海内加微信
天涯若比邻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