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之
光
/
点
亮
生
活
【图片源于网络】
题记:小时候印象深刻的记忆总与吃食有关,年纪大了回忆起与此相关的情节和情结,真是五味杂陈,令人唏嘘。
《其中味》33:豆芽
姥娘从耳房小瓦罐,挖出两碗草灰密封的绿豆,说,俺娃眼尖,你来挑豆,咱生豆芽哇。
那叫一个撒豆成兵!姥娘颠颠簸箕,左右晃一晃,上下倾一倾,一颗颗精神饱满的绿豆,就活蹦乱跳,叮叮当当,落入条盘。烂瓣的,虫蛀的,压瘪的,囧得羞于见人,只能剩在簸箕里,倒掉喂鸡。也有个别坏豆和石子混入条盘,还须仔细挑捡,像抓特务一样,将其捉出。
倒入清水中淘洗过,灰头土脸的绿豆,刚出浴般干干净净,绿盈盈的,宝石似的迷人。找个小瓷盆搁里头,先加凉水,后兑热水,姥娘一手提着竹皮温壶倒,一手在小瓷盆里搅,测试水温。水温低了,豆子不肯出芽;水温高了,能把豆子烧死。
小瓷盆白天搁窗台上晒,晚上移到炕头,用笼布苫盖好。第二天绿豆长胖了,豆皮咧开了嘴,笑着露出白白的牙。
姥娘指挥大舅,把豆移入更大的瓦瓮,早晚各换一次水,将水沥尽后,放上箅子,压紧石头,再用棉被捂好,围到炕头上,炕头上热。
我好奇,常想翻开棉被瞅瞅里面有什么变化,姥娘就变眉煞眼瞅住。瓦瓮覆了碎花棉被,像个绵软的绣墩,我欠着屁股,又想往上坐,姥娘就骂我“四大没样”。“四大没样”说的是:板凳上圪蹴,枕头上坐,人前头放屁,大街上唱。我就知道问题的严重,幸亏没有放屁,赶紧躲到后炕去翻跟头。
每次沥水时,姥娘总把家门关紧,并让我伏在窗台放哨瞭人,搞得神秘兮兮。问姥娘,她说豆芽小气,怕羞,见不得生人,一旦被生人看见,就圪缩,不长了。大舅一个人倒腾沥水,姥娘却从不搭手。问姥娘,不说。悄悄问大舅,说男人换水,豆芽一根筋,女人一动,豆就两瓣瓣,不长芽了。
三五天后,盆里的豆芽日渐粗壮。真是奇怪,每次沥后,还要控好一阵,就残余的那点点水分,豆芽的体积和重量,却在黑暗和重压下,十倍百倍增加。大舅一个人沥水越来越困难,姥娘唤我去搭手,换她伏在窗台放哨瞭人。有时邻居正好来串门,姥娘赶紧出院,将人挡在屋外,找闲话聊,直到大舅把瓦瓮用棉被围紧,喊一声“好了”,才请人进屋。
生豆芽急不得慢不得,姥娘将时间掐得刚刚好。腊月二十九,豆芽已顺利长成。脱去豆衣的豆芽,头大,尾小,肚子胖,又长又粗又壮,像白白嫩嫩的幼虫,放开身子,探头摆尾,悄悄蠕动。
姥娘终于长出一口气,喜眉笑眼,双手合十,嘴里念念叨叨,一年的喜庆吉祥,尽在眼中。我问姥娘你念叨啥?她说:高生旺长!可惜我没听清,高生、高升,还是高声?
生好的豆芽泡在水桶里,置于凉处。因为豆芽生好了,每天饭桌上,总少不了豆芽拌细粉。年过得脆气又爽快,来年的大丰收和好光景,仿佛就在眼前。
也有生不好的时候。姥娘说,逢饥馑年,豆芽总是细毛毛,又长又细,怎么弄也长不好。多年后,大舅说,你姥娘过世那年,豆子好好的,做法也不敢马虎,可就是不出芽。
这我就理解了,每年生豆芽,姥娘为什么那么紧张。那带有占卜仪式的手艺,是人和天的博弈,需靠人和豆的相知和坚守,需靠人和世道的合力。现在想来,姥娘祈求“高生旺长”,是生存、生活的生,是生生不息,生而有道的生。至于高升,高声,实在是无关紧要的。
特别鸣谢
林欣 | 从观看时光读书会十周年庆典雅集说开去——致敬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