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第5期
目 次
2024年第5期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非遗展馆数字化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路探析
宋 颖,王志群
[摘要] 非遗展馆日益成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文化机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文化遗产的记录建档、展览展示、社会服务等多维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成为赋能文化产品与服务改革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技术在非遗展馆中的广泛应用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促进了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的发展。“数字化”逐渐从展览的工具成为展览的素材乃至主题。非遗展馆通过加强数字媒介的内容设计,以传承人及制作技艺为核心,实现信息传递的全面化、细节化、层级化,借助展示动线设计方式促使数字化展示与传统展示相融合,实现主题和信息传播,展现传统的创造和创新,有效融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
[关键词] 非遗展馆;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简介] 宋颖(1978— ),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学、纪录影像等;王志群(1999— ),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2024—2027);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23—2025);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重点学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DF2023ZD0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创新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叙事研究”(MWS202407)。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邓 肯,刘懿璇
[摘要] 该文以我国22家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为分析对象,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22年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的5 037篇推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考察分析,发现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的标题长度、图片呈现数、预约场馆功能等与阅读量呈显著正向影响,文章推荐顺序、参与活动功能等与阅读量呈显著负向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通过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共鸣中的显著影响因素,提出非遗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相应提升策略,即注重社交媒体文章的通俗易懂与高质量、建立中华文化数据库并完善非遗课堂教学、与用户建构弱关系下的情感价值、推动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以营造保护非遗氛围,同时就社交媒体中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传播空间的拓展予以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社交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4V营销;传播力
[作者简介] 邓肯(1996— ),男,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刘懿璇(1995— ),男,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化语境下自媒体版权侵权治理研究”(21BXW041);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化生存下青年社交媒体多维呈现与网络社会心态的关系及引导策略研究”(2023BS077);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数字养育背景下青少年游戏成瘾的预防效应及干预策略研究”(24SKGH122)。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研究”专题
3
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
李晓庆,魏一凡
[摘要] 新质生产力给传统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升级,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文章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显著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是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推进程度不一样;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一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本省共同富裕的同时会带动邻近省份的共同富裕。因此,应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持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以推进“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发挥最大作用。
[关键词] 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
[作者简介] 李晓庆(1979— ),女,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魏一凡(2000— ),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创新与政策研究”(20BJY114)。
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易地搬迁户稳定脱贫效果研究
刘亚娟
[摘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研究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采用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课题组在广西、云南、西藏三省(自治区)12县(自治县)2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获取的1 035份搬迁户调研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家战略性支持政策对边疆民族地区稳定脱贫效果、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搬迁户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公共服务和搬迁户满意度对稳定脱贫效果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因为公共服务未达到搬迁户满意度以至影响到稳定脱贫效果。据此提出优化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政策、健全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水平、动态跟踪搬迁户满意度等建议,以有效推动易地搬迁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关键词]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易地搬迁;脱贫效果;支持政策;公共服务;感知满意度
[作者简介] 刘亚娟(1975— ),女,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区域治理、地方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稳定脱贫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的实证研究”(20XMZ084);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教学专题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023JXZT18)。
5
情感融合:城乡社会礼物流动的逻辑——一个华南乡村的田野研究
黎 莹,杨 婕
[摘要] 情感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物流动是情感融合的实践路径之一。在华南胜岭村,留守村民与流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流动与情感融合,主要体现在土货进城与情感归属、科技下乡与情感回报、生活互照与情感关怀以及人力互助与情感互惠等四个方面。研究发现,礼物是“工具性”与“情感性”的混融物,城乡社会之间的礼物流动,“情感性”明显重于“工具性”,并使“纯情感性”的礼物流动成为一种可能,这主要源于中国儒家的孝道文化与家族成员的利他主义;“礼物流动”与“礼物交换”有着本质差别,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从定义范围看,“礼物流动”囊括“礼物交换”,且更能突显礼物的“情感性”;城乡社会之间的礼物流动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与实用性,呈现出城乡社会工农互助与情感融合的双重特征。因此,助推城乡社会的礼物流动,充分挖掘礼物“情感性”功能,重视流动村民“亦工亦农”的双栖角色,有利于发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城乡情感共同体与加快乡村振兴。
[关键词] 城乡社会;礼物流动;情感融合;城乡融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简介] 黎莹(1981— ),女,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杨婕(1996— ),女,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广西各民族家国情怀交融研究”(22FMZ03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
史实·情境·情感:历史教育视角下近代云南边疆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严 赛
[摘要] 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在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和培育精神的过程中时刻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从高校历史教育的角度看,通过对古代云南边疆民族形成的历史梳理,以及疆域建置、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的阐释,让学生理解正是历经各朝代中央政权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经营和维护,当地各民族才能繁衍生息和开拓发展,才得以形成古代中国云南边疆民族和边疆文化,并已潜在形成了云南边疆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隐形转向显性。“马嘉理事件”“片马事件”等典型案件都体现了边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一致对抗英国殖民者的共同主体性。从各民族守护的疆域角度看,这里不仅是当地民众世代生活的土地,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情感上看,不仅是边疆人民,全国上下的各族民众都达到高度一致性。因此,从史实还原到代入历史情境,再到情感递进的历史教育能够使学生对边疆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共鸣与认同。
[关键词] 历史教育;云南边疆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 严赛(1987— ),女,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史。
[基金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中老铁路沿线边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研究”(2023QNTS10);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道中华课程建设项目“南方历史民族志文献中的三交史料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GRSDZH202323)。
7
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广西为例
张 弛
[摘要] 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对于保障边境地区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存于边境治理系统的乡村振兴子系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子系统,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耦合整体,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乡村振兴为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路径。但二者在耦合推进的过程中受到边境地区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因此需要构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路径,即从乡村振兴总要求的五个方面着手,探究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耦合的关键举措,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提供物质基石、生态屏障、精神源泉、体系结构、社会基础,以此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实现边境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边境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耦合机制
[作者简介] 张弛(1995— ),女,博士,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机制及路径研究”(2024ZSMS080);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质生产力推动山东省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路径研究”(24BZZ131);济南大学新引进人才科研项目“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XJ2024008002)。
8
“两个结合”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建构
谢 曼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聚焦新形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其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于“两个结合”之中,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聚人心和力量,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出“大一统”“尚和合”“重民本”的文化涵养。在新征程上,深刻认识“两个结合”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逻辑,既要正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又要把握当下、顺势而为。在物质文明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政治文明视域,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精神文明视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社会文明视域,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在生态文明视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关键词] “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建构
[作者简介] 谢曼(1994— ),女,浙江大学党委统战部智库主管,讲师,研究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 浙江大学统一战线智库课题“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建议”(2024TZ-ZK025P);浙江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与培育路径研究”(2024DJ-ZX404Y)。
【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9
论公司事实破产与债权人利益保护
余冬生
[摘要] 在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事实破产是一个特殊阶段。对于事实破产的界定,目前存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两种标准,不同标准对破产原因的认定各有侧重,亦有各自内在的、固有的缺憾。应采用综合标准,即将资产负债表标准与现金流量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始能有效克服采用单一破产标准所带来的弊端,以发挥彼此优势,弥合不足。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处于事实破产状态,易触发股东/董事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滋生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和董事机会主义行为。此外,有限责任原则为破产公司继续冒险经营创造了不正当的激励,且为债权人向股东追索债权建立了隔离墙,导致债权人利益易受侵害。基于此,有必要强化公司事实上破产时董事保护债权人的义务。在董事义务的配置上,英国、德国等破产法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值得辩证吸收和借鉴,通过对董事施加个人责任的威慑,促使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公司财产状况的进一步恶化,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关键词] 事实破产;利益冲突;有限责任;机会主义行为;债权人利益保护
[作者简介] 余冬生(1994— ),男,博士,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安徽大学经济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基金项目] 安徽大学经济法制研究中心委托项目“公司事实破产与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pcs2023yb-4);安徽省社科界青年学人成长计划项目“破产中环境债权保护问题研究”(QNXR202454)。
10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何以有效?——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董航宇,苏明明,周艳玲