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5世纪北朝早期写本《妙法莲华经》,到国家珍贵古籍晚唐五代刻本《妙法莲华经》;从曾经跻身日本重要美术品之列的敦煌初唐写本《维摩诘所说经》,到鼎鼎大名的五代后晋曹元忠刻《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像》……众多珍稀敦煌写经、早期刻经第一次完整高清披露!一册在手,如同打开真实的高古顶级艺术世界,如入晋唐法书门径,如沐敦煌千年春风。
此次刊布的29件摄人心魄的晋唐写、刻经精品,时间涵盖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吐蕃统治河西时期、归义军时期,均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流通的高古写、刻经铭心之作,从文物、文献、学术、艺术价值上堪补国内外馆藏敦煌写经、早期刻经之遗。
《伍伦经眼古经图录》所收内容全部采用高清数位图片,每件作品都做全卷的完整展示,超清原大原色彩印,纤毫毕现,完整且客观地反映了这些传世绝品的真实状态,便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各取所需。“条记目录”部分以敦煌写经的标准著录方式,记录每件作品的名称、卷次、尺寸、外观基本特征、抄写年代、重要题记、出版著录、收藏题跋等内容,为古写、刻经的研究与鉴定提供便利。
1.伍伦37号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
公元947年 归义军时期刻本
32×46cm
曹元忠(?-974年)是五代后晋时期的第四任敦煌归义军节度使,也是掌权时间最长的归义军节度使。其在任三十余年间,保障丝绸之路通畅,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支持佛教,开窟造像,大规模雕印佛像、佛经。藏经洞中尘封了三种他舍资雕造的印刷品:大晋开运四年(947)《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天福十五年(950)《金刚经》。据统计(文献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大英博物馆收藏3件,大英图书馆收藏1件,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8件,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1件,共13件(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残片),其中图文俱全者仅6件。
此件版画使用整张麻纸印刷,是存世尺寸最大的一幅,亦是品相最完美的一幅。观音像如白描勾勒,肃穆庄严而不失飘逸灵动,造型上延续隋代观音体态,同时吸取吐蕃统治时期盛行的密教观音曼荼罗特点,繁复华丽。画面构图简洁,观音像四周单边,两侧文字版框以莲台立柱形式表现,随观音身上的飘带自然分列,并不刻意追求一致,意趣盎然。
右柱镌:“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曹元忠造”条记,左柱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名。观音像下发愿文无版框,文曰:“弟子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傅、谯郡开国侯曹元忠雕此印板,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东西之道路开通,南北之凶渠顺化,励疾消散,刁斗藏音,随喜见闻,俱霑福佑。于时大晋开运四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日纪。匠人雷延美。”字体粗犷,一如归义军时期敦煌写卷风格。
“匠人雷近美”题名十分宝贵,他是现知最早存姓名于印刷品实物中的刻印工匠。从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天福十五年(949)曹元忠主持雕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知,从开运四年(947)到949年两年内,雷近美已经由“匠人”升为“雕版押衙”了。同时,发愿文中“雕此印板”之语,作为雕版印刷专用术语首见于印刷品实物。
“大晋开运四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日”正是五代时期后晋-公元947年的盂兰盆节。“盂兰”是梵语,译作“倒悬”,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佛法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语出《盂兰盆经》中的典故“目连救母”。虔诚的佛弟子曹元忠选在这一宗教意味浓厚的日子里雕造解救终生苦难的观世音像和保佑一方安宁的毗沙门天王像,足见其作为敦煌地区统治者希冀于动乱中求片刻安定的愿望。
2.伍伦38号 妙法莲华经卷二
晚唐五代刻本
27×657cm
此经为卷轴装,首脱尾全,长657厘米,高约27厘米,存13纸。每纸长约50厘米,经文27行,每行16-18字不等。卷尾有边栏,上下无版框,淡墨栏是后画的,框高20.2厘米。版端刊版片号,标注方式为上标卷次,下刊版片序号,如“二、十”,其中,“二”是本件的卷次,“十”是版片的序号,各版的版片号标识位置和方式一致,数字“二十”刊为“廿”形。,均以纤细小字标注在版端中部。经文字体取法柳公权,点画挺秀,骨力劲健,结体严谨,刀法稳健,极尽佛法庄严。纸张为典型的写经用经黄打纸,砑光上蜡,墨色莹润,犹如新写。
此五代刻本《妙法莲华经》卷第二为方广錩先生《九种早期刻本佛经小记》一文中介绍的印刷品之一,是目前已知的五代以前刻经中最长的一件,也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年代最早的刻经之一,更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唯一一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的早期刻经。这样一件极具文物、文献、艺术价值的早期刻经,在印刷史、文化史、佛教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可估量。
著录:1.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717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0年6月12日。
2.《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二册,P.26-27,周和平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
3.伍伦39号 佛名经卷二(十二卷本)
南北朝写本
白麻纸 一卷
28×504cm
此为十二卷本《佛说佛名经》第二卷,首断尾全。存13纸,每纸24行,行17字。起“南无相威德王世界名无量声如来”,讫“南无金色华佛。归命如是等无量无边诸佛应知”。有乌丝栏,行间校加字。敦煌写经中的南北朝写本相对较少,保存较好且流通于世者十分难得,而公元6世纪早期的《佛名经》写本更属凤毛麟角。此卷楷法整饬,未脱隶意,稍有逸少韵味,行笔柔美隽永,节奏平稳,庄严端丽。礼忏佛名经的习惯,自南北朝以来流行于佛教界。《佛名经》将大乘经典中的诸佛名字编辑在一起,进行一诵一礼拜。由于它没有繁杂的理论思想, 亦可以随时礼拜忏悔,因此深受僧俗信众所欢迎。
4.伍伦40号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
唐写本
经黄纸 一卷
24.5×700cm
此卷《佛说维摩诘经》卷二,包括《维摩诘经菩萨行品第十一》、《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维摩诘经嘱累弥勒品第十四》。首断尾全。存15纸,每纸28-29行,行17字。起“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迄“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此卷卷面完好,书写整饬,行笔流利,字势飞动劲健,弥足珍贵。卷尾钤印“南海藏经”阳文印一方。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九十三》,卷尾亦钤“南海藏经”阳文印。施萍婷先生《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遗书叙录》认为是康有为的收藏品。
此卷曾为滨田德海旧藏,昭和24年(1949年)5月28日被认定为“重要美术品”。《维摩诘经》是少数在印度佛教中占重要地位,而又完全融入中国文化的佛典之一。从东汉中平五年(188)到唐永徽七年(650)的四百多年间,《维摩诘经》共出现七种译本和卷帙浩繁的注疏。其中,严佛调、竺叔兰、竺法护、祇多蜜译本已佚,目前存支谦、鸠摩罗什、玄奘译本。僧肇《注维摩诘经》卷十评价此经:“言虽简要,而义包群典”,是在中国最受崇敬的经典著作中的佛教文学典范。六朝至唐五代以前的维摩诘信仰主要在上层世界流布,维摩诘被作为清谈名士的楷模,所谓“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其形象蓝本正是来自顾恺之。近三百年间,《维摩诘经》一直被士大夫奉为与《易》、《老》、《庄》“三玄”并列的“四书”之一,成为我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经纬,是诗歌、绘画、造像常用的题材。
著录:昭和二十四年(1949)5月28日认定重要美术品,《“重要美术品”认定作品总览》,日外アソシエーツ株式会社编集,2016年出版,P.229。
5.伍伦41号 妙法莲华经卷七
唐写本
24.3×560.7cm
此卷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存“观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部分)、“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首断尾全。起“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讫“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存13纸,每纸28行,行17字,有乌丝栏。卷面保存完好,楮墨精良。唐楷法度严谨,行笔流丽,端庄隽永,与国诠书《善见律》有异曲同工之妙,非经生中高手不能为也。
此卷经近代金石学家、藏书家吴士鉴旧藏,“民国四公子”之一溥侗题签,后归刘海粟夫妇收藏。吴士鉴珍藏的敦煌写经现部分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刘海粟题跋佛画《上方广众德佛》,自言“藏宋元佛像五十余尊”,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之时,曾聘中国著名佛教学者吕秋逸为教务主任。此卷历经名家递藏、题签,洵可宝也。黄征先生在《吴士鉴旧藏敦煌北朝唐人写卷的鉴定与考证》一文中(《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著录了另外两件吴士鉴旧藏的敦煌写经,均钤印长方形铁线篆朱印“吴士鉴珍藏敦煌莫高窟石室北朝唐人写经卷子”。
鉴藏者简介:吴士鉴(1868~1934),字絅斋,号公詧,一号含嘉,别署式溪居士,浙江钱唐(今杭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江西学政、资政院议员、清史馆纂修。以评骘金石、考订碑板、精研史籍而名重一时。与父吴庆坻笃志藏书。民国初因得商钟9件,遂以“九钟精舍”名其书室。著有《清宫词》、《商周彝器例》、《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等。
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号海翁,堂号存天阁、艺海堂,江苏常州人。工书画、诗文。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着有《画学真诠》、《存天阁谈艺录》等。夏伊乔为其第四任妻子。
溥侗(1870~1952),清宗室,姓爱新觉罗,字西园,号红豆馆主、后斋等。戏曲家,对京剧谭派艺术研究造诣极深,亦精书法、绘画。
6.伍伦42号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
唐写本
26×42cm
此卷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六十二》。起“问一切择灭皆名为断”,讫“集类智忍灭集类智生时名灭双因。先灭见苦”。存一纸,23行,行17字。通卷墨色鲜润,纸触如新,楷法精谨,笔锋锐利,如剑戟森严。拍场少见,虽存一纸,亦足珍重。
7.伍伦43号 观世音经
唐写本
25.5×168.8cm
此卷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七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此卷首残尾全,起“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卷末题“观世音经”。存4纸,每纸29-30行(首纸残,存8行),每行16-20字不等。此卷书法具有典型唐楷之风,笔画肥瘦相间,疏密得当,下笔如行云流水,行笔牵丝赫然可见,展卷可见抄经人笔下功夫与胸中成竹。
8.伍伦44号 维摩诘经卷下
归义军时期写本
27×488.6cm
此卷首残尾全,中存“香积佛品第十”、“菩萨行品第十一”、“见阿閦佛品第十二”部分、“嘱累品第十四”部分,起“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讫“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作礼而去”,尾题“维摩诘经卷下”。每纸28行,行17字。此卷书法行笔流畅,个性鲜明,用纸典型,卷面保存状态基本良好。
9.伍伦45号 金光明经卷一
唐写本
24×294cm
此卷为敦煌唐人写经《金光明经忏悔品第三》,前有品题,首尾俱全,纸墨精良,卷面整洁,书法清新,是极为难得的千年石室宝卷。更有意思的是,此卷前有民族气节高扬的北洋交通总长曾毓隽所题“金光明经”四字引首,后有投日汉奸梁鸿志题跋。曾毓隽与梁鸿志即是同乡,又为同僚,对待侵略者的态度却有云泥之别,流芳遗臭一念之间,足以警醒后人。
由梁鸿志题跋可知,此卷是粱赠与圣情楼主人之物。圣情楼主人名为林今雪,是粱鸿志的妾室。据万君超《翰墨闻见录·百年艺林散叶》:“梁鸿志簉室林今雪,吴县人,出身北里,名曰小林弟,京戏私淑程砚秋,色艺俱佳,貌亦娟楚。后从良,初嫁海上闻人江子诚(亦是京剧名票友)。江氏宠之专房,起居服饰,无不极尽奢华。然林郁郁不乐,旋求下堂而去。复张书寓于沪上四马路会乐里。时梁鸿志方侘傺,漫游北里,一见以为天人,遂取名曰林今雪。晚明有名妓曰林雪,字天素,工诗善画,闽人。梁教之以诗,故得真传,尤擅七律。先后为赵叔孺、张大千弟子,擅长工笔和小写意花鸟。斋号圣情楼。陈定山尝云:‘民国三十年间,沪妓有以诗画名世者,林今雪一人而已。’后粱氏以汉奸罪伏法,传林氏依一丁姓老媪避居苏州,隐姓埋名,以青灯梵卷终身。见陈定山《留台新语》。”《百年艺林散叶》又载:“20世纪30年代中期,粱鸿志居杭州西湖,寓所名曰‘与谈风月’。客厅正中高悬曾祖梁章巨所书‘福’‘寿’各一大幅,左悬金农墨梅轴,右悬任渭长人物轴。粱曰:‘每至一处,必携先贤手迹张诸室。’梁氏外祖父林寿图(号欧斋),曾佐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任陕西布政使,亦是书画收藏家。”
题跋者简介:曾毓隽(1875-1967),原名以烺,字云霈,福建长乐人,清末民初政治家,抗日海军名将曾以鼎胞兄。曾为段祺瑞政府的安福系成员。七七事变后,伪南京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邀曾参加伪政权。曾断然拒绝,亡命香港,保持民族气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寓居北京。1956年应当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之约,加入中央文史研究馆为馆员。1965年,周恩来总理曾派员设宴祝贺他的90大寿。
梁鸿志(1882-1946),字众异,别号无畏,室名爰居阁、三十三宋斋,福建长乐人。清末政治家、学者、文学家梁章巨曾孙。其父亲梁佟年为福州大收藏家林寿图长婿。光绪二十九年举人。民国后,任职于国务院,兼《亚细亚日报》编辑,段祺瑞政府秘书长。1938年南京成立伪维新政府,任行政院长,1940年任汪伪政权监察院长。抗战胜利后,梁鸿志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6年被处决。
10.伍伦55号 王十三娘造梵文大随求陀罗尼经咒
中唐刻本
直径29cm
唐代是各种外来宗教传播于中国的时期,神秘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佛教密宗,在八、九世纪间在上层相当流行。唐代密教信仰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各种真言咒语的流行,僧俗念诵真言或陀罗尼经咒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其中《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就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此件刻本陀罗尼经咒为圆形,以悉昙体梵文22圈由圆心以顺时针向环绕向外。这种字体自初唐传入中国,盛行于盛唐和中唐时期,到晚唐逐渐被梵文蓝查体和天成体所代替。
经咒中心为大随求菩萨,头戴宝冠,结跏趺坐于莲台,只绘二臂,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莲花。经咒外圈四周印出菩萨、金刚、各种法器,皆手工填色。所用白麻纸极薄。宿白先生所着《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一书中认为:“如果可以按雕印梵文者在先,汉文在后;《咒经》文字不能连续的排列在先,可以连续环读的排列在后;外围框单线在先,双线在后;外围内容墨绘在先,雕印在后;外围形象较多的在先,只有一项手印者在后等现象”,此件梵文陀罗尼经当属早期印本。
11.伍伦56号 五十二娘造大随求陀罗尼经咒
公元746-770年印本
直径25cm
辛德勇《印度传入佛教密宗的兴盛与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在目前已知的唐代早期印刷品及其原始萌芽中,除了捺印的佛像,就是密教的陀罗尼经。”
此件陀罗尼经咒为悉昙体梵文,经咒为14圈不可环读的封闭圆环。中心画面内容出自《大随求陀罗尼经》,其含义正如经文所言:“若人持此明,或带于颈臂,所求愿悉成,一切所希愿,悉皆得如意。”中心画面左侧空白处手书“女弟子五十二娘愿所求如意”。印刷边框之外的空白部分没有任何装饰。
宿白先生曾在《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手工业的发展》一文中归纳了当时所见早期陀罗尼经咒印本的演进序列。他得出的结论是:“……雕印梵文者在先,汉文在后;《咒经》文字不能连读的排列在先,可以环读的排列在后;外围单线在先,双线在后;外围内容墨绘在先,雕印在后;外围形象较多的在先,只有一项手印者在后……”据此可推此件《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印本当为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其雕印时间相当于唐玄宗天宝五年至代宗大历五年,是珍贵的盛唐时代艺术品。
本拍品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速器质谱仪(AMS)实验室出具的放射性碳测年报告。
12.伍伦57号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
唐写本
12×26cm
此段经文起“(所言无二,可名世)尊。母已终亡,云何生子?”讫“我于尔时寻告耆婆,汝往(火中,报是儿来)”。存7行,行17字,是为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之《狮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四。
此段短却精悍,用纸考究,入潢砑光,墨亮如漆,光华可鉴,可以遥想当年写经者笔走如飞之流畅气势,字体饱满,颇见盛唐风骨。
13.伍伦58号 四分律卷十五
南北朝至隋代写本
16.5×27cm
此段经文前存2行残字,之后起“(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食前食后至余家’”,讫“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余时,波逸提。”其后又存4行残句。经文完整者存10行,行17字,为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竺佛念等共同翻译的《四分律》卷第十五之九十单提法之五。这片残经用纸色白而质厚,坚韧,吸水性强。写经者书法风貌古朴,隶书风味未消。墨色浓丽,别具一格。
14.伍伦59号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
唐写本
25.5×36cm
此经存尾题“大般涅盘经卷三十”,有燕尾。前文残缺,存13行,行17字,文字俱全者起“定是三昧者,一切众生皆有三昧”,讫“何名三昧?慧舍二相亦复如是。”
经文书法高超,结体饱满,骨肉匀停,墨色柔润,通纸平和,是一份可以代表盛唐西域书法风韵的标本作品。
15.伍伦60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六
唐写本
26.5×60cm
此段经文存37行,行17字,起“(菩萨)摩诃萨,即耳、鼻、舌、身、意触若我若无我”,讫“有愿无愿,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眼触有(愿无愿)”。是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六之《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六》。
这段经文堪称《大般若经》心髓,旨在阐释“空性”。其书法距今千余年,而墨色莹润如昨。沙洲片纸,万钱难换,唐人风范,见字如面,识者宝之。
16.伍伦61号 法华经序品
唐写本
扇面,约18×51cm
此一百二十字取自《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是文殊菩萨的偈言。佛一夜涅盘,舍利供于塔,佛法永流传,信众如恒河沙数,日益精进,以求无上道。邵章以敦煌唐经残纸一段,妙裁为扇,又取经文中所谓“薪尽火灭”,无上清凉之意,是为文士之思。
此段写经书法行笔迅疾,如风雨飒飒有声,而收放、张弛有度,盛唐有余。纸色柔和,砑光细腻,雍容而不张扬。邵章匠心独具,蠹斋慧眼识珠,实为书房铭心绝品。
邵章(1872-1953),近现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字伯炯、伯絅,亦作伯褧,号倬盦、倬安,又署崇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历任翰林院编修、杭州府中学堂、湖北法政学堂及江三省法政学堂监督、奉天提学使、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北京政府评政院评事兼庭长、代院长等职。富收藏,精研碑帖,工书法,四体皆通,浑厚庄重。清俸所余,即购书册,家有藏书处“石灯庵”。其诗文亦名重一时,着有《云淙琴趣词》、《倬庵诗稿》、《倬庵文稿》、《古钱小录》、《邵章遗墨》、《云缪琴曲》等。曾校刊《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编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续录》。
17.伍伦62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唐写本
27.6×360.3cm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此卷首脱尾全,现存9纸,181行。首部经文起自“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存尾题。“世”字有缺笔。卷首玉池有启功先生鉴题:“唐人写金刚经。启功题端。”
能助众生解脱,渡至彼岸的“忍”,是为“忍辱波罗蜜”。此卷虽失卷首,然起自智慧箴言,可见蠹斋珍藏用心。此卷墨法出神入化,淡墨行笔,笔锋如森然剑戟,摄人心魄,别是一番风味。
18.伍伦63号 瑜伽师地论开释分门记卷二、卷三科分
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30×275.9cm
《瑜伽师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当年玄奘赴印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瑜伽师地论》。玄奘回国后,将该论译为汉文,计100卷,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立宗的基本典籍。
9世纪下半叶,即敦煌归义军统治时期,著名义学僧人法成曾参照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为弟子们讲解该《瑜伽师地论》。听讲弟子有洪真、一真、悟真、福慧、谈迅、福赞、福性、法镜、智慧山、明照等等。
法成的讲解包括科分与疏义两方面,弟子在听讲现场做了笔记。本卷即为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的某弟子笔记。内容为对“本地分”的科分,即《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卷第三部分文字的科分。
本卷正面第八纸抄写《八转声颂》一篇。首尾具全,有首尾题,首题下署“国大德三藏法师法成译”。《八转声颂》乃用两首偈颂论述梵文名词的八格变化,每首五言八句,是古印度声明学的重要著作。前此,我们仅知道法国国家图书馆及中国北京大学藏有《八转声颂》的敦煌遗书抄本,现知天地间尚有第三个抄本,由周绍良先生收藏。本卷背面有用“楞严弯”勾画的科分,这在敦煌遗书中亦甚为罕见。
此卷存10纸,正面抄写147行,背面抄写94行,共计241行。书法天真随兴,多侧锋用笔,使转方折,贼毫四出,是唐代使用有芯硬毫笔的力证。尤其是背面所书行草,飘逸洒脱。背面卷首“中有八转声颂”是敦煌遗书中罕见的大字。整卷书写浓淡相彰,朱墨辉映,勾乙回环,妙趣天成。
19.伍伦64号 妙法莲华经卷三
唐写本
26.5×335cm
是卷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授记品第六》,起“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讫“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首阙一纸,中有篇题“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尾全而无尾题。存7纸,每纸28行,行16字。
此卷为盛唐所书,有薛稷之风。纸张入潢上蜡,砑光而硬韧,所用之墨润泽,故行笔毫不滞涩,字字一气呵成,行气连贯,有气吞长虹之势。
29.伍伦65号 妙法莲华经卷七(异卷)
北凉写本
25×47cm
此经存1纸,25行,行18-21字不等,无行格。起于《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妙庄严王本事第二十七》之“云雷音宿王花智佛告妙庄严王言”,讫于品末。继之有品题:“妙法莲花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廿七”,讫于“(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可见此卷与大正藏所收姚秦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的品数不同。
此卷字体古拙,所用多异体字,笔法颇似汉简,与传世之西晋、北凉、西凉写经相类。最典型者为经题《妙法莲花经》,“花”为魏晋时期产生的俗字,敦煌卷子中的早期写本,“华丽”之“华”、“灼灼其华”之“华”,皆有写作“花”者。但时至唐代,花、华二字已分开使用。
此经纸张为较厚的白麻纸,表面砑光,柔韧光洁,逾千年而纸色洁白如故。墨淡如流云,可见行笔轨迹。可称人间至宝。
· 书 影 实 拍 与 目 录 ·
《伍伦经眼古经图录》
方广锠,李际宁主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3年3月初版初印
北京雅昌艺术高清精印
八开蓝色布面烫金硬精装
55.5印张(424页)
定价: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