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质变】内容,请点击【思码咨询】-【著作】-【精读质变】
前文“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提到,购物者买商品,有认知、体验、购买、收货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可能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渠道场景,也可能发生在同一个渠道场景。认知、体验、购买,花费的时间越短,营销越成功。顾客在场景中的购买决策越快,销售会越好,坪效也就越高。
痛点满足越直接,决策越快;产品逻辑越简单,决策越快;购物场景越有趣,决策越快。
皮肤有斑点、难祛除,Q产品可以高效安全祛斑,因为有效,所以赶紧下单;乳糖不耐受人群,喝普通牛奶容易腹胀、腹泻,而R产品经过专业减糖工艺,因为低糖,所以可以饮用;在瑜伽房,有一种KK百变瑜伽垫,能协助做各种有趣的姿势,因为有趣,所以值得拥有。
因为熟悉,所以流畅,因为流畅,所以快速决定。要达成高效成交,推动决策场景熟悉化。
因为简单,所以容易,因为容易,所以快速决定。要达成高效成交,推动决策场景简单化。
在渠道越来越多、触点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购物者心理、行为研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我们常说企业营销依靠三力:品牌力、产品力、销售力。
在这里,销售力主要指区域管理、渠道管理、经销客户管理。在渠道具有相对封闭性时,价值点主要在经销客户,谁拥有了渠道资源,谁就获得了更多业绩,比如以前的WHH、KSF、TY等。随着渠道壁垒的破碎、瓦解,着重通过管控、拥有渠道来发展壮大品牌变得越来越难,销售力的内涵正在变化,价值转向基于渠道融合场景购物者、消费者研究。
| 某家居:愉悦的购物旅程
某家居,近年开始“数字赋能门店”的探索。数字赋能,门店的升级,包括商品数字化、智能导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门店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等。目的是更准确、高效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购买决策速度。
比如,以某门店为中心,辐射方圆12公里内的消费群体,分析阿里系购物行为数据,可以梳理出这个店周围有50万淘系会员,其中有1万人在未来半年内有装修需求,可以依据的判断信息是:目标客群在之前一段时间内搜索过房产、装修、建材、家具,且满足一定的停留时间、关联搜索等。
1万人有装修需求,根据零售品牌的定位,需要进一步缩小范围,锁定中高端消费群体。输入消费能力等筛选标准,如用户搜索床或沙发的价格区间,在这1万人中又进一步筛选出3000名目标顾客。接着,通过数据分析目标群体的网络浏览等行为痕迹,了解3000位潜在顾客,判断出他们对装修风格或建材家居的偏好。
有了精准的客户画像,品牌提前2~3个月推送“家居建材”相关内容,影响客群匹配的品牌、产品信息,提供门店位置信息。因为提前做了功课,推送没多久,目标客群期望到哪里去购物,到了购物场景选择哪些产品,决策速度会更快,购物决策会更流畅。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可以应用数字化系统自动运行,客户感受到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服务。当顾客来到门店,从门口开始,布设在通道各处的探针就能感应到他的手机,并识别出顾客身份。
顾客走进瓷砖专区,不仅可以触摸、体验瓷砖产品,显示屏上还提供不同装修风格的3D样板间。从一块瓷砖到看到一个温暖的家,在以前,顾客只能依靠个人想象完成。如今,数字化替顾客完成了想象,显示屏直观地展现产品装修后的实际效果。提供服务的同时,这也加快了顾客购买决策的过程。
做出购买决定后,顾客可直接在门店导购iPad下单支付,减少了顾客在收银台排队的无聊体验。
下单后坐等送货上门即可,门店的物流系统直接对接厂家。订单产品,从生产下线到送货入户,顾客都可以在手机上看到每个节点的信息。
为了提升客户的购物体验,线上、线下融合至少有三方面。
一是双线数据融合。通过数字化升级和改造,卖场运营将沉淀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跟阿里或其他合作平台的大数据进行交互融合,能够大大提升商业决策和运营效率,提升购物体验。
二是线下门店数字化。通过线下店铺的数字化,可以将卖场商户、品牌方、电商平台的会员信息和线下终端商品、服务和营销体系打通,智能化后能带来愉悦的购物体验。
三是家装链路可视化。借助线上、线下一体设计家平台,将线下卖场和线上商城融入顾客家装的各环节,选定方案即可实现视频模拟,提前看到效果,及时调整设计规划。
| 某连锁便利店:盯紧增量,延伸购物场景
围绕客户服务、会员运营展开场景打通的,还有便利店。借助大数据,洞察客户、分析客户、运营客情,把经营场景从店内不断延伸出去。8字便利店、苏宁小店运用社群运营沉淀客流,提升转化率;易捷便利店为解决顾客只加油少入店的问题,引进码上购物,让客户在车上完成购物;昆仑好客采取直播形式,将各地特产销售至大江南北。
某连锁便利店,也是其中一个玩家。
趁疫情窗口期,某连锁便利店自主开发生鲜加零售O2O小程序,上线一个月,就带来数百万销售额。尝到增量甜头,结合业务实际,后来将小程序替换为YZ系统。结合“拉新—复购—延伸”的业务逻辑,更好地把握客户全域购物偏好,转化需求。
双管齐下,拉新。打通线上系统和线下门店,实现会员、优惠券、储值、积分、进销存等数据完整融合。通过折扣活动、促销互动、推广派对等,将线下顾客引流到企业微信,沉淀并提升顾客忠诚度,结合微商城,推出各种链接企业微信、线下门店的活动,双重拉新,并促使顾客完成首单交易。
打成一片,复购。借助系统中大量三方插件,实现客户转化、留存的营销玩法。比如,选定南昌细分市场的大单品“拌粉”,运用“云下单+店核销”模式,将门店客流反哺到线上,促进二次转化。帮助门店线上端口订单增加超500 单,占总销量20%。二次复购比率超过13%,还有4.8%的会员选择三次复购。平摊下来计算,人均流量费用低于2元,远低于市场上通行的50~80元人均流量费用。
场景差异,延伸。提升坪效,还需借助品类组合优化,产品价值链梳理,差异化统筹管理线上、线下。某连锁便利店SKU数量维持3000+,而线上达到6000+。线下门店,在解决便利群体需求的同时,也承接部分线上客户。线上一大部分产品则区别于线下,实行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定价。线上更丰富的产品结构,匹配更丰富的延伸场景,更全面地满足顾客需求,提升客群离店价值。还可以结合供货商一件代发等模式,可有效缓解自营仓储压力,降低后台成本。
借助融合分销,差异化上架线上、线下,满足更丰富的需求。增加新触点, 延伸新场景,带来新增量。
| 某智能家居:因为相信,所以闭着眼睛买
借助手机圈粉,主打高性价比,线上起家,线下门店也运营得很好。“某智能家居”作为探索线下新零售的重要阵地,单店年均营业额在4000万元到7000万元之间,坪效最高达27万元,仅次于全球领先的苹果。突破点,一是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二是客群流量运营。传统零售坪效=门店销售额/面积,新零售坪效=线上、线下综合销售额/面积。
持续上新,增加流量。“某智能家居”大多位于区域运营能力最强、人流量最大的购物中心,和星巴克的选址有较高重叠。大部分来这些商场的顾客,正是品牌目标群体,而且既然来商场,这些顾客本就有“逛街”需求。“某智能家居”采用简装风格,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吸引了很多人忍不住进去“逛一逛”。将这些流量引入到店,再想办法实现米粉复购和新粉转化。
其他竞品,可以有同样的选址,但为什么坪效没那么高?超高性价比,得益于产品品质和供应链的管控,以及生态圈打造。上新频率很高,每周一上新,顾客每周来都可以逛一遍,每次都有新发现、新感受。门店的“新鲜感”,相比周边其他终端更强,也就热闹得多。
多品类协同,分摊综合成本。通过多品类协同,提高人效、坪效,降低单位渠道成本,提升门店盈利能力。表面看,大部分产品都是低频消费品,不过,当许多低频商品组合,又形成一个高频次零售生态。比如,门店有生态链的插座、电饭煲、平衡车、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等各种周边产品。虽然高举性价比品牌越来越多,但以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为主的品类丰富的核心产品池,对产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数字选品,提高转化。“爆品良性循环圈”:打造爆品—降低选择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提升性价比—爆品更爆。品牌以用户需求驱动产品设计,打造高转化率的产品,同时用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库存水平,减少仓储、运营费用, 提升周转效率,驱动全产业链ROE(Return on Equity)提升。
小到插座,大到电视机,客户可以“闭着眼睛买”,只要有需求,10分钟内就能成交。线下门店,优先选择在线上被验证过的畅销品,比如小米6手机、手环、电饭煲等,新品则根据口碑和评论来决定是否进入线下。总部划定范围,店长灵活选品。
“某智能家居”门店平均在200 平方米左右,产品选择是提高门店销售额的重要一环,大致分两步。
总部指导:总部利用积累的线上数据指导选品,从销售数据、顾客评价等维度,利用数字化工具, 筛选适合线下销售的产品范围。
门店自主:店长有产品选择自主权,根据周边客群画像、门店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包括销售额、口碑、区域特色、门店场景特色等。如智能家居产品,在可实现场景化呈现的大面积门店卖得好。
强化生态,强化关联。手机、手环、空调、音箱、电视机、洗衣机、净水器、扫地机器人等,智能互联;产品在技术、颜值、风格、性价比上高度统一, 不同品类的商品之间相互引流。比如购买监控摄像头的消费者,又可能成为路由器、硬盘的客户。
手机,在营业额中占50%左右,加上电脑、电视等产品,单件高单价产品收入可达到70%左右。连带率普遍大于2,顾客来买手机,可能又顺手买了个充电宝;明明是陪男朋友买电脑,女朋友顺手买了米家台灯。品牌在保证高单价产品旺销的基础上,提高产品之间的连带率,平均客单价能够保持在700~900元之间。
企业采购请联系:思码小助手(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E-mail:cici@insightcode.com
【手淘扫码购书】
-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营销见解」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合作须取得作者同意。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人如有异议,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