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之
光
/
点
亮
生
活
2024年,我这样走过
2025年的第一天来临了。早上回看了罗振宇跨年后面三个小时的演讲。信息量非常庞大。许多话很有力量。其中一句话我很有感触: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深度关系中长出来的。
这或许能解释我2024年走过的路程的得与失。
教育首先是建立关系。
2024年后半学期我带着学校常春藤读书会的老师们共读了两本书:《小王子》和《静悄悄的革命》,如果归纳这两本书共同的主题,都涉及到一个词:关系。虽然一本书是童话或者小说,另一本书是教育学。
《小王子》中的人和人、人和物之间的驯养关系;《静悄悄的革命》中一间润泽的教室的人物关系。与文本的对话、与世界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倾听文本、倾听学生、倾听自我,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之间的合作;家长、老师、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这些都是在建立深度关系。
上半年与学生共读了《西游记》《亲爱的汉修先生》;下半年与学生共读了《爱的教育》《小王子》《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居里夫人传》《青鸟》。这些书籍都与生命成长高度相关。上半年的晨诵课读了大量的中外优秀诗人的诗。狄金森、卞之琳、顾城……下半年《晨诵课》主要读了纪伯伦、泰戈尔、叶赛宁等外国作家的诗,还有《论语》《中庸》选篇以及一组儒家名篇:王阳明、范仲淹、诸葛亮、谭嗣同、顾炎武、顾宪成、文天祥等儒家学者文人的代表作。《出师表》《岳阳楼记》《正气歌》《狱中题壁》……这个学期,孩子们一直在一种对生命、自由、尊严和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探索中行走着。脚印或深或浅,但这是对的道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这一年,走进了时光读书会。和学生们一起共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在这个特别的场域中,共同分享自卑与超越的故事;分享成长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分享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同时,聆听了几场书友的讲座。从自己比较单一的阅读视野走出来,观照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也看到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在班级中,组建了合作小组。让孩子们在小组中建立起团队合作关系,促进了大部分孩子的自觉成长。每一个孩子在小组活动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历练。
到别的班级、别的学校上课,听别的老师讲课,观察课堂,观察学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录课回看,发现自己在备课、语速语调、教态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
四月份参加贞元学校新教育语文研讨会,也是一次特别热血澎湃的学习。让我看到教育本真的美的样子。看到课程引领下的学校、教室、教师、孩子所具备的模样。真的是“幸福完整、薪火相传”的。
也是四月份,现场聆听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讲座,会上,提了一个关于自由写作的问题。得到魏老师详尽的答复。回到学校,定下心,详细地把橡果书院课程学完,做了很多笔记。并结合教学实践,在班级内继续扎实进行自由写作课程。五月份,橡果书院自由写作课程结束。写了将近两万字的课程叙事,获得了一百分的成绩。成绩是暂时的,带领学生进行长期的课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切实提高学生的自由写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八月份,参加南明教育在青海西宁组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老干肎读。见识到了众多的大咖,感受现场思维碰撞的激烈,感受教育人在一起的深度对话、深度交流的心流体验。认识了成都的小清哇,一个对教育有着执着追求和深度热爱的青年教师,成了很好的朋友。之后,没有跟随老干们的团队,自己跟着抖音上报的团进行了六天的青甘大环线游。见识到了戈壁独有的风光和高原风光。领略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以及世故。有期待中的美好,也有意料外的失落,也结识了很多可爱的朋友。
2024年,还有一些困惑。
比如,教师共读。一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有限,成了解读的天花板。担心自己的解读有失偏颇,很多值得商榷的理解,需要高人带领。更主要的问题是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扎实,读书太少,自己笨拙的脑袋要在短期内带领大家读好一本书,是困难的。要攀升一座比较高的山峰,需要下很多功夫;二是老师们提到的理论都懂,在实践中实行起来很难的问题,没有给予确定的回答。比如,没有完善系统的课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单打独斗。这些需要学校系统的支持,比如整个学校建立有效教研体系。再比如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需要学校、家长、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实际生活中也是难以实现的。
有几个遗憾。
与几个学生的关系没有得到改善。班级中几个孩子不写作业,逃课去打篮球,上课不听讲,总在制造麻烦。学习不积极。虽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状态,但效果甚微。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虽有所变化,但内驱力还是没有形成。干老师说的一段话对我特别有启发。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需要表扬,各种表扬,把他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否则,一味地打击,只会将他们逼入死角。摆烂,躺平。最可怕的是这种行为抱成团以后,对班级的良性发展也会造成巨大的阻碍。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要想把语文课上好,也需要有良性的环境互动。如何让他们进入良性循环,依然是我接下来的功课。
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很多时候,我是矛盾的。看到不正确的事情,就要说出来。直面惨淡的现实,又得罪了一大群人。一年下来,把领导和同事得罪光了,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既要”“又要”是不可能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所坚持的,不是针对某个人,只是对事情的看法。然而我的呼喊,就像一粒石子儿投入了大海,没有泛起一点点波澜。但是这种呐喊又常常使我陷入苦恼。每一次,振臂一呼之后,都是长时间的emo。搞得自己很难受。身体消瘦,大抵因为如此。干老师说“明知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大概也是一种活法。“磅礴万物以为一”也是一种等待。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就它的浅层意思来聊以自慰。可能,我更需要处理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放过自己,安顿好自己落魄的灵魂。提升自己,不啻为改良环境的最佳途径。提升自己,也是改良自己的环境的不二法门。也许,自己就是自己的环境。创造属于自己的环境。把自己门前雪扫干净,才有暇顾及他人瓦上霜。自己成为一束光,自然会照亮周边。
所以,2025年,我的课题是开发“关系”这座富矿。
建立深度关系,不是讨好,不是迎合,不是献媚。建立深度关系的前提是平等。在伟大事物面前,人人保持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围绕伟大事物,围绕真理,围绕共同的愿景,走远路,迈小步,不停顿,不着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回首2024年走过的路,其中还有几件特别的事情。有难过,有遗憾,也有反思在里面。
所有经历过的都是财富。罗振宇说:见过世面的人,是懂得如何看世界的。换个角度看世界,每一面都有新的可能。
“暴躁是因为能力不够;劳苦是因为方法不对。”这两句话概括我许多烦恼的起源。提升自我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以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孩子升入三年级,大部分时间被作业占据,这也使我常常陷入焦虑状态。虽然常常学习家庭教育的内容,但也常常调控,常常犯错。后来发现,小宝自己可以安排她的作业时间,尽管与我的期望有差距,但是她自己可以,我就不插手了。“看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这可能是我的一点点进步。
空闲时间带着孩子回老家,让孩子感受亲人、自然、村庄和自己的关系。这是我所重视的。
用顾城的诗作为告别2024的结语,也作为迎接2025的寄语:
我唱自己的歌/既不陌生又不熟练/我是练习曲的孩子/愿意加入所有歌队/为了不让规范的人们知道/我唱自己的歌……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