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思码咨询】 阅读更多干货信息
我爱你的程度,和你觉得“我爱你的程度”是两件事情。
我开心的程度,和你觉得“我开心的程度”是两件事情。
眼睛看到的事物是凭借视觉经验形成的记忆在大脑中的图像,而这个经验是长期进化适应视觉环境形成的,
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所以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视觉在未经过思考验证前,我们会惯性地认为大的、长的比小的、短的好,会认为“省2000元”比“省20%”优惠,会认为“省20%”比“省0.2元”优惠。当然,我们在停下来稍微思考后,会发现是一样的。
采用让客户觉得优惠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快乐购物。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人群中,大量的人采用“兔子”行为模式, 也就是惯性往前,当然人群中也存在“乌龟”行为模式,思考后行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详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 快与慢》,里面有精彩的论述。H品牌产品,在药店渠道销售。哪一个活动让顾客听起来更有吸引力,是“半价”,还是“五送一”?
我们经过大量的测试发现,“半价”活动对销售业绩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五送一”。为啥,因为客户会隐约觉得“半价”是50%的折扣力度,而认为“五送一”仅是20%的折扣力度。感受和数字是有区别的,我们在营销财务上尊重数字,我们在营销场景中尊重感受。不是教你使诈,而是让大家看清现实。
某药房活动宣传单张:是买3送2合适,还是买3得5合适?是买3送1合适,还是买3得4合适?
渠道活动本身的促销力度,客户拿到的产品数量本质是一样的,而在实际销售场景中,买3得5会比买3送2更有效果,当客户面对“3-5”组合时,会比面对“3-2”组合时,有更好的感受,有更强的购物欲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是每个人的感受都这样,而是在成百上千的客群中,大多数会觉得面对“3-5” 组合更快乐。
让客户觉得划算,价有可为。
结合购物场景、商品价格、流水小票,通过数据分析,统计出购物者行为背后的数字密码,可以探究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不用整数定价?为什么价格少一毛钱,销售可以实现明显增长?为什么两个同质产品之间,只因为销售数量的不同,价格高的反而卖得更好?为什么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之间, 加第三选项,会使得原有某个旧选项变得更有吸引力?
我们尝试着通过数据背后的三个效应去回答,它们分别是:尾数效应、左位效应、诱饵效应。
尾数效应:因为更精确,所以更可信。在大量的购物行为及数据对比后,研究者们发现精确的数字更可信,精确的数字更显小,人们会觉得精确的价格更便宜。而人们对于尾数却不怎么在意,也就是要有尾数,但不太在意尾数的大小。渠道终端定价时,在购物者眼中,28.6元和28.8元之间,29.9元和29.99元之间并没有什么大差异。
而在尾数的可信度调研、分析汇总中,人们发现9、7、3、1结尾的数字最有信服力,然后是8、6、4、2,接着是5,最后是0。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觉得0结尾的定价是在“敷衍”客户。比如,同一个商品,109元的定价反而会比108 元的定价受客户欢迎,118元的定价反而会比107元的定价受客户欢迎,也就是商家多收了约1%的毛利,而客户可能更开心。
左位效应:因为更敏感,所以更重要。我们会更关心一串数字中最左边的那个,而对右边的数字往往视而不见。左位最敏感,向右敏感度依次下降。涨价最好不要触及最左位,降价最好降到下一个左位,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美国罗格斯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Robert Schindler,主持做过一个营销实验:请受访者判断商品是否有明显价格差异。第一轮,A商品卖20美元,B商品卖25美元;第二轮,A商品卖19.99美元,B商品卖24.99美元。认为有明显差异的比例,第二轮超过第一轮50% 以上。
一个商品,定价9.99元会比10元更受欢迎,大家会觉得少了一个量级,更便宜,尤其在电子支付的场景下。而结合前面的尾数效应,我们会发现13.5元和13.9 元在客户面前的差异不大。
在购物场景中,商家们早就利用了这一点,甚至还改进了视觉大小的呈现。比如,在门店标价中,对于99.99元的商品,把小数点左边的数字用更大号的字体呈现,而小数点右边的数字则用更小号的字体。
关于左位数字敏感度向右递减。一个商品定价9.99元对比10.00元时,敏感对比的是第一个左位数字“9”和升位后的“1”;而一个商品定价14.9元或14.99元对比15.0元时,敏感对比的是第二个数字“4”和“5”,当然14.99元会比14.88元好,客户几乎无感的同时,多了约0.7%的毛利。
诱饵效应:因为有对比,所以更突显。在两相对比中,人们总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那个。在营销中通过制造参照物,引导客户选择预先设定的选项。比如,拍照时候,站在比自己矮一点的人旁边会更显高,站在比自己黑一点的人旁边会更显白。朋友聚会时幸福感的其中一个来源,是在畅谈时,发现自己的月收入比他人高10%、高50%。
请问,以下三个产品组合,分别放在不同的货架上,你会买哪一个呢?也就是,当啤酒产品A、B一起出现的时候,你更倾向于买哪个?当产品A、B、C一起出现的时候,你更倾向于买哪个?当产品A、B、D一起出现的时候,你更倾向于买哪个?
| 可口可乐:让客户在互动参与中消费
精通花样营销的可口可乐,同样离不开数智化技术融合。以往传统广告, 只能够单向传递品牌、产品信息,如今借助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场景、多玩法, 品牌和产品的价值传递就能够更加生动形象,能和消费者形成高效共振、价值交互。
佐餐场景,一直都是饮料销量增长的来源之一。品类玩家,一直都非常注重佐餐场景的营销推广。结合美食特色、佐餐场景,在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场景融合。其中,有个参考性案例是与小龙虾的合作。在方案中,埋种施肥、融合转化,实现品牌声量强化的同时,同步多渠道流量变现。
埋种施肥培植,孕育声量话题造势。
可乐“搭配”小龙虾,源自消费者数据研究。在夏季,冰饮搭配小龙虾的趋势明显。在选择“搭档”后,即在社交平台进行前期推广,借助KOL短视频互动、餐馆抖音平台联动,软文推广(微信、微博)、种草平台(如小红书),创意线下推广,与消费者形成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提升黏性和好感。
话题声量造势后,与美团联手打造可口可乐×美团外卖“红火虾聊街”IP, 相当于在外卖平台上,打造一条线上线下联动的“美食街”。其间,2000多家美团门店参与套餐折扣活动,还联合美团外卖进行优惠升级——最高立减144 元的可乐小龙虾套餐,再结合系列微信生态的H5福利互动,吸引消费者参加外卖优惠活动、参与游戏互动领券。在套餐活动中,多方联合模糊了单一产品价格,打造套餐总体价值,降低单一产品的价格感知度,让客户觉得划算又好玩。
线上互动,线下承接,紧密配合线上美食街的传播节奏。以上海、武汉等为重点目标市场,开展各类趣味活动,也尝试线下主题快闪店,店内有各类可乐互动装置,消费者可以开心地喝可乐、玩游戏。
融合互动转化,多方渠道共赢增长。
结合营销数据化分析,再融合多平台合作,根据顾客标签分析人群特征,采用千人千面的修饰推广手段,将人群引流到O2O平台、线下餐饮渠道,实现多种渠道的转化变现。
一方面,O2O平台会结合一些餐馆的餐品搭配,进行组合产品推广,最明显的就是购买套餐送、满减送等。如果商家有美食活动,也会借助产品进行联动, 巩固原有餐品的丰富度。另一方面,线下渠道的转化更多是与商家达成合作,搭建主题餐馆、周边产品展示活动等,结合餐饮渠道的推广活动,强化了变现的直接有效性。
另外,为了让变现增长更加明显,还结合目标消费群体的标签研究,邀请了不少符合其偏好的娱乐大咖、网红KOL打卡享用美食,驱动目标消费群体的跟风、模仿和宣传推广。
活动策略“埋种培植+融合转化”,前期孕育话题,释放声量,之后通过线上互利互动、线下场景体验,促使流量变现。在方案中,融合场景互动,让客户降低对价格的敏感性,提高参与的趣味性,再加上套餐的价格秉承前面提到的定价策略,让客户觉得愉悦。
题外话。可乐1990年1~2元一瓶,2000年前卖几元,2010年还是卖几元,现在依然卖几元。30年前,市场中可乐竞争对手少,品类容量小,经历了一段销售额快速增长时期,毛利率很高,费用率也高;30年后,可选饮料产品大幅度增加,品类容量大了但滞涨了,毛利率下降,费用率也下降,占据了细分品类高份额,进入了持续稳定盈利期。过去30年,在我的印象中,可乐一直可以让年轻人开心、快乐。懂我,能让我有快乐体验,能让我参与其中。既带来精力,也充满活力。
【手淘扫码购书】
企业采购请联系:Cici-思码咨询
Tel:17620808994
E-mail:cici@insightcode.com
-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营销见解」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合作须取得作者同意。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人如有异议,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