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峰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漫谈

文摘   2024-12-15 20:03   山西  


/


【图片源于网络】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漫谈

文 | 李雁峰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会引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期盼。每到元旦之夜,世界顶级的爱乐乐团,在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用他们精湛的表演为人类开启新年的大门。观众和听众则在优美旋律的陪伴下,憧憬着新一年的美好。


一、维也纳风情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面积四百一十五平方公里,人口二百零二万。维也纳也是全球公认的世界音乐之都,是所有音乐人向往的圣地,各国音乐爱好者梦魂牵绕的城市。

维也纳的城市建筑分为三层,从内到外依次展开。内城也叫老城,相当于北京二环以里。内城汇集了很多古典建筑精华。霍夫堡皇宫就位于维也纳市中心,它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宫殿,被誉为奥地利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这里有茜茜公主博物馆、银器展览馆等,彰显着当年奥匈帝国的辉煌。卡尔教堂则属于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华丽、典雅、庄重。这座有三百年历史的教堂见证了音乐家马勒和小斯特劳斯的婚礼,也见证了伟大的交响乐大师布鲁克纳的葬礼。

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呈现的是维也纳另一个维度的历史文化气质。美术馆主要收藏的是中世纪以来奥地利画家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藏品是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吻》。这幅作品成为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维也纳的建筑风格多样,古代与现代并存,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这些建筑无论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旋律、色彩与材质,都符合形式美的原则,与音乐创作的法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成为世人可视可触摸的凝固的音乐。

维也纳的餐饮也非常有特色。这里的甜点、香肠、牛肉浓汤、热红酒等等,都特别美味诱人。维也纳人爱喝咖啡,街头巷尾有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中央咖啡馆。奥地利诗人彼得·艾顿伯格曾有名言:“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他去的咖啡馆一定是这间举世闻名的中央咖啡馆。

当然音乐还是维也纳最亮丽的一抹色彩,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全球知名度最高、演出频次最多的,当属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也是维也纳的母亲河。德国诗人卡尔·贝克曾为之写下过深情的赞美诗: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柔和顺

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

真情就在那里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香甜的鲜花吐芬芳

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

不毛的灌木丛中

花儿依然开放

夜莺歌喉转,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小约翰·斯特劳斯也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河,他经常在河畔徜徉,口中吟诵着卡尔·贝克的诗句,酝酿创作出这首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此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明快而富有弹性的节奏,展现了母亲河的优美身姿和川流不息的无限生机,寄托了对多瑙河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此曲被誉为世界圆舞曲之王,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固定曲目,久演不衰,为全球的观众听众所喜爱。

在维也纳,音乐几乎无处不在。当你漫步在维也纳街头,稍不留神,就会和某位音乐家擦肩而过,这可能是一座音乐家的雕像,也许是他的故居或是他曾经光顾过的地方。因为维也纳有四百多个和音乐家有关的景点。即使游客去参观美景宫美术馆,也会和音乐家相遇,因为音乐大师布鲁克纳“临终的小屋”就在这里。

与维也纳“情缘”最深的外乡人应该是贝多芬。据说,贝多芬当年在维也纳曾住过六十多个地方,至今有据可考的还有二十处之多。贝多芬本是德国波恩人。但他觉得波恩地方太小,不利于他的音乐之路,只有到了音乐文化聚集的维也纳,才能看到听到更多更好的音乐,才能吸收前辈音乐的精华。于是他背井离乡投奔维也纳。维也纳真的没有辜负他,在维也纳十几年的努力,让贝多芬完成了从音乐人到世界音乐大师的跨越。

对于每一位音乐人来说,维也纳就是一座音乐圣城,去维也纳,就是一次朝圣之旅。那里有著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都曾在这里创作和生活。当他们及他们的后人在维也纳打造了一个时代以后,这种音乐的脉络便一直延续下来。这对后世的音乐家们,无论是什么风格、处于什么年代,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或者说都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因此他们总觉得,来到维也纳,就是来到音乐的故乡,就是来到艺术的顶峰。欧洲的尤其是德奥系的音乐家,都视到维也纳是必经的音乐进修。如伯拉姆滋,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生活在维也纳。至于奥地利本国的音乐家到首都进修那就更多。当然,布鲁克纳、雄伯格(现代当代音乐鼻祖)则是维也纳土生土长的音乐家。

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音乐之都,还在于它音乐的普及程度。维也纳大大小小的音乐厅随处可见,每天晚上都有音乐会上演。维也纳更有世界顶级的音乐建筑,金色大厅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座,由丹麦设计师汉森设计。整体是正方式、矩形结构,属典型的谐和式设计。走进大厅,目光所及之处,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其音响效果更是举世无双。它的天花板上面和地板下边都隐藏有共鸣空间,使整个音乐厅象一个乐器的共鸣箱,音效非常完美。此外,二楼的包箱、女神柱的造型、天花板的凹凸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精确计算的。所有这一切,都为保证声音的反射、流动、扩散,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据说,金色大厅是当年维也纳爱乐者协会的乐友们共同捐资兴建,当时就叫音乐之友大厅。为了表示对每一位出资人的尊重,在设计时就要保证每一位捐资人无论坐在大厅什么位置,都能听到同样的音效。上海音乐学院王勇教授曾亲自进入金色大厅,在前后左右、边角中央的六个位置作过测试。他说,尽管视觉差异明显,但听觉真的几无差别。

维也纳之所有能成为欧洲音乐文化的中心,成为世界音乐之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世界上最为资深的听众。维也纳市民对音乐的喜好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资深的音乐爱好者比重很大。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成了半个音乐人,半个乐评家。因为他们敏锐的耳朵和对古典音乐的造诣,让每一位音乐家有遇知音之感。他们愿意把自己最好的音乐献给最合格的观众。同时,由于维也纳观众的高品位,也让每一位来此演出的艺术家不敢造次,只能精益求精的奉献自己的艺术。

维也纳音乐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深厚,音乐设施顶级,音乐观众一流。所有这一切,让全世界每一位真正的音乐人都把来维也纳演出视为荣耀。而所有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也希望有幸能到维也纳聆听一场音乐会。

维也纳三国通衢的地理位置,也是成为欧洲音乐中心的另一个原因。维也纳的一边是意大利,另一边是德国,且与瑞士距离不远。三国通衢的独特优势,使维也纳成为欧洲的交通要道,便于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所以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是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另一大特点。就像斯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写的那样,“这所音乐之都的真正天才,是把一切截然不同的文化融为一炉,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维也纳文化。”比如音乐,它可以吸收德国的严肃,意大利的浪漫,波兰捷克的欢快、跳跃......再如建筑,它可以吸收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各种不同风格,让这些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共生共存,形成维也纳独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如白水设计的具有童话色彩的公寓、博物馆、象玩具一样的垃圾处理场,就是多种风格的集中体现。


二、圆舞曲世家


近几十年来,维也纳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基本是圆舞曲专场,且大都演奏的是斯特劳斯家族的作品。

斯特劳斯家族是全世界公认的圆舞曲世家,且连续四代与音乐结缘。

祖父老老斯特劳斯是一位提琴手。

父亲老约翰·斯特劳斯1804年出生,被尊为圆舞曲之父。他年轻时加入了蓝纳乐队。蓝纳年长他三岁,二人志同道合,每天在咖啡馆钻研、探索,创作出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曲式。这一曲式是把乡间的舞曲,加上流行的元素,改编为轻松、欢快、优美、流畅的圆舞曲,在民间迅速风靡。二人出名后,各自身边有了大量的追随者。蓝纳的曲风本以高雅、悠扬、缓慢见长,甚至有些忧伤的味道,有点像肖邦的夜曲。施特劳斯的曲风则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见长,比如每年新年音乐会必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就是典型。可以说约翰和蓝纳在音乐风格上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但两人的追随者之间却常常彼此攻击,互不相容,一如今天的“粉丝”掐架。最后约翰和蓝纳二人不得不分道扬镳。

斯特劳斯家族的成就,除了他们的音乐天赋外,起初更多得益于老约翰的商业头脑、营销能力和勤奋品格。和蓝纳分手后,老约翰凭借其出众的音乐感受能力,超常的勤奋,加上拼命的宣传推销,造就了其在底层乐迷中的影响力。为了让更多的乐队演奏他的作品,每天除了创作就在各个演出团队之间奔波,有时一晚上要跑五六个场次。这种日夜赶场的劳作,使得维也纳八个民间乐团愿意演奏他的作品。这让老约翰·斯特劳斯的音乐更加深入人心,而蓝纳的光环则被掩盖。

老约翰虽然通过他的音乐名声大震,追捧着众多,全家的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但他的社会地位依然低微,并不被他的乐迷之外的世人尊重,尤其不被上流社会认可。这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有关。那时奥地利的主流音乐是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严肃、高雅的作品。圆舞曲仅属于轻音乐,既没有宏大的主题,又没有高难的技巧,也缺乏严肃的氛围,与“英雄”不搭调,与“命运”不沾边,仅仅是休闲取乐的边角料,下里巴人的调味品。如被斯特劳斯家族玩疯的“波尔卡”、“马祖卡”就属此类。波尔卡原本是捷克民间舞蹈,马祖卡则是波兰的民间舞曲。二者都有曲风热烈、节奏轻快、活泼跳跃的特点。

尽管老约翰的曲子深受底层民众喜爱和追捧,但并不被维也纳爱乐乐团接受,他们根本不屑于演奏斯特劳斯的作品。直到1873年,在维也纳的一次盛大庆典活动中,他的长子小约翰·斯特劳斯指挥爱乐乐团破天荒的演奏了一首小约翰自己的作品。曲毕,现场反响热烈,掌声经久不息,乐团碍不过现场观众的热情,不得不再一次演奏了这首曲目。此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小反响。报纸给出的评论是,由于爱乐乐团艺术家的尽职尽责、全心全力的演奏,终于使约翰家族获得了“斯特劳斯式的成功”。从这带有讥讽意味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流音乐界对斯特劳斯家族音乐的不屑。但是千万不能小看这次演奏,它对于斯特劳斯家族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圆舞曲之王挤进了主流音乐圈子,奠定了斯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与严肃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基础。也才有了小约翰五十多岁后,爱乐乐团的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专场。

小约翰·斯特劳斯从小耳濡目染,也痴迷音乐。但父亲老约翰起初并不愿意让他子承父业。老约翰深感音乐之路艰辛曲折、社会地位低下。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个银行家,过轻松体面的生活,省去这分超人的劳作。但祖、父两辈遗传的音乐细胞实在太强大了。小约翰·斯特劳斯根本听不进父亲的劝告,执意一条路走下去,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脍炙人口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就出自他手。老约翰没能管住长子,等二儿子约瑟夫长大后,便直接送去学工科,后来从事设计工作。但血液里流淌的音乐气息让这位设计师常常不务正业,放下本职工作,埋头音乐创作,也小有成就,被世人称为半个音乐家。等三儿子爱德华长大,老约翰不再干涉他的择业,最后爱德华也成了斯特劳斯家族伟大的音乐家。而爱德华的两个儿子即老约翰的孙子,又“接过红旗肩上扛”,承祖、承父之业,也成就不俗。

一位拉提琴的乐手播下的音乐种子,造就了斯特劳斯家族三代六人的音乐辉煌。当然,欧洲几代搞音乐的家族也不鲜见,如莫扎特祖孙三代。巴赫家族更是三百年涌现出五十二位有成就的音乐家。

1863年维也纳东南郊建造了一座中央公墓。这里安息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伯拉姆兹等世界音乐大师。斯特劳斯家族三代六人也全部安葬在这里。由此这里也被称为音乐家公墓。


三、新年音乐会


音乐是维也纳市民的生活日常。维也纳每年大大小小的音乐会有四百余场,几乎每天都有。但影响最大的当属每年元月一日之夜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这一天是维也纳音乐人的节日,也是维也纳所有音乐爱好者甚至是全体维也纳市民的节日。傍晚,人们西装革履,或恋人相约或呼朋唤友,走进金色大厅现场聆听音乐家高超的演奏,或围坐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听收看。

1847年底,维也纳一个露天剧场,在老约翰·斯特劳斯指挥下,一场迎新音乐会正在热闹地举行,演出从31号下午一直延续到新年钟声敲响。现场观众伴着新年钟声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迎接新年。虽然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但却是新年音乐会的发祥。从1946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的跨年演出开始,才正式亮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招牌,从此每年定时定点演出再无间断。

起初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曲目比较宽泛,指挥也多由本乐队的乐手担任,如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就指挥过二十五届之多。后来就请与爱乐乐团有合作关系的音乐人担任,合作乐手也有连续指挥过七届的。

随着斯特劳斯家族音乐影响力的扩大,圆舞曲世家的作品也就成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主要甚至全部曲目。也由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全球知名度的提高,主办方为了给观众呈现更高水准的一场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就开始从世界著名指挥家中选择。冯·卡拉扬、阿巴多、穆蒂、蒂勒曼、小泽征尔等世界顶级指挥大师都曾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上,指挥尽情展示自己风采。有的严谨细腻,有的优雅生动,有的青春洋溢,有的传统老道,有的带着交响的歌唱性,有的又恪守德奥音乐的传统。更有指挥与现场观众的意外互动或风趣幽默的特别设计。如戴厨师高帽、给观众撒花、吹口哨、抢乐器等等,让现场观众忍俊不禁。这些世界顶级指挥家的加盟,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也收获了更多的赞美。由此,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的人选也成了乐迷们关注的焦点。而每一位指挥家独具特色的指挥风格以及现场充满个性的临场发挥也成了音乐会的看点。

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全球转播成为现实。所以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是引发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期盼。主办方也更加努力地为全世界的观众打造一场精品音乐会。这些年随着全球转播方的增多,为给电视观众更多的视觉冲击,音乐会增加了舞蹈、马术、风景等元素。比如2024年的新年音乐会,下半场将首次演奏小约翰·斯特劳斯的遗作《伊斯勒圆舞曲》。据说此曲是小约翰去世后他的遗孀在他居住的巴德依舍的庄园中发现的。2023年夏天,拍摄团队和舞蹈家早早来到奥地利的巴德伊舍小镇,在斯特劳斯居住过的罗森堡城堡进行拍摄。他们走在斯特劳斯曾走过的小道,弹起斯特劳斯弹过的钢琴,重现了斯特劳斯当年的生活场景,似乎真正实现了与斯特劳斯的重逢。维也纳芭蕾舞团的两位舞蹈家为全球电视观众献上了精湛的舞艺。在线的观众不仅可以听到优美的旋律,还可以看到高难的舞姿、华丽的服饰、精美的容装。仅从这一点来说,在线的观众远比坐在金色大厅的观众更加幸运。更贴心的是最近几年,为全球在线观众考虑,爱乐乐团把演出时间调整为中午1115分。这个时段是全球在线观众最大的“公约数”,能让全球更多的观众在最适合的时间段实时欣赏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中国


我国八十年代的开放,让国人有了了解世界的机会。1987年新年刚过,奥地利驻华使馆送给中国一盘维也纳1987年新年音乐会的录像带。中央电视台三月份在《外国文艺》栏目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题播出。这是中国央媒第一次向国人推介这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会。自此,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正式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引发了较大的反响。1989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卫星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此再无间断。从1994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派出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拍摄采访。这让国人不仅能实时欣赏到音乐会的实况,也能更多的了解有关音乐会的背景和花絮,更全面了解维也纳的风貌。

1996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元素。1995年底央视摄制组提前来到维也纳,采访了指挥家马泽尔并教会了他用中文说“新年好”。在元月一日音乐会的新年祝福环节,马泽尔用仅会的一句中文向全球观众问好。汉语“新年好”第一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响起。

2002年元旦,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执棒新年音乐会,他出人意料地用中文“新年好”向全球观众送去美好的祝福。

小泽征尔和中国的渊源非同一般,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沈阳,次年随家迁居北京,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回到日本。小泽征尔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称自己是半个中国人。1978年夏天,小泽征尔再一次来华,他和中央交响乐团合作,指挥演奏了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在指挥台上,他那抖动的蓬松的头发、警觉的惊诧的眼神,令看过演出或转播的观众至今记忆犹新。诗人艾青欣赏音乐会后,写下《小泽征尔》一诗,称他为音乐阵地上的将军:

把众多的声音

调动起来,

听从你的命令

投入战争;

把所有的乐器

组织起来,

像千军万马

向统一的目标行进......

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

或是月夜的行军,

听到得得的马蹄声;

或是低下头去

听得情人絮语黄昏;

突然如暴雨将至,

雷霆万钧,

你腾空而起

从毛发也听到怒吼的声音。

你有指挥战役的魄力

你是音乐阵地的将军!

......

小泽征尔还指导中央交响乐团排练、演出了伯拉姆兹的《第二交响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世界名曲,让当时乐团的演奏水平有了质的提升。1979年小泽征尔又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来华访问。邓小平接见了小泽征尔并亲临现场欣赏这一“世界语言”。演出反响强烈,在中国掀起了一阵西方音乐旋风。东方面孔闯入西方古典音乐界且成就非凡,是屈指可数的。而小泽征尔作为外国人,对提高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准、激发国人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提升国人的古典音乐素养等方面所作的贡献更是首屈一指的。

正因为小泽征尔与中国有深厚的情谊,才有了他2002年元旦在金色大厅的汉语祝福。这是他唯一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声“新年好”是他向全体中国人的真诚祝愿,也是他代表中国人向全世界观众的新年问候。

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了老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中国人加洛普》。此曲是老约翰在他二十三岁时,凭借他对中国的点滴了解创作的。尽管我们从这急速飞奔的曲风中,很难与当时长辫盘头、小脚蹒跚、面黄肌瘦、目光呆滞、神情迷离、无助无望的大清子民相对应。但我们相信,这一定是老约翰希望看到或想象中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作曲家善意的“审美投射”。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之年,青年钢琴家朗朗被邀请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出期间,朗朗以视频方式全程用英语向大厅及全球观众介绍了《中国人加洛普》。紧接着金色大厅再次奏响了这首曲子。

更可喜的是,2023年,中国少年苗焕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了新年音乐会的演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非遗团体,有一百二十名演员。苗焕是第一个入选的中国少年。参加新年音乐会演出的少年仅选三十人,苗焕是其中之一。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演员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扩大,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

2025年的元旦很快就要到了。维也纳会给我们献上一场怎样的新年音乐会,第七次执棒新年音乐会的意大利著名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41213



编辑 | 申奋平
审核 | 付小平    张爱梅










投稿热线:  付小平 15903501555
邮箱:shiguangdushu@163.com



特别鸣谢


山西佳诚液压有限公司
山西东昌实业有限公司
山西晋龙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
山西天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

王东成 | 我的忧郁我的

周向琴 | 小树风吟

常潮民 | 再议东魏长城原平段

康美萍 | 金针

肖谈中 | 感恩的器皿

常潮民 | 东魏肆州长城考察存疑
陈为人 | 读“晓春荐书”
贾丽平 | 一日散记
刘勇 | 《其中味》22.后世人好吃瘦肉
何建乐 | 大雪
彭图 | 太行散记之夜宿许村

时光读书会
读书会活动预告;读书活动总结;书友作品选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